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8682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协同集聚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并尝试构建了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书中通过对全国和各地级市各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的测度,运用面板数据回归、空间计量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特征和演化进行了梳理,对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
目 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二章 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
节 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产业视角下的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
第三节 空间视角下的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
第四节 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特征和演化
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行业差异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演化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相互关系
节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关系的行业差异和演化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
节 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理论假说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空间差异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
节 地级市层面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地级市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和类型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地级市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演化特征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2003年中国各地级市产业间协同集聚状况
附录Ⅱ 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矩阵
附录Ⅲ 2003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矩阵
附录Ⅳ 2010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产业关联度矩阵
附录Ⅴ 2002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产业关联度矩阵
附录Ⅵ 2011年中国各地级市产业间协同集聚状况
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二章 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
节 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产业视角下的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
第三节 空间视角下的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机制
第四节 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特征和演化
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行业差异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演化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相互关系
节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关系的行业差异和演化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
节 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理论假说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对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的空间差异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
节 地级市层面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地级市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和类型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地级市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演化特征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2003年中国各地级市产业间协同集聚状况
附录Ⅱ 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矩阵
附录Ⅲ 2003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矩阵
附录Ⅳ 2010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产业关联度矩阵
附录Ⅴ 2002年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产业关联度矩阵
附录Ⅵ 2011年中国各地级市产业间协同集聚状况
前 言
前 言
产业集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区域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具有产业关联的各个产业形成相互作用的关联体,某一产业既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关产业的影响。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并主要反映在各个产业在生产上和空间上的直接和间接关联中。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均衡生产力布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制造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并且这种空间集聚越来越多地超越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而扩展到两个或多个产业。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因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刻认识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对彼此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空间上的协同集聚对各自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集聚经济的积极效用,夯实经济健康增长的基础,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空间经济研究的逐步兴起与繁荣,产业集聚现象作为经济活动在空间层面的重要特征,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产业集聚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产业的群聚,另一种是多个产业的杂聚。产业间协同集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指的是不同类型产业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高度集中的现象。Ellison和Glaeser(1997)早利用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测度。可以说,产业间协同集聚既是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在当前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背景下对产业集聚理论的一种深化。相较于产业集聚,其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分布,并更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如投入产出联系、技术联系等。
我国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趋于系统化。我国现有的产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产业集聚上,对具有产业关联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现象关注较少,相关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书聚焦于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协同集聚,以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和空间两个视角探索分析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并尝试构建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希望对完善产业间协同集聚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书力求回答当前中国是否存在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现象和趋势,产业关联等因素是否会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产生影响,以及产业间协同集聚是否存在空间差异性等问题,基于区(县)数据,通过对全国和各地级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的测度,运用面板数据回归、空间计量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特征和演化进行了梳理,对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希望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政策借鉴,在微观层面上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从产业链环节选择和空间选址两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本书得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
,产业间协同集聚在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之间普遍存在,并且近年来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不同产业组合类型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和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细分行业更容易与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发生产业间协同集聚,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制造业细分行业在空间上与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协同集聚程度一般较低。技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一直较高且不断增强,资本-资本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提升较快,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普遍较低,而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近年来有所减弱。
第二,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与产业关联密切相关,并且近年来,更高水平的产业关联导致了产业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更为邻近。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能否发生协同集聚以及协同集聚的程度如何除了受到投入产出关联的正向影响外,还会受到劳动力市场共享和能源需求差异、技术投入强度差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产业关联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产业组对的空间关联度较高的区域多分布在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湖北等部分中部和西部省份,而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内分布较少。部分产业组对的空间关联度的空间分布呈现规律性特征,尤其以金属制品业与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组成的产业组对表现为明显。东北三省空间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组对基本一致,产业发展状况较为相近。
第三,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这些区域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的变化通常是由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导致的。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它们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的变化多是由产业门类和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由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造成。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级市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
限于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产业集聚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区域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具有产业关联的各个产业形成相互作用的关联体,某一产业既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关产业的影响。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还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并主要反映在各个产业在生产上和空间上的直接和间接关联中。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均衡生产力布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制造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并且这种空间集聚越来越多地超越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而扩展到两个或多个产业。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因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刻认识产业间的产业关联对彼此空间布局的影响,以及空间上的协同集聚对各自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集聚经济的积极效用,夯实经济健康增长的基础,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空间经济研究的逐步兴起与繁荣,产业集聚现象作为经济活动在空间层面的重要特征,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产业集聚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一产业的群聚,另一种是多个产业的杂聚。产业间协同集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指的是不同类型产业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高度集中的现象。Ellison和Glaeser(1997)早利用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测度。可以说,产业间协同集聚既是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在当前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背景下对产业集聚理论的一种深化。相较于产业集聚,其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分布,并更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如投入产出联系、技术联系等。
我国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并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趋于系统化。我国现有的产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产业集聚上,对具有产业关联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现象关注较少,相关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书聚焦于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之间的协同集聚,以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两两之间的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和空间两个视角探索分析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并尝试构建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的理论模型,希望对完善产业间协同集聚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书力求回答当前中国是否存在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现象和趋势,产业关联等因素是否会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产生影响,以及产业间协同集聚是否存在空间差异性等问题,基于区(县)数据,通过对全国和各地级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间协同集聚指数的测度,运用面板数据回归、空间计量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特征和演化进行了梳理,对产业关联与产业间协同集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希望在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政策借鉴,在微观层面上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从产业链环节选择和空间选址两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本书得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
,产业间协同集聚在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之间普遍存在,并且近年来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不同制造业细分行业和不同产业组合类型之间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和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细分行业更容易与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发生产业间协同集聚,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制造业细分行业在空间上与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协同集聚程度一般较低。技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一直较高且不断增强,资本-资本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提升较快,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普遍较低,而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组合的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近年来有所减弱。
第二,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与产业关联密切相关,并且近年来,更高水平的产业关联导致了产业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更为邻近。两个制造业细分行业能否发生协同集聚以及协同集聚的程度如何除了受到投入产出关联的正向影响外,还会受到劳动力市场共享和能源需求差异、技术投入强度差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产业关联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影响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产业组对的空间关联度较高的区域多分布在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湖北等部分中部和西部省份,而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内分布较少。部分产业组对的空间关联度的空间分布呈现规律性特征,尤其以金属制品业与其他制造业细分行业组成的产业组对表现为明显。东北三省空间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组对基本一致,产业发展状况较为相近。
第三,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地级市更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也相对较高,这些区域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的变化通常是由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导致的。而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则以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居多,并以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为主,它们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的变化多是由产业门类和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我国制造业产业间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主要由制度和政策、信息传输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劳动力供给和交通设施水平等因素造成。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级市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水平。
限于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