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5095377丛书名: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研究
内容简介
本课题内分“民主改革历史资料”、“民主改革口述历史”、“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四个子课题。
其中“民主改革历史资料”课题包括《川西北藏族羌族社会调查集》、《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和《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大事记》,从社会调查、文献资料、基本措施及主要历程以反映四川民主改革的由来、方式、经过及后果。
“民主改革口述历史”课题组成员对四川民主改革的领导者、参与者、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普通群众的多次采访,搜集了120余万字口述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及选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形成系列的《四川民主改革口述资料集》。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课题依据相关资料及调查数据,就民主改革对四川彝族地区、藏族地区及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展研究,分别撰写《民主改革与四川彝区经济发展》等三部著作,说明民主改革的必要与必须,在于改变了民族地区旧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课题从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及文化变迁等方面认识民主改革对四川彝族、藏族及羌族等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重要促进及广泛影响,分别撰写《民主改革与四川藏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等著作,揭示民主改革实现了四川民族地区的制度统一、思想解放及文化发展等等。
其中“民主改革历史资料”课题包括《川西北藏族羌族社会调查集》、《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和《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大事记》,从社会调查、文献资料、基本措施及主要历程以反映四川民主改革的由来、方式、经过及后果。
“民主改革口述历史”课题组成员对四川民主改革的领导者、参与者、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及普通群众的多次采访,搜集了120余万字口述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及选编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形成系列的《四川民主改革口述资料集》。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课题依据相关资料及调查数据,就民主改革对四川彝族地区、藏族地区及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展研究,分别撰写《民主改革与四川彝区经济发展》等三部著作,说明民主改革的必要与必须,在于改变了民族地区旧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民主改革与四川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课题从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及文化变迁等方面认识民主改革对四川彝族、藏族及羌族等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重要促进及广泛影响,分别撰写《民主改革与四川藏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等著作,揭示民主改革实现了四川民族地区的制度统一、思想解放及文化发展等等。
目 录
总序
章 区位与禀赋
节 位置、幅员与人口
第二节 建置与沿革
第三节 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资源禀赋
第二章 开发简史
节 早期开发概述
第二节 近代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第三节 民主改革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新面貌
第三章 经济增长
节 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分解
第三节 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第四章 产业结构的演进
节 所有制结构的演进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 农业、农村经济与扶贫开发
节 土地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农业与农村经济概况
第三节 农业、农村经济问题及发展思路
第四节 贫困与扶贫开发
第六章 工业化与工业经济的发展
节 工业经济的增长
第二节 工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工业经济效益
第四节 工业的地理分布
第五节 工业经济发展的阶段
第六节 工业经济发展展望
第七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二节 凉山州交通运输的差距和问题
第三节 凉山州基础设施供给改善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旅游业的发展
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州之路
第九章 投资与资本形成
节 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 投资资金的筹措
第三节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2000-2006)
第十章 财政与经济
节 财政收入与结构
第二节 财政支出与结构
第三节 财政赤字与财政依存度
第十一章 金融与发展
节 金融发展简史
第二节 金融深化
第三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人口与发展
……
第十三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四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 区位与禀赋
节 位置、幅员与人口
第二节 建置与沿革
第三节 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资源禀赋
第二章 开发简史
节 早期开发概述
第二节 近代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第三节 民主改革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新面貌
第三章 经济增长
节 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分解
第三节 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第四章 产业结构的演进
节 所有制结构的演进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 农业、农村经济与扶贫开发
节 土地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农业与农村经济概况
第三节 农业、农村经济问题及发展思路
第四节 贫困与扶贫开发
第六章 工业化与工业经济的发展
节 工业经济的增长
第二节 工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工业经济效益
第四节 工业的地理分布
第五节 工业经济发展的阶段
第六节 工业经济发展展望
第七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节 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二节 凉山州交通运输的差距和问题
第三节 凉山州基础设施供给改善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旅游业的发展
节 丰富的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州之路
第九章 投资与资本形成
节 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节 投资资金的筹措
第三节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2000-2006)
第十章 财政与经济
节 财政收入与结构
第二节 财政支出与结构
第三节 财政赤字与财政依存度
第十一章 金融与发展
节 金融发展简史
第二节 金融深化
第三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人口与发展
……
第十三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四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二章 开发简史
节 早期开发概述
凉山州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篇章,她的开发史则是彝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兄弟在这片热土上为追求生存和发展,寻找幸福和自由而共同写就的奋斗史。凉山州人民从穴居山洞、食肉衣皮、散在溪谷,随畜迁徙的蛮荒状态逐步走向近现代文明,其间经历了数千年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古蜀、秦、西汉原始畜牧业时期
凉山州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活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蜀国统治疆域已达今天云、贵、黔部分地区,根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蜀王杜宇“以南中(编者注:大约与现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域范围相当)为园苑”,可见当时凉山彝族自治州不仅已经有人类活动,而且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人类有目的的开发活动。
古蜀为秦所灭后(约公元前310年),秦的统治势力达到西南部的“邛地”(约与今天凉山彝族自治州相当)、“笮地”(与今川滇交界的盐源、盐边、华坪、永胜、宁蒗诸县相当)和“江南地”(约今金沙江以南的丽江、大姚、姚安诸县)。秦王朝统治期间,在南中地区设立了郡县,从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名义上便纳入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出于经济交往和行政管理的需要,秦以蜀为根据地开拓西南夷民地区,道路建设是这一时期开发的重点,李冰在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在川滇交界的焚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即五尺道),后来常额把李冰所修筑的僰道往前延伸,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直修到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是一条通过西南夷地区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古老的交通线(今人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行政上的统一和交通的改善大大地促进了西南夷与内地的联系。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逐渐频繁,从经济交往的内容上看,南中地区物产主要是笮马、旄牛等畜牧产品,这说明原始畜牧业是当时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要产业。
……
节 早期开发概述
凉山州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篇章,她的开发史则是彝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兄弟在这片热土上为追求生存和发展,寻找幸福和自由而共同写就的奋斗史。凉山州人民从穴居山洞、食肉衣皮、散在溪谷,随畜迁徙的蛮荒状态逐步走向近现代文明,其间经历了数千年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古蜀、秦、西汉原始畜牧业时期
凉山州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活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蜀国统治疆域已达今天云、贵、黔部分地区,根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蜀王杜宇“以南中(编者注:大约与现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域范围相当)为园苑”,可见当时凉山彝族自治州不仅已经有人类活动,而且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人类有目的的开发活动。
古蜀为秦所灭后(约公元前310年),秦的统治势力达到西南部的“邛地”(约与今天凉山彝族自治州相当)、“笮地”(与今川滇交界的盐源、盐边、华坪、永胜、宁蒗诸县相当)和“江南地”(约今金沙江以南的丽江、大姚、姚安诸县)。秦王朝统治期间,在南中地区设立了郡县,从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名义上便纳入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出于经济交往和行政管理的需要,秦以蜀为根据地开拓西南夷民地区,道路建设是这一时期开发的重点,李冰在任蜀郡太守期间曾在川滇交界的焚道(今四川省宜宾市)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即五尺道),后来常额把李冰所修筑的僰道往前延伸,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直修到今云南省曲靖市附近,这是一条通过西南夷地区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古老的交通线(今人称为“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行政上的统一和交通的改善大大地促进了西南夷与内地的联系。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逐渐频繁,从经济交往的内容上看,南中地区物产主要是笮马、旄牛等畜牧产品,这说明原始畜牧业是当时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要产业。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