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67825丛书名: 公众行为与国家政策研究丛书
部分 历史、现实与思想
章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行为与问题/3
节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概论/3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的行为演变/7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14
第四节 研究主题及方法/17
第五节 调查与数据/19
第六节 以后各章要览/25
第二章 中国关于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思想/43
节 先秦时期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思想/43
第二节 土地私有农业社会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思想/48
第三节 晚清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思想/51
第四节 孙中山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思想/56
第五节 民国时期重农与重工的争论/59
第六节 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思想/62
第七节 当代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文献回顾/68
第三章 西方关于农业、工商业与城镇化关系的思想/75
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工商业和城镇化关系的思想/75
第二节 西方关于农业、工商业和城镇化思想的文献回顾/80
第二部分 理论与国外经验
第四章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89
节 基于一般均衡价格理论的“三化”协调模型/89
第二节 劳动市场萨伊定律及农民工就业/95
第五章 国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104
节 英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04
第二节 美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08
第三节 日本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12
第四节 韩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17
第五节 印度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22
第六节 巴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126
第七节 国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观察/131
第三部分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研究
第六章 中国工业化研究/137
节 中国工业化的行为演变/137
第二节 中国乡镇企业的兴衰/144
第三节 工业化对土地租佃制度的瓦解/147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的启示/155
第七章 中国城镇化研究/159
节 1949年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159
第二节 中国城镇规模结构研究/165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政府vs.市场/172
第四节 中国未来城镇化率分析/175
第五节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行为研究/187
第六节 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摊研究/195
第七节 中国城镇化与乡土文化保护/201
第八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205
节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中国农业的基本问题/205
第二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制度/208
第三节 土地非市场配置的效率损失/217
第四节 中国城镇化的粮食基础/222
第五节 农村居民留乡意愿研究/225
第九章 “三化”协调如是说/235
节 网络话语/235
第二节 访谈手语/240
第四部分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路线图
第十章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251
节 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工资差距及影响因素/251
第二节 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工作时间差距及影响因素/261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研究/270
第四节 政府针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研究/277
第五节 农民工城镇社会保障调查/283
第六节 农民工留城选择研究/290
第七节 农民工对未来的信心研究/298
第八节 城镇居民对农民工接纳调查/306
第十一章 农村居民居住方式研究/314
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314
第二节 中国农村居民未来居住方式研究/320
第十二章 城镇化过程中的贫民窟、城中村研究/325
节 贫民窟形成的机理/325
第二节 国外贫民窟的防治/330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贫民窟研究/335
第四节 城中村的形成及解构/338
第十三章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345
节 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及问题/345
第二节 户籍制度改革研究/353
第十四章 主要结论及中国“三化”协调发展路线图/358
节 主要结论/358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线图/368
参考文献/373
后 记/395
作者分工/398
同学感言/399
蔡继明 教授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就像季风一样准时,我已连续6年在8月收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教授发来的指导本科生合作完成的电子版书稿,这次收到的专著题目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行为与政策》。这部专著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樊明教授及他的本科生推出的“公众行为与国家政策研究丛书”的第六部。一位大学教授指导本科生合作出版六部专著的确少见。
首先我想说的是,樊明对教育的投入。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指导本科生合作写书在我看来首先是一项教学活动,是对创新教育的一种具体探求。”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教学;二是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似乎无人怀疑。但抛开政府的投入不说,即使是全职教师,也并非都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至于创新教育更少有人关注。中国的教育几乎都是在为学生升学考试做准备,反复训练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几乎不知批判、创新为何物,至多只是听说过而已。而批判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成功教育的根本标志。樊明教授根据自己在国内外接受不同教育的体会,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告知大家:“中国的学生是可教的。”我读了这部书稿以及参与该书写作的学生的感言,深感大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能力的神圣职责。
其次,这六部专著虽都是教师和本科生的合作,但并不意味着其学术水平低下。这六部专著都是基于调查所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后两部书的调查几乎涵盖全国。与缺少调查的专著相比,樊明的本科生团队完成的著作很有现实感,很接地气。当然,樊明和他的本科生的专著并非调查报告,而是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就第六部专著来说,和上一部一样,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政策建议都有数据和理论支撑。该书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失调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不恰当的干预,导致促进 “三化”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如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很有借鉴意义。
正如樊明在该书“后记”中所强调的,中国的教育问题表现在学校,但根源更多地在校园外。希望樊明教授在创新教育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能够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做原创性的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014年8月于清华大学明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