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39731
以*了解中国制造的思路
为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制造倾心把脉
开出*适合、*有效的“药方”
南存辉、李子彬、王振滔等联袂推荐
”
活下来是当务之急。中国制造要善于发现新市场;越没钱,越要会管钱;用工荒,队伍不好带,更要守住核心团队。融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它关系着企业的资金链能否保持足够顺畅。银行钱荒,中国制造去哪里要资金?瞄准传统融资方式之余,更要善于寻求创新融资方式;期待政策扶持同时,中国制造更要提高融资技能。转型是终究救赎。“寒冬”虽至,创新永不会迟;产业转型,不一定要更换产业,将传统产业做精也是一种明智选择;塑造自主品牌,不甘为他人做“嫁衣”。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转型,否则只会加速死亡……
“
“自序 中国制造活下来,中国经济才有救
“中国制造”的名声越来越不好听,似乎它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事实上,“中国制造”太重要了。
不妨先从“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使中国获得“世界工厂”的名号说起。
“世界工厂”是一种什么样的称谓?从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在世界经济史上,有3个国家曾被明确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英国、美国和日本。由此来看,“世界工厂”应该是对世界工业强国,尤其是对制造业强国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继2009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后,2011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跻身世界”。这一次,继英国、美国和日本之后,中国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且有210余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
当“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人民手里的商标,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时,我们倍感自豪与荣耀。但很多人没有看到,当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优势、更具爆发性的力量承载起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时,中国制造光鲜表面之下的隐患已开始显现。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制造业就已经尽显疲态。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制造业的脚步更加沉重。中国制造的颓势突出表现为由低成本优势消失、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所导致的海外订单减少,以及跨国企业的迁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如阿迪达斯、耐克、佳顿(Jarden)、卡特彼勒等,都开始奏起了“离歌”。
“潮水”退去后,我们看到了隐藏在中国制造“体内”的一根根软肋: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不佳;出口商品多是价格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只能赚取微薄利润;高耗能低产出,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堪忧,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中国制造“感冒”,中国制造的主体——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低、毫无品牌与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遭遇了一场空前浩大和残酷的大洗牌。它们游走在死亡边缘,不是已经倒闭,就是在咬牙硬撑,抑或像一头头困兽,找不到任何出口。
一时间,“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似乎已不再是对中国出口加工能力的一种溢美,而是成了对产品深加工能力差、原创性少、附加值低的一种嘲讽。于是,有人大声呐喊:中国没有制造业!所谓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这种看法客观吗?我们显然不能因为技术含量欠缺、价格低廉、附加值低,就完全否定中国制造,置中国制造于不顾!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决定着这个国家经济的兴衰成败。这种说法,没有丝毫夸张。当欧洲多国经济因债务危机而深陷泥沼、步履蹒跚时,只有德国一枝独秀,依然保持强劲态势,失业率甚至下降到几十年来的水平。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德国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
从日本的经济兴衰历程中,更是可以窥见经济走向与制造业兴衰的正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背负日元升值的沉重压力,日本商品仍旧横扫全球,日本还能够跻身经济强国,这些都得益于日本制造在全球的所向披靡。而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产业向海外转移,日本经济进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即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低速增长与停滞相互交织的时代。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都由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来驱动,而驱动这两驾“马车”的引擎正是制造业。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制造以势不可挡的草根韧性打破计划经济的堡垒,盘活了整个中国经济。约有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都由中国制造贡献,中国制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本土制造企业;中国制造生产的商品,以价格低廉为“舟”,远渡重洋销往海外市场,为中国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制造生产的“硬货”,如钢铁、机器设备、水泥等“原材料”,支撑着中国的桥梁、机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制造。缺乏制造业的支撑,中国经济必然会在“泡沫”中迷失方向。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客观上给中国制造增添了大量压力。但是,谁又敢肯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中,没有中国制造不振的“身影”呢?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要想持续稳步发展下去,一定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平稳和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制造正在经历的种种阵痛,中小企业正在经历的残酷挣扎,就是要告诉中国制造和中小企业,“以廉取胜”的道路已经走不通,是时候和过去的辉煌说声再见,切实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现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提升、转型方面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对中国制造需要转型升级,笔者无疑深感赞同,但关键问题是,中国制造要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笔者认为,对既缺乏技术、资本和人才又奄奄一息的中国制造来说,切不可盲目转型升级,生存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先活下来,中国制造才能够自我调整,并推进转型升级。而中国制造要活下来,除了解决市场萎缩、用工荒等难题外,还要学会找钱,利用一切创新金融中的融资机会,提高融资能力。
活下来后,中国制造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再想办法推进转型升级,从生产低档产品转为生产中高档产品,靠“质”的提升来赢得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利润,增强自身竞争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此外,仅靠中国制造企业自身的努力尚不够,还需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为配合中国制造完成自救,相关政府部门要行动起来,融资、减税、减费、减息等政策多管齐下,为它们营造更好的转型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愈中国制造的“重病”,帮助中国制造恢复元气。
中小企业活下来,中国制造才有希望,中国经济也才有希望!
”
“本书的价值在于,更现实,更接地气,更能理解中国制造企业的苦衷。现在普遍提出制造企业升级,这是不切实际的。制造企业连活下来都困难,让它们盲目升级无疑是死路一条。活下来,更重要!
——著名经济学家、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 李连仲
周德文会长长期在制造企业一线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更了解广大制造企业主的难处。对于制造企业怎么走,他是有发言权的,能为制造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自救方案。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李子彬
制造企业想要走出困境,既要有敢于直面瓶颈的胆量和勇气,也要有积极灵活的头脑和想法,更要掌握长期发展的技巧和策略。
——正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南存辉
书中所讲的生存、找钱与转型,不仅是在为制造企业指出一条自救道路,对于我们其他行业的企业,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值得企业家和致力于创业的人们阅读和学习。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王振滔
”
查立
(乾龙创投合伙基金、起点创业营暨起点创投基金合伙创始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银行一向是“不差钱”的。可是,在流动性持续趋紧的影响下,银行的“钱袋子”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纷纷开始“找钱”。2013年5月,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的“拆借违约”事件,让人依稀嗅到一种别样的味道。此后,形势越来越严峻:2013年6月19日,很多大型商业银行也加入到“借钱大军”;6月20日,资金市场局面几乎失控: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在数天高企之后,飙升到了1344%,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也上升至30%的历史位。
银行“钱荒”来袭,引发市场震荡,股市再次被“屠杀”,基金惨遭“滑铁卢”,房地产可能是后那张“多米诺骨牌”。反映在实体经济层面,制造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借贷成本屡高不下!
随着中国金融制度、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无论是政府还是各类金融组织和个人,都在发力创业投资,制造企业的融资似乎不再应该是一个无法缓解的难题。但是,为什么我和身边的制造企业主都感觉融资依旧如此之难?借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以前贷不到,现在也贷不到,一直都贷不到”!
有时,我会想:真的是我们无处融资,还是融资不得法?我们真的知道应该如何融资吗?到底什么样的企业、使用怎样的融资方法更能得到资本的青睐?
关于制造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人归结为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有人归结为制造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还有人归结为制造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上原因都不无道理,不过还需要加上一条,那就是制造企业的融资思路太狭窄。比如,一心想着银行贷款,当银行提出抵押要求而拿不出时,就觉得天塌地陷;又如,一心想着向亲戚邻居借钱,当遭到拒绝时,就难以承受。
这次银行“钱荒”恰恰说明,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创新,融资手段也不能墨守成规;眼睛只盯着银行是一件多么不靠谱的事,必须不断寻找新的融资机遇。
正如周德文会长在本书中所写的:融资,不一定非要拿到真金白银,也可以是技术或设备,或其他一切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要素,可以使用融资租赁,也可以采取补偿贸易融资;融资,不一定单枪匹马求“孤独真经”,也可以成群结队抱团进行“团购”,比如企业联保贷款、互助担保等;融资,不一定向外伸手,也可以深挖企业内部“宝藏”,比如出售不良资产、加快变现脚步……
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与其抱怨融资渠道狭窄,不如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模式。2012年3月开启的温州金融改革,无疑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希望,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民间金融机构站出来,为制造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但是,不难发现,尽管融资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对于成长性差、技术含量低、只会“以量取胜”的发展后劲不足的企业,却仍旧只有“死路”一条。
一家企业要想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和对外部资金较强的吸引力,归根结底要靠企业自身的发展,扎实的内功是基本的保障。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要想发展,首先要生存,制造企业苦练内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资金投资和使用上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求快、但求稳,不求大、但求精,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夯实各方面的融资平台。
本书为广大挣扎在“钱线”、受困于“钱荒”的制造企业打开了拓展融资思路的大门。企业要想获得发展,不仅要会“找钱”,还要会“生钱”,融资不仅要有道,更要有术。有道有术就能破解融资难的方程式,融化制造企业融资环节上的坚冰。
诚然,谁都知道中国制造企业融资难,但正所谓“知难不难”,当别人在喊难时,如果能够转变思路,掌握融资的艺术,发掘更多的融资方式,就可能先人一步走出融资困境,续写辉煌业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