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6129
聚焦实践式智慧 迎接不确定挑战
修炼决策智慧,驾驭智能社会。
本书聚焦“放下自我、创造价值、知止不殆、与时偕行”四大主题,
助管理者觉悟自我,身心圆明,活得洒脱;
企业发展,行思通达,活出自在!
全书分四篇共八章:
放下自我——不猜不预设、无知无不知;
创造价值——贡献在外部、顺势而不争;
知止不殆——凡事皆有度、底线不可违;
与时偕行——共创出奇迹、反脆活久远。
通过揭示体现在觉悟主体、目标、约束、应变背后的行动智慧,为管理者把握“人、事、物”内在规律,构建创意解题方案,提供实践性操作指导。
篇 放下自我:主体
第1章 不猜不预设
空杯不预设
前瞻不猜测
观照不评判
第2章 无知无不知
思维正反合
行动若则否
心田真善美
第二篇 创造价值:目标
第3章 贡献在外部
顾客为中心
忘我且利他
痛点与卖点
第4章 顺势而不争
众争不可趋
大名难久居
激流不惧退
第三篇 知止不殆:约束
第5章 凡事皆有度
缘起非线性
反者道之动
临事有静气
第6章 底线不可违
循道品战略
淡定漫决策
守本致良知
第四篇 与时偕行:应变
第7章 共创出奇迹
自胜有特色
错位可共生
互补成平台
第8章 反脆活久远
拥抱不确定
勇于探新路
历练中成长
尾声 超越有知 活出自在
引子 觉悟无知 开启智慧
企业与人生经营,时刻面临各种决策。当你做出判断与选择时,你是否知道决策的念头是从哪来的?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选择呢?你清楚自己的决策看法是怎么产生的吗?你真的确定你所做出的决策,是出于你自己内心的想法、看法与观点吗?
回答以上问题,涉及智慧决策的本质——行思模式。行思模式隐含反映我们对于决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根本判断,代表了做出决策所依据的根本原则,它构成了我们所有关于决策的概念、看法、想法与做法的基础,决定了如何做出决策的整个过程。*
研究表明,人们的认知活动,大多数取决于超出意识的那95%的大脑活动,仅有5%左右是有意识的,而从源头上看,这5%仍受过往无意识累积信息的影响。威廉•詹姆斯认为,“从早到晚,我们大约99%,甚至99.9%的行为是习惯性、自动完成的。”
习以为常,线性思考,惯性行动,既出自长期生物进化的本能,也源自后天社会历练的养成。线性,惯性,变成无意识的习性,若作用于重大决策,可能会很致命。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意味着未来发展非线性、不确定,呼唤着升级的智慧决策行思模式。
许多公司召开年度重大决策会,采取远离公司现场、闭门静思的做法,觉得如此可以排除当下矛盾冲突的影响,从而能够在淡定的会议氛围中,做出更具战略远见的决策。这种做法,可以阻断现行喧嚣干扰,却无法隔离历史噪声影响。
那些可能干扰决策的各种形形色色要素,早就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决策者的大脑,会在决策者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大脑吸收信息,一刻不停,如果说有意识接收信息,或有选择性,存在疏漏;无意识吸纳信息,则如黑洞,巨细无遗。
解决以上问题,需从觉悟无知、放空习性入手,通过梳理潜意识中各种相互冲突、碎片化的观念、想法、做法,从而超越简单的认知模式,以综合感知、思维、行动,构建系统整合、情景适应的灵动决策机制,这是本书讨论的智慧决策行思模式根本之所在。
本书分为四篇,围绕“放下自我、创造价值、知止不殆、与时偕行”四大智慧主题,运用觉悟无知之根本手段,通过修炼决策者的潜意识“心意行”,开启智慧决策之行思模式,为企业应对无常无知环境,实现持续生存发展,提供思维与行动指导。
决策多纠结,人生不自在,多因太“有知”。脑海中装满“希望”“期盼”“必须”“应该”,心田里充斥着“观念”“看法”“知识”“经验”。如此被诸多基于过往的成见、预设、猜想所套牢,在面对无常多变未来之挑战时,怎能放下包袱,临机顺变?
修炼智慧决策之行思模式,须心态开放,无畏无执,一脚踏在熟悉的大地上,另一脚探入陌生的领域中,如此观照而不身陷“无知”或“有知”,欣赏体验无知、有知之风采,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在道中……
第1章 不猜不预设
除非你忘掉自己所有的希望、理想和标准,全神贯注
地倾听,否则,你不可能洞察真相,认清事实。
——马斯洛
智慧决策,需要了解落地情况。为了获得没被人们主观扭曲的源头信息,必须秉持纯净平等心,不加评判地观察倾听,以透过事物的虚幻表象,认清其本来的真实面目,做出反映事物因果规律的决定,采取行动将决定落实到位,从而自然达成预想的结果。
当你主持决策论证会时,是否希望听到更多意见,以利规避决策陷阱,让决策考虑能够更周全?希望听到各种不同意见,获得更全面的决策信息,这是你召开论证会的初衷。“今天的决策很重要,请各位发表意见!”你一说完,与会者瞬间变得一片沉默……
你的有意识提议,并没有得到回应,你知道为什么吗?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听到不同意见时,你的习性反应有着怎样表现?你是否会马上反驳?与提出意见者争论,希望能争出个是非对错,分出个真假优劣。你在多数情况下,是这么做的吗?
你的争论、反驳,依据的是什么呢?你是因为想了解更多情况,希望听到自己所不知晓的信息,才召集大家开会的。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给出你没有注意到的观点,正好符合你的论证会初衷,你怎么又会加以反驳呢?这是否表明,你压根儿就不想听意见呢?
在你的有意识中,很想听意见;但无意识表现,似乎不想听意见。你认为,是这样的吗?你参与会议争论,争辩到后,谁胜出的多?读到这个问题,你是否自我感觉挺不错?似乎每次争论,终总是你获胜。你是凭什么获胜的呢?是你把握了事物真相?
这是否表明,在决策论证会前,你心中早有主见,根本无须听意见?真理,表面上掌握在权力者手中,实际上却存在于众人的心里。每遇争论,都是你胜出,好像真理一直站在你这边,是否有点不寻常?你年长资深或位高权重,会不会大家无意中让着你?
遇到不同意见,马上就反驳,而且总想证明自己对,这种不假思索的习性反应,若出现在决策者身上,自然就会引发人们的习性回应——这就是觉得没必要发言,发言等于是自讨没趣。由此看来,前面提及的遇到论证会,“一片沉默”,似乎不偶然。
为了听到不同意见,获得事物真相,关键在于放下成见,不加判断,不做过滤,全然接纳。秉持纯净平等心,采取“不预设、不猜测、不评判”的做法,可以消解习性反应,去掉无意中存在的分别心,以对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加主观杂染,纯净观察倾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