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8242
节 中日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比性与比较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视角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五节 内容结构与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日农业TFP的基本界定
节 农业TFP的含义及测算方法
第二节 中日农业TFP的比较框架
第三节 中日农业TFP变动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的分析线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日农业增长总体印象、单要素生产率变动及资源利用特征的比较
节 中日农业增长的基本事实
第二节 中日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比较
第三节 中日农业技术进步以及资源利用的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日农业TFP增长的截面测算与比较
节 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方法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同一技术前沿之下中日农业TFP增长的测算结果及比较
第四节 不同技术前沿之下中日农业TFP增长的测算结果及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日农业TFP增长的时序测算及比较
节 中国农业TFP变动的测算及技术进步特征分析
第二节 日本农业TFP变动的测算及技术进步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日农业TFP以及技术进步特征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日农业TFP增长影响因素的微观分析
节 中日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的比较
第二节 中日农户对新技术采纳行为的比较
第三节 中日农户要素配置效率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日农业TFP增长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
节 农业与非农两部门结构联立方程模型构成
第二节 动态模拟检验及模型效果评价
第三节 影响中日农业TFP变动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模型情景模拟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书总结与政策建议
节 对中国农业增长状况的评价
第二节 对中国今后农业健康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本书在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以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作为判断依据,对比中日两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得失,试图为中国未来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本书在介绍中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及测算方法的基础上,首先为中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比较建立了横向截面和纵向时序比较框架,并且为中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微观和宏观两种分析线索。其中,根据全球存在统一农业技术前沿的假设,对中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在寻找到中日统一的工业化进程起点之后,对中日农业生产率进行时间序列的生产函数估计,比较中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在微观分析线索中,本书主要考察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技术进步机制,在技术进步机制中,主要探寻农业技术研发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户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对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农业技术创新机制方面,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机制仍处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之中,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同中国相比,日本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具有较强的法律基础,政府的研究机构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整个组织体系具有完善的计划和事后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方面,中国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由此,中国农户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参加“公司+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较紧密,但这部分农户只占全部农户总量的30%,而未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较为松散,这部分农户占全部农户总量的70%。相比之下,日本农业部门存在能覆盖全部农户的农协组织,在农协业务中还专门有技术指导业务负责指导农村社区中的农户。同时,日本农协还同政府部门的农业改良普及所进行“合作推广”业务,使基层农户和上层的农业科研机构的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农业技术的研发更加有针对性。在农户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置效率方面,日本农户面临较小的要素价格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农户的要素配置效率低于日本农户的要素配置效率。这一特征在中日宏观方面的要素配置效率上也具有一致性。
在宏观分析线索中,本书主要考察了非农部门产出的变动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外生冲击(包括外生变量和政策工具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通过建立中日农业与非农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本书考察在宏观经济系统运行下,整个经济的外生变量和政策变量对中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其中,外生变量主要包括经济潜在增长率、名义汇率、名义利率、国外总需求、总人口和农业土地面积;政策变量包括反映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促进农业资本积累的农村金融政策参数,减轻农业税负的税收优惠政策,反映特定货币流动性控制和宏观经济调控需要的货币政策参数。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的外生变量中,除耕地面积之外,其余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均有正向的影响,而中国的农业政策变量则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抑制作用,这反映了中国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不够,不能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日本的上述外生变量对日本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中间的运行机理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同时,日本的农业政策则因为对农业有过度的支持和保护,反而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模型包含的各种外生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及相对重要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脉冲响应分析中得出,中国外生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冲击较大,而日本则是政策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冲击较大。从方差分解角度分析得出,日本农业政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长期影响较大。而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短期影响较大,长期则趋于失效。
本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要在农业内部建立长效技术进步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农业创新与推广机构的关系,进行大规模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消除各种歧视性的制度政策,给予农民平等的发展地位,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使农户完全退出农业,进入城市。后,在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机制上,切忌实施过度公平的农业补贴机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应使资源向农业大户倾斜,培育高效率农户,保障整个农业增长的持续性。
本书的创新体现在使用规范的农业TFP的指标体系,对中日两国的农业增长与发展进行比较,并对两国农业TFP变动的影响因素从微观和宏观两条线索进行分析。本书的不足主要有,限于数据处理方法的不足,对日本农业生产函数的时序估计效果不好,对日本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分析不够细致,同时,在分析中日农户新技术采纳行为和要素配置行为时,研究较为粗浅。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印刷学院“会计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建设”项目(21090114003)的资助。特别感谢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同时,感谢我的爱人李世刚对我研究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