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35742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等主要研究方法,按照“理论探讨——实证分析——政策设计”的研究路径。建立了土地制度创新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适度规模化经营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粮食补贴政策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粮食流通组织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依托的分析体系。结合当下国情探求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目 录
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书内容结构
第二章 土地制度创新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相关概念界定
(一)土地制度界定
(二)粮食规模经营
(三)粮食安全界定
二、国内外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相关性分析
(一)粮食生产要素稀缺性的评估
(二)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的评价标准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程
(一)土地改革时期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四)人民公社化时期
(五)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
(六)土地制度变革的启示
五、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绩效分析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粮食生产绩效的因素分析
(三)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六、我国土地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土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二)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
(三)土地制度创新的原则、思路与方向
(四)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
七、小结
第三章 适度规模化经营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厂商理论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三)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三、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
(三)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
(五)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比较利益
(六)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宏观调控
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证分析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算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测度
五、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
(三)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
六、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
(一)粮食生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的主要区域是粮食主产区
(三)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模式
(四)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条件
七、小结
第四章 粮食补贴政策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粮食补贴政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粮食补贴政策理论依据
(一)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粮食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
(三)粮食供给和需求具有特殊性
(四)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变迁
(一)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年)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三)市场化改革调整时期(1979~2003年)
(四)“三农新政”时期(2004.年至今)
四、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及其评价
(一)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框架及主要内容
(二)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绩效分析
(三)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五、世界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启示
(一)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
(二)欧盟的粮食补贴政策
(三)日本的粮食补贴政策
(四)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六、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粮食补贴法律法规体系
(二)完善现有粮食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
(三)完善粮食补贴项目,强化粮食补贴的针对性
(四)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七、小结
第五章 粮食流通组织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依托
一、粮食流通特点及其组织演变规律性概述
(一)粮食流通的历史考察及其内涵的拓展
(二)粮食流通的特点及其组织特征
(三)粮食流通组织演变的规律性概述
二、粮食流通组织的效率分析
(一)我国粮食流通组织的现状
(二)粮食流通组织效率的一般影响因素
(三)当前粮食流通组织效率低下的现实原因分析
三、改造提升粮食流通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一)改造提升粮食批发市场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二)改造提升粮农合作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三)改造提升粮食产销一体化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四、粮食流通组织结构优化探讨
(一)我国粮食行业合理的市场结构特征
(二)粮食流通组织形态结构优化
(三)粮食流通组织经营结构优化
五、粮食流通组织交易手段现代化与电子商务
(一)粮食流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二)粮食流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的案例分析
六、小结
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书内容结构
第二章 土地制度创新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相关概念界定
(一)土地制度界定
(二)粮食规模经营
(三)粮食安全界定
二、国内外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相关性分析
(一)粮食生产要素稀缺性的评估
(二)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的评价标准
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程
(一)土地改革时期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四)人民公社化时期
(五)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
(六)土地制度变革的启示
五、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绩效分析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粮食生产绩效的因素分析
(三)土地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六、我国土地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土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二)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
(三)土地制度创新的原则、思路与方向
(四)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
七、小结
第三章 适度规模化经营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厂商理论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三)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三、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一)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
(三)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
(五)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比较利益
(六)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宏观调控
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证分析
(一)粮食生产效率的测算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测度
五、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
(三)农民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性不高
六、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
(一)粮食生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的主要区域是粮食主产区
(三)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模式
(四)农户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条件
七、小结
第四章 粮食补贴政策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粮食补贴政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粮食补贴政策理论依据
(一)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粮食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
(三)粮食供给和需求具有特殊性
(四)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变迁
(一)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年)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三)市场化改革调整时期(1979~2003年)
(四)“三农新政”时期(2004.年至今)
四、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及其评价
(一)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框架及主要内容
(二)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绩效分析
(三)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五、世界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启示
(一)美国的粮食补贴政策
(二)欧盟的粮食补贴政策
(三)日本的粮食补贴政策
(四)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六、完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粮食补贴法律法规体系
(二)完善现有粮食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
(三)完善粮食补贴项目,强化粮食补贴的针对性
(四)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七、小结
第五章 粮食流通组织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依托
一、粮食流通特点及其组织演变规律性概述
(一)粮食流通的历史考察及其内涵的拓展
(二)粮食流通的特点及其组织特征
(三)粮食流通组织演变的规律性概述
二、粮食流通组织的效率分析
(一)我国粮食流通组织的现状
(二)粮食流通组织效率的一般影响因素
(三)当前粮食流通组织效率低下的现实原因分析
三、改造提升粮食流通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一)改造提升粮食批发市场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二)改造提升粮农合作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三)改造提升粮食产销一体化组织的思路与对策
四、粮食流通组织结构优化探讨
(一)我国粮食行业合理的市场结构特征
(二)粮食流通组织形态结构优化
(三)粮食流通组织经营结构优化
五、粮食流通组织交易手段现代化与电子商务
(一)粮食流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二)粮食流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的案例分析
六、小结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首先提到了“报酬递减规律”的雏形。后来的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也提到规模收益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分析出在农业中存在报酬递减现象①。18世纪中叶,法国农业经济学家魁奈研究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认为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在其著作《农业经济论》中,论证了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以及经营收益和生产费用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是资本主义大规模农业生产比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应按“追求利润”原则,大力发展以雇用农业工人为主的大型资本主义农场经济②。德国的经济学家戈特洛布·冯·尤斯蒂在18世纪后半期把合并分散耕地地块作为其农业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目前农业规模经营理论伴随着分工理论、专业化理论以及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农业生产经济学规模经济论、农业经营学规模经济论、发展经济学农业规模经济论以及农业经济学规模经济论等众多流派。农业生产经济学规模经济论和农业经营学规模经济论主要从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利用和优化组合,从而论证出农业企业或适度的经营规模。相比而言,发展经济学农业规模经济论和农业经济学规模经济论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农业规模经济问题,主要研究农业企业规模结构及其变化、农业技术结构变革以及农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诸多影响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粮食生产规模效益非常有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1995)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农场规模扩大至超过拥有一台中型拖拉机的家庭农场可以管理的规模,那么它不会取得任何规模效益。美国学者普罗斯特曼等(1996)利用中国、巴西等十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粮食生产的规模报酬相当有限,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即使存在规模经济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他们同时指出,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来源于动态资源优化配置而不是规模效益和资本密集,其原因在于美国是资本和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其用资本(机械化)替代劳动力(使农场规模扩大)是经济的。但是,在人口普遍过多,资本和土地要素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美国农业的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初步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才初步形成。1978年以后,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以及学术思想的大解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理论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规模经营、为什么要规模经营、怎么实现规模经营三方面的问题,并终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相反的理论观点:种理论观点赞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认为农业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生产相比优势更为突出,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该用大规模生产取代小规模生产,通过合作化和集体化逐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因此,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但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第二种理论则相反,强烈反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认为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农业土地大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功能和支持保护力度,引导农民争取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这两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仅要有规模,还要适度。张春霞(1996)提出,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住“适度”二字,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切不可盲目冒进q)。程东阳(1998)认为,任何一个生产单位都有其适度的生产规模,即在这个规模上的产品平均成本低,大于或小于适度规模的生产都是不经济的。那种认为经济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②。并且卫新等(2003)尝试着用定性和划“标准线”的方式来确定适度规模经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含义③。李莉(2007)认为,“应该用人均土地面积或户均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土地规模经营的计算指标,而且土地规模经营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营,它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的数据不同”④。这些学者只是指出了“度”的存在及其性质和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等,但都没有对适度经营规模给出更为确切的定义。
……
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首先提到了“报酬递减规律”的雏形。后来的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也提到规模收益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分析出在农业中存在报酬递减现象①。18世纪中叶,法国农业经济学家魁奈研究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认为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在其著作《农业经济论》中,论证了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以及经营收益和生产费用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是资本主义大规模农业生产比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应按“追求利润”原则,大力发展以雇用农业工人为主的大型资本主义农场经济②。德国的经济学家戈特洛布·冯·尤斯蒂在18世纪后半期把合并分散耕地地块作为其农业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目前农业规模经营理论伴随着分工理论、专业化理论以及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农业生产经济学规模经济论、农业经营学规模经济论、发展经济学农业规模经济论以及农业经济学规模经济论等众多流派。农业生产经济学规模经济论和农业经营学规模经济论主要从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利用和优化组合,从而论证出农业企业或适度的经营规模。相比而言,发展经济学农业规模经济论和农业经济学规模经济论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农业规模经济问题,主要研究农业企业规模结构及其变化、农业技术结构变革以及农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诸多影响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粮食生产规模效益非常有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1995)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农场规模扩大至超过拥有一台中型拖拉机的家庭农场可以管理的规模,那么它不会取得任何规模效益。美国学者普罗斯特曼等(1996)利用中国、巴西等十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粮食生产的规模报酬相当有限,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即使存在规模经济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他们同时指出,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来源于动态资源优化配置而不是规模效益和资本密集,其原因在于美国是资本和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其用资本(机械化)替代劳动力(使农场规模扩大)是经济的。但是,在人口普遍过多,资本和土地要素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美国农业的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初步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才初步形成。1978年以后,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以及学术思想的大解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理论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规模经营、为什么要规模经营、怎么实现规模经营三方面的问题,并终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相反的理论观点:种理论观点赞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认为农业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生产相比优势更为突出,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该用大规模生产取代小规模生产,通过合作化和集体化逐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因此,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但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第二种理论则相反,强烈反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认为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农业土地大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功能和支持保护力度,引导农民争取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这两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仅要有规模,还要适度。张春霞(1996)提出,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住“适度”二字,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切不可盲目冒进q)。程东阳(1998)认为,任何一个生产单位都有其适度的生产规模,即在这个规模上的产品平均成本低,大于或小于适度规模的生产都是不经济的。那种认为经济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②。并且卫新等(2003)尝试着用定性和划“标准线”的方式来确定适度规模经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含义③。李莉(2007)认为,“应该用人均土地面积或户均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土地规模经营的计算指标,而且土地规模经营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营,它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的数据不同”④。这些学者只是指出了“度”的存在及其性质和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等,但都没有对适度经营规模给出更为确切的定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