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8108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和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事实出发,对两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协动性和持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本书根据两国实际经济周期的发展历程,比较研究中美两国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形成机制、实证检验两国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和政策效应,进而对中国经济周期与政策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解释特异性及其产生原因,考察中国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因素、土地财政以及宏观税负问题,*后对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给出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巩固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特别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与决策研究水平。
目 录
前 言
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规模从2001年804.4亿美元扩大到2016年的5196亿美元,两国的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得到加强。美国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2016年的中国和美国的GDP之和占世界GDP的比重预计超过了35%。随着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大量家庭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用品,美国经济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及购买欲望,还将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从而可以想象美国的经济状况将影响中国的经济状况。考虑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两国经济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就能理解定量研究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之间相互关联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宏观经济的研究模式及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及数量模拟方法得到了普及,宏观经济研究强调解释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通常,经济的特征事实是源于可观察经济数据的方差比率、相关系数等统计特征。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变化,开放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开始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两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政策影响等问题。对于中国与美国的两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传统的定性研究较为常见,运用数量方法或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思路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现代宏观经济的主流研究方法,借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思路研究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及关联性,分析比较两国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特征及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经济波动依然会对中国及其他国家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及美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将不断增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运用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的《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就具有了相应的存在价值。《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选取中国和美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运用滤波方法提取了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及其协动性等特征事实,得出了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关联性曾现出弱化的倾向、美国经济的波动幅度相对低于中国经济等实证结论,并从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解释了相应实证结论的合理性。由于中国和美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对于美国的侧重调控力度较轻的导向性宏观调控政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具有更强的政府行政色彩,财政政策的作用更显著,宏观调控力度更强。因此,《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构建了财政税收的计量模型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实证讨论了税收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问题。对于主要税收的研究发现,流转税、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呈现变化趋势,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弹性呈现出波动变化等特征。对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税率研究显示,降低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税率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两种税率的同向变化与反向变化不仅对社会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还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鉴于中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根据中国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经验特征,《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还研究了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波动特征,对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和资本深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的作者黄赜琳博士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相应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肯定。黄赜琳博士《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视角,运用现代宏观经济方法研究了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发展的演变特征及政策选择进行比较分析,相应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研究内容,也为未来更好地展开相应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