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9559
内容简介
“读书当有笔相随”。在读书、教学过程中,本书作者眼到、手到、心到,随读随写,载记载思,述而复作,或评点诗骚,或臧否唐宋,或管窥明清,对自先秦至晚清的若干优秀作家、经典作品、重要典籍不断思考,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终集结成册。因此,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中文专业学生课外阅读之用,也可为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提供借鉴。
目 录
读书当有笔相随(代序)
楚辞常识漫拾
读《离骚》
关于《九歌》(一)
关于《九歌》(二)
说“赋”(一)
说“赋”(二)
风流名士教科书——读《世说新语》之一
一代风流两宰相——读《世说新语》之二
是真名士自风流——读《世说新语》之三
闲情简笔写风流——读《世说新语》之四
说说《唐诗三百首》
再说《唐诗三百首》
三说《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的遗憾
唐诗分期的“四期八段说”
诗情·
画意
·哲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品读
八十一字玩味无穷——刘禹锡《陋室铭》品读
漫话李商隐的无题诗
再说李商隐的诗
《锦瑟》无端解也难
引古抒怀情深辞丽——李商隐《安定城楼》诗品读
“真色真韵”——读杜牧七绝随札(一)
“真色真韵”——读杜牧绝句随札(二)
“许浑千首湿”
唐诗用典例话
宋词用典一例
说宋诗
宋诗的分期
宋诗的大家(一)
宋诗的大家(二)
宋诗的流派(一)
宋诗的流派(二)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一)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二)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三)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四)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一)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二)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三)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四)
一篇古代短的驳论
天地长存正气歌——文天祥《正气歌》品读
“赋到沧桑句便工”——读元好问
高启《梅花九首》(一)
高启《梅花九首》(二)
“神韵说”与神韵诗
沈德潜与《唐诗别裁集》(一)
沈德潜与《唐诗别裁集》(二)
“乾隆三大家”(一)
“乾隆三大家”(二)
“乾隆三大家”(三)
说随园
读袁枚论诗书(一)
读袁枚论诗书(二)
《随园诗话》与“性灵说”
史家之文(一)
史家之文(二)
词人之诗(一)
词人之诗(二)
《阅微草堂笔记》杂议(一)
《阅微草堂笔记》杂议(二)
《阅微草堂笔记》杂议(三)
说部“谈兵”之比较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一)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二)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三)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四)
樊增祥和他的诗
诗人笔下“春风”句
东风花柳逐时新——读古代几首“读书诗”小札
后记
楚辞常识漫拾
读《离骚》
关于《九歌》(一)
关于《九歌》(二)
说“赋”(一)
说“赋”(二)
风流名士教科书——读《世说新语》之一
一代风流两宰相——读《世说新语》之二
是真名士自风流——读《世说新语》之三
闲情简笔写风流——读《世说新语》之四
说说《唐诗三百首》
再说《唐诗三百首》
三说《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的遗憾
唐诗分期的“四期八段说”
诗情·
画意
·哲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品读
八十一字玩味无穷——刘禹锡《陋室铭》品读
漫话李商隐的无题诗
再说李商隐的诗
《锦瑟》无端解也难
引古抒怀情深辞丽——李商隐《安定城楼》诗品读
“真色真韵”——读杜牧七绝随札(一)
“真色真韵”——读杜牧绝句随札(二)
“许浑千首湿”
唐诗用典例话
宋词用典一例
说宋诗
宋诗的分期
宋诗的大家(一)
宋诗的大家(二)
宋诗的流派(一)
宋诗的流派(二)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一)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二)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三)
北宋四大家诗例话(四)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一)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二)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三)
南宋四大家诗例话(四)
一篇古代短的驳论
天地长存正气歌——文天祥《正气歌》品读
“赋到沧桑句便工”——读元好问
高启《梅花九首》(一)
高启《梅花九首》(二)
“神韵说”与神韵诗
沈德潜与《唐诗别裁集》(一)
沈德潜与《唐诗别裁集》(二)
“乾隆三大家”(一)
“乾隆三大家”(二)
“乾隆三大家”(三)
说随园
读袁枚论诗书(一)
读袁枚论诗书(二)
《随园诗话》与“性灵说”
史家之文(一)
史家之文(二)
词人之诗(一)
词人之诗(二)
《阅微草堂笔记》杂议(一)
《阅微草堂笔记》杂议(二)
《阅微草堂笔记》杂议(三)
说部“谈兵”之比较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一)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二)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三)
《镜花缘》的海外奇谈(四)
樊增祥和他的诗
诗人笔下“春风”句
东风花柳逐时新——读古代几首“读书诗”小札
后记
前 言
读书当有笔相随(代序)
宋代大学者朱熹《训学斋规》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流传开来,这“读书三到”,就成了一条教人如何读书的格言。到了近代,同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和胡适,又不约而同地加了“一到”,即“手到”,提倡在《三字经》所说的“口而诵、心而惟”之外,还要“手而书”,随手记下读书心得,也就是读书笔记。
与朱熹差不多同时的大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就是一部极负盛名的宋人笔记。《容斋随笔·旧序》说洪迈“博洽通儒,为宋学士。出镇浙东,归自越府,谢绝外事,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参订品藻,论议雌黄,或加以辩证,或系以赞繇,天下事为,寓以正理,殆将毕载”。积四十余年,成《随笔》《续笔》,以至《三笔》《四笔》《五笔》,凡五集七十四卷。虽谦言顺笔录之,然终成皇皇巨著。据说十分喜爱这部书,常置之案头,带在身边,随时翻阅,晚年因目疾还专门请人为他诵读其中的篇章。
容斋主人之喜读书而勤笔记,不是他记性不好,《宋史·洪迈传》说他“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可见其记忆力超乎常人。但他并不依赖他的好记性,而是随读随记,到老不辍。《随笔》卷首,有洪迈自己的题辞一则:
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老去习懒”“读书不多”,当然是谦辞,“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应是实话。随笔者,不类高头讲章,叠床架屋,莫测高深;亦非列座谈经,天花乱坠,故弄玄虚。有一说一,一说一得,零珠片玉,可砌成七宝楼台;千丝万缕,能织成华美锦缎。读书随笔,愚以为类似于画家的速写,既是创作前的准备,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读书随笔,特别是学术随笔,既是我们做学问的基础功课,又何尝不是一种带学术性的劳作成果呢?《容斋随笔》如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日知录》亦如是。
《日知录》的撰者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著称于世。他的《日知录》更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潜心结撰而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作者“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巨著。《日知录》的书名,显然是取诸《论语》中子夏说的“日知其所亡”。亡,通“无”,这句话是说每天都要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欠缺的知识。《日知录》前有顾炎武自撰的一篇短序,就此做了简要说明: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亭林对这部书期许颇高,该书对后世的影响也的确广大而深远,开了后来乾嘉学派的先河,为有清一代崇尚实证的朴学之滥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盖其一生精力所注”。梁启超则评价“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
读书当有笔相随。的老师、革命老人徐特立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古今读书人关于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手到”的说法,推向极致。徐老说:“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老对他的孙女说的,也是向当代所有的读书人说的。我们这些做学术研究的人,教人做学术研究的人,更应该是笔不离书、书不离笔。
读书当有笔相随。经常写写读书随笔,可以促使我们把书读得更细一点,钻得更深一点,还可以从中提炼出某些学术观点,挑拣到某些学术证据,从而生发出某些有独到见解的学术文章。古人像洪迈的《容斋随笔》、顾炎武的《日知录》如是,今人像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还有《谈艺录》,更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典范。
我们这一代学人,有幸生活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并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之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责任。春暖芸窗好读书。虽然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工具载体,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像《容斋随笔》和《日知录》的撰者那样,读书除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加上“手到”,则仍然是值得赞赏、效法和提倡的吧。
宋代大学者朱熹《训学斋规》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流传开来,这“读书三到”,就成了一条教人如何读书的格言。到了近代,同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和胡适,又不约而同地加了“一到”,即“手到”,提倡在《三字经》所说的“口而诵、心而惟”之外,还要“手而书”,随手记下读书心得,也就是读书笔记。
与朱熹差不多同时的大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就是一部极负盛名的宋人笔记。《容斋随笔·旧序》说洪迈“博洽通儒,为宋学士。出镇浙东,归自越府,谢绝外事,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参订品藻,论议雌黄,或加以辩证,或系以赞繇,天下事为,寓以正理,殆将毕载”。积四十余年,成《随笔》《续笔》,以至《三笔》《四笔》《五笔》,凡五集七十四卷。虽谦言顺笔录之,然终成皇皇巨著。据说十分喜爱这部书,常置之案头,带在身边,随时翻阅,晚年因目疾还专门请人为他诵读其中的篇章。
容斋主人之喜读书而勤笔记,不是他记性不好,《宋史·洪迈传》说他“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可见其记忆力超乎常人。但他并不依赖他的好记性,而是随读随记,到老不辍。《随笔》卷首,有洪迈自己的题辞一则:
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老去习懒”“读书不多”,当然是谦辞,“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应是实话。随笔者,不类高头讲章,叠床架屋,莫测高深;亦非列座谈经,天花乱坠,故弄玄虚。有一说一,一说一得,零珠片玉,可砌成七宝楼台;千丝万缕,能织成华美锦缎。读书随笔,愚以为类似于画家的速写,既是创作前的准备,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读书随笔,特别是学术随笔,既是我们做学问的基础功课,又何尝不是一种带学术性的劳作成果呢?《容斋随笔》如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日知录》亦如是。
《日知录》的撰者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著称于世。他的《日知录》更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潜心结撰而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作者“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巨著。《日知录》的书名,显然是取诸《论语》中子夏说的“日知其所亡”。亡,通“无”,这句话是说每天都要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欠缺的知识。《日知录》前有顾炎武自撰的一篇短序,就此做了简要说明: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
亭林对这部书期许颇高,该书对后世的影响也的确广大而深远,开了后来乾嘉学派的先河,为有清一代崇尚实证的朴学之滥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盖其一生精力所注”。梁启超则评价“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
读书当有笔相随。的老师、革命老人徐特立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古今读书人关于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手到”的说法,推向极致。徐老说:“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老对他的孙女说的,也是向当代所有的读书人说的。我们这些做学术研究的人,教人做学术研究的人,更应该是笔不离书、书不离笔。
读书当有笔相随。经常写写读书随笔,可以促使我们把书读得更细一点,钻得更深一点,还可以从中提炼出某些学术观点,挑拣到某些学术证据,从而生发出某些有独到见解的学术文章。古人像洪迈的《容斋随笔》、顾炎武的《日知录》如是,今人像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还有《谈艺录》,更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典范。
我们这一代学人,有幸生活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并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之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责任。春暖芸窗好读书。虽然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工具载体,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像《容斋随笔》和《日知录》的撰者那样,读书除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加上“手到”,则仍然是值得赞赏、效法和提倡的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