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802143
编辑推荐
慕景强编著的《之江水蕴——且凭杏实访民国》所涉及对象总称民国浙籍医界精英,具体来说包括:民国期间就已投身医界的(主体),民国期间接受医学教育的(部分),以及民国期间出生、后来进入医界的(小部分)浙江籍学人。 民国这一时段培养出来的大量专门人才成为民国及新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开创、建立、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在民国医人中,有多少浙江籍人的身影?都是什么原因使他(她)们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他(她)们的从医道路又有哪些曲折?他(她)们选择了什么领域来作为自己的专业?学成毕业后他(她)们又去了哪里(和浙江相关否)施展自己的才华?又有多少学成后返回(反哺)浙江?……这就是本书想叙述的。
内容简介
慕景强编著的《之江水蕴——且凭杏实访民国》是一本介绍医学人物的励志的、科普书,可读性比较强。本书主体内容由50个医学专业人物介绍组成,这不仅是对浙江历史人物研究领域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浙籍医界前辈学人的尊重纪念。
目 录
前言 何来民国?哪个之江?谁的杏实?
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
钱潮:中国微循环研究的开创者
裘法祖:敢为人先的外科泰斗
汤尔和:降格犹无乱世才
陈敏章: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裘笑梅:送子观音
邵象伊:中国公共卫生学的先驱者
汪猷:无涯之知,世代之功
施今墨:继续为人民服务
朱焱:世纪风雨,朱颜不改
徐丰彦:不唯上,只求实的生理学人
周廷冲:富春山水哺育的军事医学家
港通天下书藏古今——宁波
陈中伟:断续之间
应元岳: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第一人
贝时璋: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童第周:一定要争气
洪民:绝不能让病人失望
顾方舟:成功研制中国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戴自英:中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
郑一仁:仁心仁术郑一仁
汤于翰:悬壶济世,情系故乡;博学守仁,志在社会
陆南山:瞽者生明
董廷瑶:幼幼庐主的幼儿经
裘祖源:50年防痨如一日
谷镜汧:了却国人强身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宋梧生:余姚小城杏坛花开
谈家桢:敢和“老大哥”叫板的遗传学家
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绍兴
姒元翼:大禹后人的一生坚守
金宝善:为学、为政皆为民的公共卫生学家
许世瑾:中国生命统计及卫生统计事业的奠基人
姚永政:终生与寄生虫为敌的人
谢少文:科研教学两不误
陶寿淇:一生心之所向
金寿山:学如积薪,后来居上
周诚浒:人民给我的,理应还给人民
倪葆春:中国整形外科第一人
方先之:津门骨科事业的先行者
楼百层:醉心针灸济世人
沈克非:一割、一剪、一针、一缝的世界
同晖日月星光在,笑向温州看九州——温州
吴襄:书无全书,人无完人
洪式闾:不唯为民众谋幸福,抑且为国家争体面
施立明:要搞科研就得有献身精神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
楼之岑:中国生药学的奠基人
叶桔泉:不管干什么,都要为人民健康服务
姚克方: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金华
朱章赓:早期世界卫生组织中的中国身影
韦文贵、韦玉英:一苇渡江,二韦拨障
烟雨迷离不知处,江南画船如屋里——嘉兴
高尚荫:中国病毒学第一人
黄宛:心电图学的泰斗
台州地阔海溟蒙,云水长和岛屿青——台州
朱洗:开发育之门
冯德培:科学家一辈子不能离开实验室
许植方:植物化学的忠于职守者
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衢州
毛江森、胡孟冬:甲肝克星
邱茂良:古老中医针灸的现代传人
跋 巧手仁心天目路——郑一仁采访手记
再跋 并非令人难以费解之书名周章
一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
钱潮:中国微循环研究的开创者
裘法祖:敢为人先的外科泰斗
汤尔和:降格犹无乱世才
陈敏章: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裘笑梅:送子观音
邵象伊:中国公共卫生学的先驱者
汪猷:无涯之知,世代之功
施今墨:继续为人民服务
朱焱:世纪风雨,朱颜不改
徐丰彦:不唯上,只求实的生理学人
周廷冲:富春山水哺育的军事医学家
港通天下书藏古今——宁波
陈中伟:断续之间
应元岳: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第一人
贝时璋: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童第周:一定要争气
洪民:绝不能让病人失望
顾方舟:成功研制中国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戴自英:中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
郑一仁:仁心仁术郑一仁
汤于翰:悬壶济世,情系故乡;博学守仁,志在社会
陆南山:瞽者生明
董廷瑶:幼幼庐主的幼儿经
裘祖源:50年防痨如一日
谷镜汧:了却国人强身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宋梧生:余姚小城杏坛花开
谈家桢:敢和“老大哥”叫板的遗传学家
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绍兴
姒元翼:大禹后人的一生坚守
金宝善:为学、为政皆为民的公共卫生学家
许世瑾:中国生命统计及卫生统计事业的奠基人
姚永政:终生与寄生虫为敌的人
谢少文:科研教学两不误
陶寿淇:一生心之所向
金寿山:学如积薪,后来居上
周诚浒:人民给我的,理应还给人民
倪葆春:中国整形外科第一人
方先之:津门骨科事业的先行者
楼百层:醉心针灸济世人
沈克非:一割、一剪、一针、一缝的世界
同晖日月星光在,笑向温州看九州——温州
吴襄:书无全书,人无完人
洪式闾:不唯为民众谋幸福,抑且为国家争体面
施立明:要搞科研就得有献身精神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
楼之岑:中国生药学的奠基人
叶桔泉:不管干什么,都要为人民健康服务
姚克方: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金华
朱章赓:早期世界卫生组织中的中国身影
韦文贵、韦玉英:一苇渡江,二韦拨障
烟雨迷离不知处,江南画船如屋里——嘉兴
高尚荫:中国病毒学第一人
黄宛:心电图学的泰斗
台州地阔海溟蒙,云水长和岛屿青——台州
朱洗:开发育之门
冯德培:科学家一辈子不能离开实验室
许植方:植物化学的忠于职守者
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衢州
毛江森、胡孟冬:甲肝克星
邱茂良:古老中医针灸的现代传人
跋 巧手仁心天目路——郑一仁采访手记
再跋 并非令人难以费解之书名周章
前 言
何来民国?哪个之江?谁的杏实?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早期称“浙江”,隋唐之后才叫“钱塘江”,又名“之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关于杏林、杏实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候,吴国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需报奉,但将一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后来董奉“仙去”了。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 ”也逐渐成了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民国”这个概念,从时间看是相当明确的, 1912—1949年。
但民国时期的医学人物就不好界定了,是民国时期已经学有所成的呢?还是民国时期接受医学教育,到了新中国才功成名就的呢?还是民国时期出生的,到了新中国才走上医学道路并成名立万的呢? 那么,我告诉你,本书以上三方面都包括,本书所涉及对象总称民国浙籍医界精英,具体来说包括:民国期间就已投身医界的(主体),民国期间接受医学教育的(部分),以及民国期间出生、后来进入医界的(小部分)浙江籍学人。为了行文方便,本书统一称为“民国浙籍医人 ”。
从现代医学的历史上看,从中国正规西医教育出现的标志——第一所西医学校博济医校(1866年)成立到民国建立后创办真正为医学而办的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创办)之间的几十年里,外国教会、政府、民间团体纷纷在我国建立医院、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据手头掌握的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到民国成立(1912年)前,国内基本达到高等教育水平的主要的西医院校有12所。民国医学教育发展辉煌时期一直持续到 1937年,据医学教育委员会1937年做的调查统计,全国当时还有公、私立大学医学院及医药牙医专科学校与专修科共33所。从对国内27所院校的教员统计结果来看,共有教员964人;就在校生来看,统计了25所学校,共有2930人;从对21所院校的毕业生的统计来看,共有 5358人。抗日战争及紧接着的国内战争都给医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1950年调查统计,经历战争后,全国还有医学院校44所(含药科3 所)。
民国这一时段培养出来的大量专门人才成为民国及新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开创、建立、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在民国医人中,有多少浙江籍人的身影?都是什么原因使他(她)们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他(她)们的从医道路又有哪些曲折?他(她)们选择了什么领域来作为自己的专业?学成毕业后他(她)们又去了哪里(和浙江相关否)施展自己的才华?又有多少学成后返回(反哺)浙江?……这就是本书想叙述的。
一、“民国浙籍医人”的选择原则及具体操作 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才有资格入选?这倒无法确立一个硬性的标准,毕竟,医学人物也由于专业和所处时代不同,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本书采取如下办法确定人选: 先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全地搜罗出符合以上入选条件的人物资料,根据专业不同分专业领域编辑成目录;采用专家遴选法,找医史专家和各专业权威人士圈点;参考国家、政府、医学院校等主流媒体评价信息;结合业内口碑及贡献、影响力进行选择判断。综合以上意见,结合本人多年相关经验做出判断,确定入选人物目录,原计划选100人,资料汇总后,增至125人。
原本本书所要编录的人物除了“浙江籍”这一硬指标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已故的,相对来说医学成就已经有了定论。
但在具体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许多德高望重、在某一医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功绩的、符合编选原则的人物依然健在,有的甚至已百岁高龄。于是,本书为了不留下遗憾,也选择了一些依然健在的医学大家,选择的标准是1940 年之前出生的依然健在的人物。
二、民国浙江籍医学人物信息汇总 按照前面所提的人选标准,经过资料搜集、整理汇总,情况如下: 第一,学科专业并没有完全统一按照国家的学科分类法去标注,比如有的标外科,有的则标得更详细,如脑外科、显微外科等,这主要取决于资料收集时的原始状态。
第二,主要工作地点的确定是本书作者依据实际情况掌握的,依据是各位医家的简历资料,很少有人一生都在一个地方(省)工作的,所以本文标注的是“主要工作地点”,选择原则是考虑该医家一生中占工作时间大部分的工作地是哪里,或许会有出入。有些人在两个或以上地方的工作时间差不多,选择的时候只好凭主观判断了,因为只能选一个。
第三,出国留学这一项,主要是看该人是否有早期的出国留学经历,工作后短期的出国考察或访问不算。有的人有留学多国的经历。由于资料掌握有限,可能在标注上出现差错,那些没有标注出国留学经历的人,本书的认定依据是手头所能查到的资料,也不排除有的当事人并没有把自己的留学经历写在简历中。
第四,籍贯的确认也尊重原始资料中的说法,许多地名民国时期和现在的叫法不同,比如吴兴现在为湖州,鄞县现为宁波等。但本书在最后的籍贯统计中会按照现行浙江省行政区划进行,比如鄞县、慈溪都会归人宁波。
三、民国浙江籍医人统计分析 根据汇总内容,对各个项目做一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重男轻女——严重失衡的男女比例 125名浙籍医家中仅有9名女性,且有6名属于晚近(依然在世)。为什么男女比例会如此失衡,这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尤以宋代以后,封建礼教日盛,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妇人不学为能”,女子习医者少。女子在医学上的影响与她们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人才辈出的情形相比知名者甚微。在各类古代医籍中,少见有妇女所著的名书。
…… (四)出国留学——德日系与欧美系的天下 是否有留学经历也是一个考察指标,统计来看其结果如下:留学日本的有16人(12.8%),美国27人(21_6%),德国9 人(7.2%),英国11人(8.8 9/6),苏联4人(3.2%),法国1人(0.8%),瑞士1人(0.8%),无出国经历的56人(44.8%)。
据史料载,清末民初,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除一部分走向革命,其中有一部分选择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从而策励一些知识分子从事科学与教育事业,对医学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出国留学,选择医学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据医学教育委员会1937年做的调查统计,从对国内27所院校的教员统计结果来看,共有教员964人。其中,从国内医学院校毕业者有330人,非医校毕业者98人,曾留学国外或外籍教员主要有:美国142人,日本106 人,英国87人,德国70人,瑞士、荷兰、意大利各1 人,其他45人,不详者27 人。国内医学毕业以北平协和医学院最多,有70人,其次就是北大医学院 57人。外国毕业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医学院最多,20 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次之,19人。其余还有在日本的千叶大学医学院、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毕业的。
(五)籍贯细分——历史名城三分天下 本书本意聚焦浙江籍贯医学精英,事实上,在写自己的籍贯时,没有人会只写“浙江”两字,一般会具体到二级的县市,比如籍贯浙江杭州、浙江湖州等。
为了研究深入,我们还需要进行籍贯细分,在县市一级的具体籍贯(本书称为二级籍贯)上考察、分析。
从细分的二级籍贯上进行考查会有一些出入,标准不容易统一,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籍贯笼统地写大一级的城市,典型如杭州、宁波,而一些人习惯把籍贯标为小一级的地名,比如宁海、鄞县、余姚等,可这些地方同样可以标为宁波,由于对医家本身标注的简介资料要尊重,不好改的,所以统计起来也有困难。
即便如此,仅按照资料中医家本身标注的籍贯来统计,我们还是发现,宁波(21人)、杭州(14人)、绍兴(12人)占有明显的优势,人数上遥遥领先,其余则零散分布于浙江省各地。
可以说,在百年来的医学史上,宁波、杭州、绍兴为我国输送了最多的精英人士,这与三个城市在浙江省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地位相一致。
四、选择的意义 从籍贯考察民国医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人物研究的向度。具体来说,做这样一本书还有如下意义。
(一)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加一块砖 近年来,浙江省重点扶持对学科发展以及对弘扬浙江精神、传承浙江文化有重要作用的研究项目。本书选择历史上浙江籍的医学名人作为深挖对象,通过对医学名人历史资料的系统整理、编排,挖掘弘扬浙籍医人精神,在传承浙江医学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对浙江历史人物研究领域的一点补充 无论是按时间(朝代)还是按领域(专业)划分,浙江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时段、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人物研究,唯独医学领域的专门研究非常少,书店中除了医学教科书外,大都是一些医学保健养生的书。有限的几本医学人物相关书籍也几乎都是中医类的。特别是和本书相关的医学人物专辑更是没有人专门整理过。
(三)既是对浙籍医界前辈学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历史上的名人。现代医学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与前辈学人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甚至牺牲分不开的,这样的前辈学人的事迹、精神需要整理和传播,因此,本书对浙籍医人资料的系统整理既是对大家的纪念和尊重,同时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四)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史鉴今 医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逐渐摆脱愚昧苦难的历史,医学发展历史上大量鲜活的人物、划时代的事件、轰动的医药科技发明等都需要重新加以梳理,呈现在读者面前。现代的读者(患者)只有更多地了解了过去医学大家的奋斗的艰辛及其为医为人的高尚风骨,才能理解医学现在的处境,才能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辛苦与伟大有切身的感受。相互理解才能拉近关系,近年医患关系紧张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另外,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于切实存在的一小部分医德医技不那么过关的医务人员,在榜样面前或许会面有愧色,努力学习、工作,向前辈看齐。
关于杏林、杏实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候,吴国有一位叫董奉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医生。他“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需报奉,但将一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后来董奉“仙去”了。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 ”也逐渐成了医药行业的代名词。
“民国”这个概念,从时间看是相当明确的, 1912—1949年。
但民国时期的医学人物就不好界定了,是民国时期已经学有所成的呢?还是民国时期接受医学教育,到了新中国才功成名就的呢?还是民国时期出生的,到了新中国才走上医学道路并成名立万的呢? 那么,我告诉你,本书以上三方面都包括,本书所涉及对象总称民国浙籍医界精英,具体来说包括:民国期间就已投身医界的(主体),民国期间接受医学教育的(部分),以及民国期间出生、后来进入医界的(小部分)浙江籍学人。为了行文方便,本书统一称为“民国浙籍医人 ”。
从现代医学的历史上看,从中国正规西医教育出现的标志——第一所西医学校博济医校(1866年)成立到民国建立后创办真正为医学而办的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创办)之间的几十年里,外国教会、政府、民间团体纷纷在我国建立医院、医学院校,培养学生。据手头掌握的资料进行不完全统计,到民国成立(1912年)前,国内基本达到高等教育水平的主要的西医院校有12所。民国医学教育发展辉煌时期一直持续到 1937年,据医学教育委员会1937年做的调查统计,全国当时还有公、私立大学医学院及医药牙医专科学校与专修科共33所。从对国内27所院校的教员统计结果来看,共有教员964人;就在校生来看,统计了25所学校,共有2930人;从对21所院校的毕业生的统计来看,共有 5358人。抗日战争及紧接着的国内战争都给医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1950年调查统计,经历战争后,全国还有医学院校44所(含药科3 所)。
民国这一时段培养出来的大量专门人才成为民国及新中国现代医学事业开创、建立、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在民国医人中,有多少浙江籍人的身影?都是什么原因使他(她)们走上了学医的道路?他(她)们的从医道路又有哪些曲折?他(她)们选择了什么领域来作为自己的专业?学成毕业后他(她)们又去了哪里(和浙江相关否)施展自己的才华?又有多少学成后返回(反哺)浙江?……这就是本书想叙述的。
一、“民国浙籍医人”的选择原则及具体操作 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才有资格入选?这倒无法确立一个硬性的标准,毕竟,医学人物也由于专业和所处时代不同,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本书采取如下办法确定人选: 先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全地搜罗出符合以上入选条件的人物资料,根据专业不同分专业领域编辑成目录;采用专家遴选法,找医史专家和各专业权威人士圈点;参考国家、政府、医学院校等主流媒体评价信息;结合业内口碑及贡献、影响力进行选择判断。综合以上意见,结合本人多年相关经验做出判断,确定入选人物目录,原计划选100人,资料汇总后,增至125人。
原本本书所要编录的人物除了“浙江籍”这一硬指标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已故的,相对来说医学成就已经有了定论。
但在具体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许多德高望重、在某一医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功绩的、符合编选原则的人物依然健在,有的甚至已百岁高龄。于是,本书为了不留下遗憾,也选择了一些依然健在的医学大家,选择的标准是1940 年之前出生的依然健在的人物。
二、民国浙江籍医学人物信息汇总 按照前面所提的人选标准,经过资料搜集、整理汇总,情况如下: 第一,学科专业并没有完全统一按照国家的学科分类法去标注,比如有的标外科,有的则标得更详细,如脑外科、显微外科等,这主要取决于资料收集时的原始状态。
第二,主要工作地点的确定是本书作者依据实际情况掌握的,依据是各位医家的简历资料,很少有人一生都在一个地方(省)工作的,所以本文标注的是“主要工作地点”,选择原则是考虑该医家一生中占工作时间大部分的工作地是哪里,或许会有出入。有些人在两个或以上地方的工作时间差不多,选择的时候只好凭主观判断了,因为只能选一个。
第三,出国留学这一项,主要是看该人是否有早期的出国留学经历,工作后短期的出国考察或访问不算。有的人有留学多国的经历。由于资料掌握有限,可能在标注上出现差错,那些没有标注出国留学经历的人,本书的认定依据是手头所能查到的资料,也不排除有的当事人并没有把自己的留学经历写在简历中。
第四,籍贯的确认也尊重原始资料中的说法,许多地名民国时期和现在的叫法不同,比如吴兴现在为湖州,鄞县现为宁波等。但本书在最后的籍贯统计中会按照现行浙江省行政区划进行,比如鄞县、慈溪都会归人宁波。
三、民国浙江籍医人统计分析 根据汇总内容,对各个项目做一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重男轻女——严重失衡的男女比例 125名浙籍医家中仅有9名女性,且有6名属于晚近(依然在世)。为什么男女比例会如此失衡,这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尤以宋代以后,封建礼教日盛,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妇人不学为能”,女子习医者少。女子在医学上的影响与她们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人才辈出的情形相比知名者甚微。在各类古代医籍中,少见有妇女所著的名书。
…… (四)出国留学——德日系与欧美系的天下 是否有留学经历也是一个考察指标,统计来看其结果如下:留学日本的有16人(12.8%),美国27人(21_6%),德国9 人(7.2%),英国11人(8.8 9/6),苏联4人(3.2%),法国1人(0.8%),瑞士1人(0.8%),无出国经历的56人(44.8%)。
据史料载,清末民初,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除一部分走向革命,其中有一部分选择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从而策励一些知识分子从事科学与教育事业,对医学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出国留学,选择医学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据医学教育委员会1937年做的调查统计,从对国内27所院校的教员统计结果来看,共有教员964人。其中,从国内医学院校毕业者有330人,非医校毕业者98人,曾留学国外或外籍教员主要有:美国142人,日本106 人,英国87人,德国70人,瑞士、荷兰、意大利各1 人,其他45人,不详者27 人。国内医学毕业以北平协和医学院最多,有70人,其次就是北大医学院 57人。外国毕业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医学院最多,20 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次之,19人。其余还有在日本的千叶大学医学院、德国的柏林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毕业的。
(五)籍贯细分——历史名城三分天下 本书本意聚焦浙江籍贯医学精英,事实上,在写自己的籍贯时,没有人会只写“浙江”两字,一般会具体到二级的县市,比如籍贯浙江杭州、浙江湖州等。
为了研究深入,我们还需要进行籍贯细分,在县市一级的具体籍贯(本书称为二级籍贯)上考察、分析。
从细分的二级籍贯上进行考查会有一些出入,标准不容易统一,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籍贯笼统地写大一级的城市,典型如杭州、宁波,而一些人习惯把籍贯标为小一级的地名,比如宁海、鄞县、余姚等,可这些地方同样可以标为宁波,由于对医家本身标注的简介资料要尊重,不好改的,所以统计起来也有困难。
即便如此,仅按照资料中医家本身标注的籍贯来统计,我们还是发现,宁波(21人)、杭州(14人)、绍兴(12人)占有明显的优势,人数上遥遥领先,其余则零散分布于浙江省各地。
可以说,在百年来的医学史上,宁波、杭州、绍兴为我国输送了最多的精英人士,这与三个城市在浙江省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地位相一致。
四、选择的意义 从籍贯考察民国医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人物研究的向度。具体来说,做这样一本书还有如下意义。
(一)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加一块砖 近年来,浙江省重点扶持对学科发展以及对弘扬浙江精神、传承浙江文化有重要作用的研究项目。本书选择历史上浙江籍的医学名人作为深挖对象,通过对医学名人历史资料的系统整理、编排,挖掘弘扬浙籍医人精神,在传承浙江医学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对浙江历史人物研究领域的一点补充 无论是按时间(朝代)还是按领域(专业)划分,浙江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时段、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人物研究,唯独医学领域的专门研究非常少,书店中除了医学教科书外,大都是一些医学保健养生的书。有限的几本医学人物相关书籍也几乎都是中医类的。特别是和本书相关的医学人物专辑更是没有人专门整理过。
(三)既是对浙籍医界前辈学人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列宁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历史上的名人。现代医学取得的巨大进步是与前辈学人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甚至牺牲分不开的,这样的前辈学人的事迹、精神需要整理和传播,因此,本书对浙籍医人资料的系统整理既是对大家的纪念和尊重,同时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四)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史鉴今 医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逐渐摆脱愚昧苦难的历史,医学发展历史上大量鲜活的人物、划时代的事件、轰动的医药科技发明等都需要重新加以梳理,呈现在读者面前。现代的读者(患者)只有更多地了解了过去医学大家的奋斗的艰辛及其为医为人的高尚风骨,才能理解医学现在的处境,才能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辛苦与伟大有切身的感受。相互理解才能拉近关系,近年医患关系紧张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另外,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于切实存在的一小部分医德医技不那么过关的医务人员,在榜样面前或许会面有愧色,努力学习、工作,向前辈看齐。
在线试读
陆南山:瞽者生明 一、上海有个陆南山 陆南山(1904—1988),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四代业医,从父陆光亮学医,22岁悬壶于上海,专擅眼科。1956年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曾任上海仁济医院眼科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眼科教授、医疗系二部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陆南山17岁随父侍诊,得传家学。1926年来沪,初设诊于虹口,抗日战争后,迁南京路哈同大楼,再迁鸿仁里,以擅治眼疾闻名沪上。陆深知“医乃仁术”,遇有危重患者,常留家住宿,随时观察;家中容留不下,则留下病家住址,亲往访诊。对贫苦病人,非但不收诊金,还馈赠药物、膳食。陆行医 60余年,经他治愈者不可胜计,有使“瞽者生明”之誉。
陆南山一生遵循“学知不足,业精于勤”的古训,博览群书,有得则录,笔耕不辍;配制眼药,亲手研制;80高龄仍然坚持门诊。著有《眼科临证录》。
其对31个病症的辨证施治方法,经系统整理,输入电脑,作为教学之用。
《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实用眼科学》《中医眼科学》皆收载其数十年的临诊经验。
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 “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进行生化检验,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充实中医诊断手段,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对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视网膜炎、眼肌麻痹等诊治都深入钻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20多篇。
陆南山从事医学教学,认真带、教学生,不少学生成为中医眼科界后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从事中西医眼科。
二、陆南山的医疗经验 陆南山从事眼科医疗60年,主张中西医结合,眼病辨证强调整体观点,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对眼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医疗经验。
1.察病合参四诊,诊断基于检查 眼科察病,必须四诊合参,但陆有其独特的见解。陆强调,“四诊”中问诊为其首。故临诊必详细询问患者各种情况。还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畏光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阴阳虚实辨分明。
陆南山认为,对眼科来说,望诊特别重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肉眼一般观察,另一是仪器检查。他非常强调眼科检查,认为每一个眼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应亲自检查自己的病人,方能明确病变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他检查时,一般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及严重程度。
2.立法谨守病机,辨证不尚分型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病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但绝不可“对号入座”。陆治病必定要探索机理,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而做出诊断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复杂的疾病,极不易掌握,而陆则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这一线索,进行辨证治疗,将病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以简驭繁。又如 “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则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认为该病的发病因素与相火有关,不管临床症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了 “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在病情的各个阶段均以此方为基础加减运用。
3.明生克谙传变,治未病防未然 陆南山常说:“‘上工治未病’,对眼科医生来说,尤其重要。”他认为“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防微杜渐,制止并发症或兼症的发生。大多数危重眼病的发生,都有一个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医生若能明察秋毫,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归转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陆南山指出,对于眼底出血病,虽然原则上采用清热止血法治疗,但要掌握好分寸:清热不可过寒;止血不可郁气。寒凉过度、气机壅塞均易造成瘀血留滞不化。
陆南山对许多内眼症的治疗有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各病病因、机理有清晰的认识,治疗针对性强。陆认为,内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数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引起,可以一脏独病,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在除眼外障方面,陆南山认为,眼外障之早期,多见目赤,故多属因火所致。其实不单眼之外障,其他如急性、慢性结膜炎、睑腺炎及巩膜炎等外眼疾病,都属目赤范畴。由于这类疾病为火邪所袭,治疗固然不离寒凉清热,但清法有多种办法,需参照《伤寒论》及温病学说仔细分析病情的进退兼夹,订立周密的治疗方案,方能真正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P74-76
陆南山17岁随父侍诊,得传家学。1926年来沪,初设诊于虹口,抗日战争后,迁南京路哈同大楼,再迁鸿仁里,以擅治眼疾闻名沪上。陆深知“医乃仁术”,遇有危重患者,常留家住宿,随时观察;家中容留不下,则留下病家住址,亲往访诊。对贫苦病人,非但不收诊金,还馈赠药物、膳食。陆行医 60余年,经他治愈者不可胜计,有使“瞽者生明”之誉。
陆南山一生遵循“学知不足,业精于勤”的古训,博览群书,有得则录,笔耕不辍;配制眼药,亲手研制;80高龄仍然坚持门诊。著有《眼科临证录》。
其对31个病症的辨证施治方法,经系统整理,输入电脑,作为教学之用。
《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实用眼科学》《中医眼科学》皆收载其数十年的临诊经验。
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 “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进行生化检验,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充实中医诊断手段,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对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视网膜炎、眼肌麻痹等诊治都深入钻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20多篇。
陆南山从事医学教学,认真带、教学生,不少学生成为中医眼科界后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从事中西医眼科。
二、陆南山的医疗经验 陆南山从事眼科医疗60年,主张中西医结合,眼病辨证强调整体观点,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对眼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医疗经验。
1.察病合参四诊,诊断基于检查 眼科察病,必须四诊合参,但陆有其独特的见解。陆强调,“四诊”中问诊为其首。故临诊必详细询问患者各种情况。还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畏光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阴阳虚实辨分明。
陆南山认为,对眼科来说,望诊特别重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肉眼一般观察,另一是仪器检查。他非常强调眼科检查,认为每一个眼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应亲自检查自己的病人,方能明确病变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他检查时,一般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及严重程度。
2.立法谨守病机,辨证不尚分型 陆南山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病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但绝不可“对号入座”。陆治病必定要探索机理,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而做出诊断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复杂的疾病,极不易掌握,而陆则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这一线索,进行辨证治疗,将病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以简驭繁。又如 “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则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认为该病的发病因素与相火有关,不管临床症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了 “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在病情的各个阶段均以此方为基础加减运用。
3.明生克谙传变,治未病防未然 陆南山常说:“‘上工治未病’,对眼科医生来说,尤其重要。”他认为“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防微杜渐,制止并发症或兼症的发生。大多数危重眼病的发生,都有一个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医生若能明察秋毫,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归转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陆南山指出,对于眼底出血病,虽然原则上采用清热止血法治疗,但要掌握好分寸:清热不可过寒;止血不可郁气。寒凉过度、气机壅塞均易造成瘀血留滞不化。
陆南山对许多内眼症的治疗有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各病病因、机理有清晰的认识,治疗针对性强。陆认为,内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数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引起,可以一脏独病,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在除眼外障方面,陆南山认为,眼外障之早期,多见目赤,故多属因火所致。其实不单眼之外障,其他如急性、慢性结膜炎、睑腺炎及巩膜炎等外眼疾病,都属目赤范畴。由于这类疾病为火邪所袭,治疗固然不离寒凉清热,但清法有多种办法,需参照《伤寒论》及温病学说仔细分析病情的进退兼夹,订立周密的治疗方案,方能真正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P74-7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