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018358
内容简介
舒建勋的散文集《莫以宜春远》以江西宜春的历史人物、人文景观以及风土人情为题材,力图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解构、人文景观的发掘以及风土人情的回望来展示宜春源远流长的厚重文化。散文集《莫以宜春远》共收录散文32篇,大多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其中历史人物13篇、人文景观14篇,风土人情5篇。
在线试读
莫以宜春远有朋友自远方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因而在向他们介绍市情时常常会禁不住读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每每如此。现在想来还真有一种说者动容,听者怦然心动的感觉。我们秀丽的宜春山水也因了这几许厚重人文,让那些来自远方的朋友平添出许多向往之情。这句诗是韩愈写的,他是唐朝的大文豪,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他文风雄奇奔放、风格鲜明,一扫汉魏以来的浮靡文风,从而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们经常说到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留下来的至理名言。当年他的同科进士,翰林学士王涯贬为袁州刺史,韩愈写了两首诗在长安灞桥为他送行。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淮南悲落木,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这首诗虚词用得好,典故用得活,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历来被诗家视为上乘之作。相比“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意境上还要显得更加丰富,情感上还要显得更加动人。诗的*后两句意思是这样的:您不要以为宜春偏僻遥远,那里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民风淳朴,风景如画。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可能很难理解诗中所指的宜春,在地理位置上是如何的偏远,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却都认为,除了中原大地适宜于人类居住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远隔京城数千里的宣春当然也不例外。韩愈选在灞桥为好友送行,因为古代这里是出长安的*经之路。当年那些失意的与得意的,留守的与调迁的,豁免的与发配的,多少离情别绪使得这里沉积了人们太多的离愁别怨、太多的冷暖炎凉和太多的抱负才情,也使得这里成为朝与野、庙堂与江湖的一个拐点,因而它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情感*柔软的地方。灞桥两岸有很多垂柳,非常有名,微风吹过垂柳依依,“柳”“留”谐音,触景生隋,在此送别,不由得让人更添伤感。韩愈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他在这里以诗赠友,劝勉友人,表现出了一种乐观通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历史似乎对韩愈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就在他送别王涯贬放袁州的十二年之后,也就是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上表力谏宪宗皇帝迎佛骨也同样遭到了贬谪。他先被贬潮州,次年正月量移袁州。唐朝时,因罪远贬的官吏遇到特赦而调迁近处任职叫“量移”,相对于潮州,袁州距离长安就近多了。这样,当年王涯的贬谪地袁州也就成了他韩愈的贬谪地之一。皇命不可违,韩愈*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指定的贬谪之地。他被贬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了京城,年幼的女儿也病死在他贬谪途中的驿道旁。有政治抱负却无以施展,怀一腔热血却惨遭冷遇。这种仕途上的挫折,以及家庭的不幸一起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当时的心境之苦,我们可以通过他在贬谪途中写给他侄孙的一首诗来体会,也就是他在过蓝关时写的那首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诗。诗是这样写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蓝关是秦岭深山中*负盛名的地方,是当时通往荆楚*接近长安的一段险道,雄伟险峻,崎岖艰险。仕途上遭遇挫折之人,心情本来就沉郁悲凉,又遇家门不幸,此时的韩愈面对高山险道触景生情,更是愁苦凄哀。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充满在字里行间高寒幽暗、荫蔽凄凉的诗韵。然而,挣扎在苦难命运旋涡里的韩愈,却以传统文化积极人世的精神,在几个月的袁州刺史任期内,开启了他一生中*精彩的人生片段,赢得了历代袁州人的景仰与缅怀。P2-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