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309579丛书名: 中国国情丛书——百县经济社会追踪调查
编辑推荐
本书是199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格尔木卷》的接续篇、姊妹篇。本书反映了1989~2005年期间格尔木市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抢抓机遇,不仅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内容简介
《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格尔木卷》即《“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调查资料起止时段为1989~2005年。
1989~2005年的17年是格尔木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时期。本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抢抓机遇,不仅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作为在戈壁滩上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格尔木在此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青海,而且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而这一切都是由格尔木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对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所决定的。其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在青海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国也很有代表性。所以,在总结和肯定格尔木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省、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提供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由四大部分组成:部分是综述,重点介绍了格尔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1989~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有4篇文章,即:一是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的探索;二是格尔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战略;三是“十一五”时期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四是对加快格尔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第三部分是总调查报告,也是本书的主体,共有三篇。篇是经济,由10章组成,章经济综述、第二章工业和商业、第三章农业、第四章畜牧业、第五章“天路”上树起的丰碑——交通、第六章邮政电信、第七章固定资产投资、第八章蓬勃发展的保险业、第九章劳动工资、第十章财政税务及金融业。第二篇社会,由第十一章人口、第十二章教育、第十三章盔化、第十四章医疗卫生、第十五章体育事业、第十六章科技、第十七章城乡建设旧貌换新颜组成。第三篇政治由第十八章党的建设、第十九章群众团体、第二十章政事、第二十一章政治组成。第四部分由专题报告和户情调查报告组成。
本书的特点在于体现“数字格尔木”,力戒空话套话,挤干“水分”,用翔实的手资料充分显现17年来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使其真正转化成了经济优势。“数字格尔木”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突出表现在一个“活”字,就是说党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活”的政策和格尔木人“活”的思想观念为格尔木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使格尔木的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质的飞跃。1989年生产总值为1.75亿元,到2005年时达到56.73亿元,增长了31.42倍,年均递增24.29%。
1989—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76.78元提高到8979.9元,增长6倍,年均递增12.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78元提高到3349元,。增长2.87倍,年均递增8.83%。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19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增长26倍,年均递增22.87%,全市财政收入由0.22亿元增加到2.53亿元,增长10.5倍,年均递增16.49%。特别是199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经济框架逐步形成。“十五”时期(2001~2005年),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产业优势与特色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大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以盐湖、石油、天然气、商贸物资流通业和有色金属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及其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特色旅游业和设施农牧业开始起步并有较快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九五”末2000年的3.28:56.15:40.57调整为“十五”时期2005年末的1.08:69.86:29.6。在此期间,先后建成和开发了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涩(涩北)、宁(西宁)、兰(兰州)天然气管道、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30万吨钾镁肥、碳酸锂及系列产品等一大批优势资源的开发项目,使工业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
自2000年以来,格尔木的工业发展迅速,并向全面、纵深和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尤其是2003~2005年间,盐湖集团、青海油田公司、中信国安、青海锂业、庆华集团、胜华集团、中浩公司等大型企业在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方面的开发给格尔木的工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奠定了格尔木西部新兴工业城的基础地位,因而使世人有了一个共识:“青海的发展看海西,海西的发展依靠格尔木,而格尔木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工亚”。因此,工业是格尔木的强市之本,立市之基。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工业增长势头突飞猛进,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3年、2004年、2005年格尔木的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5亿元、21.9亿元和32.1亿元,由此可见,格尔木的工业发展已经是一年上了一个台阶。
格尔木的工业在全面、纵深发展的同时,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奋斗目标。因此,格尔木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应该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结合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紧紧围绕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验项目,加快延伸产业链,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多种产业横向链接起来,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链。如今,一座新兴的工业城正在“聚宝盆”中崛起,随着盐湖工业园、冶金工业园、西藏工业园的规划和建立,格尔木走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会更加坚实有力。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格尔木17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回顾和客观总结的基础上,又对未来1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探讨了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预测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步深入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格尔木的资源开发将会迎来新一轮高潮,而且其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超过前50年的速度。格尔木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一片荒漠的戈壁滩必将在青藏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中发挥日益突出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力,成为21世纪青藏高原上*的新兴工业化中心城市。
1989~2005年的17年是格尔木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时期。本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抢抓机遇,不仅在经济领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作为在戈壁滩上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城市,格尔木在此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青海,而且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而这一切都是由格尔木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对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所决定的。其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但在青海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国也很有代表性。所以,在总结和肯定格尔木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省、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提供行之有效的决策依据。
《“聚宝盆”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由四大部分组成:部分是综述,重点介绍了格尔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1989~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有4篇文章,即:一是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的探索;二是格尔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战略;三是“十一五”时期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四是对加快格尔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第三部分是总调查报告,也是本书的主体,共有三篇。篇是经济,由10章组成,章经济综述、第二章工业和商业、第三章农业、第四章畜牧业、第五章“天路”上树起的丰碑——交通、第六章邮政电信、第七章固定资产投资、第八章蓬勃发展的保险业、第九章劳动工资、第十章财政税务及金融业。第二篇社会,由第十一章人口、第十二章教育、第十三章盔化、第十四章医疗卫生、第十五章体育事业、第十六章科技、第十七章城乡建设旧貌换新颜组成。第三篇政治由第十八章党的建设、第十九章群众团体、第二十章政事、第二十一章政治组成。第四部分由专题报告和户情调查报告组成。
本书的特点在于体现“数字格尔木”,力戒空话套话,挤干“水分”,用翔实的手资料充分显现17年来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使其真正转化成了经济优势。“数字格尔木”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突出表现在一个“活”字,就是说党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活”的政策和格尔木人“活”的思想观念为格尔木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使格尔木的经济总量不断实现质的飞跃。1989年生产总值为1.75亿元,到2005年时达到56.73亿元,增长了31.42倍,年均递增24.29%。
1989—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76.78元提高到8979.9元,增长6倍,年均递增12.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78元提高到3349元,。增长2.87倍,年均递增8.83%。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19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增长26倍,年均递增22.87%,全市财政收入由0.22亿元增加到2.53亿元,增长10.5倍,年均递增16.49%。特别是199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格尔木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经济框架逐步形成。“十五”时期(2001~2005年),坚持把培育和形成产业优势与特色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推动优势产业向提高规模扩大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以盐湖、石油、天然气、商贸物资流通业和有色金属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及其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特色旅游业和设施农牧业开始起步并有较快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九五”末2000年的3.28:56.15:40.57调整为“十五”时期2005年末的1.08:69.86:29.6。在此期间,先后建成和开发了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涩(涩北)、宁(西宁)、兰(兰州)天然气管道、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30万吨钾镁肥、碳酸锂及系列产品等一大批优势资源的开发项目,使工业成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
自2000年以来,格尔木的工业发展迅速,并向全面、纵深和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尤其是2003~2005年间,盐湖集团、青海油田公司、中信国安、青海锂业、庆华集团、胜华集团、中浩公司等大型企业在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方面的开发给格尔木的工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奠定了格尔木西部新兴工业城的基础地位,因而使世人有了一个共识:“青海的发展看海西,海西的发展依靠格尔木,而格尔木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工亚”。因此,工业是格尔木的强市之本,立市之基。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工业增长势头突飞猛进,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的速度、效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2003年、2004年、2005年格尔木的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4.5亿元、21.9亿元和32.1亿元,由此可见,格尔木的工业发展已经是一年上了一个台阶。
格尔木的工业在全面、纵深发展的同时,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奋斗目标。因此,格尔木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应该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结合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紧紧围绕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铁矿-焦炭-钢铁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验项目,加快延伸产业链,将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多种产业横向链接起来,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链。如今,一座新兴的工业城正在“聚宝盆”中崛起,随着盐湖工业园、冶金工业园、西藏工业园的规划和建立,格尔木走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会更加坚实有力。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格尔木17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回顾和客观总结的基础上,又对未来1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探讨了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预测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步深入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格尔木的资源开发将会迎来新一轮高潮,而且其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超过前50年的速度。格尔木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一片荒漠的戈壁滩必将在青藏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中发挥日益突出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力,成为21世纪青藏高原上*的新兴工业化中心城市。
目 录
部分 综述
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市概况
一 战略地位重要
二 自然资源丰富
三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特色优势明显
四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五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六 格尔木再铸辉煌看今朝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 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的探索
二 格尔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战略
三 “十一五”时期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
四 对加快格尔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五 17年来格尔木发展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第三部分 总调查报告
篇 经济
章 经济综述
节 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第二产业跃居首位
第二章 工业和商业
节 大漠戈壁上崛起的工业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和三产变化
第三节 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优势产业
第四节 商业
第五节 个体业和服务业
第三章 农业
节 戈壁滩上的绿洲耕地
第二节 高效优质的农作物铸就绿洲农业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绿洲农业迈向现代化
第五节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第四章 畜牧业
节 独具特色的高原草场
第二节 传统畜牧业焕发勃勃生机
第三节 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
第五章 “天路”上树起的丰碑——交通
节 穿越戈壁滩的“钢铁巨龙”
第二节 格拉段再铸辉煌
第三节 着力打造青藏铁路经济带
第四节 公共交通及客运发展
第六章 邮政电信
节 改革中的邮政业
第二节 飞速发展的电信业
第三节 国防通信工程
第七章 固定资产投资
节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第二节 “七五”时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第八章 蓬勃发展的保险业
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稳步快速发展保险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九章 劳动工资
节 企业从业人员
第二节 职工工资总额和年平均工资大幅度提高
第三节 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逐年增加
第十章 财政税务及金融业
节 财政收入与各项税收
第二节 财政收支状况
第三节 金融业
第二篇 社会
第十一章 人口
节 人口数量
第二节 民族
第三节 自然变动
第四节 人口迁移对格尔木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控制人口增长、始终不渝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第十二章 教育
节 行政管理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第三节 民族教育
第四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民办教育
第六节 教育经费
第七节 教师队伍
第十三章 文化
节 机构与设施
第二节 广电报刊
第三节 群众文化
第四节 文化创作
第十四章 医疗卫生
节 机构
第二节 医疗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五节 公共卫生
第六节 药政管理
第十五章 体育事业
节 体育管理机构与设施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
第三节 焕发生机的民族体育
第四节 有声有色的群众体育
第五节 体育健儿勇创佳绩
第十六章 科技
节 科研机构
第二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农牧科学研究
第十七章 城乡建设旧貌换新颜
节 城镇建设规划
第二节 日臻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篇 政治
第十八章 党的建设
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节 市委在不同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第三节 政治协商
第十九章 群众团体
节 工会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十章 政事
节 民政
第二节 社区建设
第三节 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
第四节 监察
第二十一章 政法
节 公安
第二节 检察
第三节 法院
第四节 司法
第五节 “十五”期间依法治理成效显著
第四部分 专题、户情调查报告
专题报告
专题一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专题二瀚海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专题三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专题四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专题五青海油田开发
专题六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
户情调查报告
500户格尔木居民问卷调查报告
后记
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市概况
一 战略地位重要
二 自然资源丰富
三 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特色优势明显
四 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五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六 格尔木再铸辉煌看今朝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 对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的探索
二 格尔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战略
三 “十一五”时期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
四 对加快格尔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五 17年来格尔木发展实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第三部分 总调查报告
篇 经济
章 经济综述
节 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第二产业跃居首位
第二章 工业和商业
节 大漠戈壁上崛起的工业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和三产变化
第三节 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优势产业
第四节 商业
第五节 个体业和服务业
第三章 农业
节 戈壁滩上的绿洲耕地
第二节 高效优质的农作物铸就绿洲农业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绿洲农业迈向现代化
第五节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第四章 畜牧业
节 独具特色的高原草场
第二节 传统畜牧业焕发勃勃生机
第三节 畜牧业的科学化发展
第五章 “天路”上树起的丰碑——交通
节 穿越戈壁滩的“钢铁巨龙”
第二节 格拉段再铸辉煌
第三节 着力打造青藏铁路经济带
第四节 公共交通及客运发展
第六章 邮政电信
节 改革中的邮政业
第二节 飞速发展的电信业
第三节 国防通信工程
第七章 固定资产投资
节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第二节 “七五”时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第八章 蓬勃发展的保险业
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稳步快速发展保险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九章 劳动工资
节 企业从业人员
第二节 职工工资总额和年平均工资大幅度提高
第三节 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逐年增加
第十章 财政税务及金融业
节 财政收入与各项税收
第二节 财政收支状况
第三节 金融业
第二篇 社会
第十一章 人口
节 人口数量
第二节 民族
第三节 自然变动
第四节 人口迁移对格尔木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控制人口增长、始终不渝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第十二章 教育
节 行政管理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第三节 民族教育
第四节 成人教育
第五节 民办教育
第六节 教育经费
第七节 教师队伍
第十三章 文化
节 机构与设施
第二节 广电报刊
第三节 群众文化
第四节 文化创作
第十四章 医疗卫生
节 机构
第二节 医疗
第三节 卫生防疫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五节 公共卫生
第六节 药政管理
第十五章 体育事业
节 体育管理机构与设施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
第三节 焕发生机的民族体育
第四节 有声有色的群众体育
第五节 体育健儿勇创佳绩
第十六章 科技
节 科研机构
第二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农牧科学研究
第十七章 城乡建设旧貌换新颜
节 城镇建设规划
第二节 日臻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篇 政治
第十八章 党的建设
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节 市委在不同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第三节 政治协商
第十九章 群众团体
节 工会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第四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二十章 政事
节 民政
第二节 社区建设
第三节 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
第四节 监察
第二十一章 政法
节 公安
第二节 检察
第三节 法院
第四节 司法
第五节 “十五”期间依法治理成效显著
第四部分 专题、户情调查报告
专题报告
专题一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专题二瀚海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专题三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专题四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专题五青海油田开发
专题六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
户情调查报告
500户格尔木居民问卷调查报告
后记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