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21256
编辑推荐
在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战争史是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深远性影响的一场重要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的走势。《甲午战争史》是由海内外公认的“甲午战争研究**人”戚其章先生的代表作,书中史料渊富,考订精严,书中史识不凡,多独到之笔。
内容简介
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 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 、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甲午战争史》对战争的 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诸多 细节和重要结论都成为该领域广为接受的公论,是甲 午战争研究领域*重要的一部著作。
目 录
再版前言
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二 东学党起义
三 朝鲜乞兵与清军赴援
四 日军大举入朝
第二节 中日交涉撤兵与清政府和战两歧
第二章 甲午战争的爆发
节 丰岛海战
一 清军增援牙山
二 日本海军准备袭击北洋舰队
三 不宣而战
四 济远和广乙的抵抗
五 操江被掳和高升之沉
第二节 成欢之战
一 日军进犯牙山
二 安城渡伏击战
三 激战成欢驿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第三章 中日陆海决战
节 平壤之战
一 四大军入朝
二 平壤的防御
三 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四 船桥里挫敌
五 坚守普通江
六 玄武门外的战斗
七 雨夜溃奔
八 日本的军事冒险与清军平壤之溃退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一 北洋舰队护航大东沟
二 两军相接一一海战的序幕
三 勇冲敌阵一一海战的阶段
四 背腹受敌一一海战的第二阶段
五 力挽危局一一海战的第三阶段
六 转败为功一一海战的第四阶段
七 北洋海军将领对黄海海战的检讨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二 日军攻占安平河口
三 虎山激战
四 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
第二节 金旅之战
一 日军登陆花园口
二 日军攻陷金州
三 大连湾弃守
四 旅顺口的防御
五 土城子迎击战
六 旅顺口的陷落
七 旅顺大屠杀惨案
第三节 保卫辽阳东路之战
一 清军退守辽阳东路
二 辽阳东路争夺战
三 清军反攻凤凰城失敗
四 辽阳东路争夺战的继续和收复宽甸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一 山县有朋罢职与日军进攻海城
二 清军救援海城与缸瓦寨战斗
三 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四 清军反攻海城
五 争夺大平山
六 海城日军出击
第五节 辽河下游之战
一 日军袭击牛庄
二 日军占领营口
三 田庄台大战
第五章 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节德璀琳东渡
第二节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一 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和防务
二 威海卫的后路防御
三 日本组建“山东作战军”和进行威海卫作战准备
四 日军登陆荣成湾和荣成失守
第三节 威海卫之战
一 白马河前哨战
二 南帮炮台争夺战
三 南帮炮台外围战斗和北帮炮台弃守
第四节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一 刘公岛保卫战
二 孤岛援绝与《威海降约》的订立
第六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
节 日本破坏广岛会议
一 张邵东渡
二 日本广岛拒使
第二节 马关议和
一 李鸿章赴日乞和
二 日军攻占澎湖
三 李鸿章遇刺与攻中日停战协定》的订立
四 《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
一 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形成
二 日本反干涉的失败和中国收回辽南
第七章 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
节 台湾民主国成立和台北沦陷
一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二 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第二节新竹争夺战
一 日军南侵和新苗军的成立
二 日军新竹受阻与暂缓南进
三 台北新竹间的战斗
四 争夺新竹城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二 大甲溪伏击战和彰化陷落
第四节 台南府保卫战
一 刘永福力撑危局与黑旗军反攻台中
二 日军大举南侵与保卫台南之战
三 台南府城的陷落
结束语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甲午战争示意图
图1 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2 辽东战场形势示意图
图3 东半岛清军布防示意图
图4 威海清军兵备示意图
图5 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形势示意图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二 东学党起义
三 朝鲜乞兵与清军赴援
四 日军大举入朝
第二节 中日交涉撤兵与清政府和战两歧
第二章 甲午战争的爆发
节 丰岛海战
一 清军增援牙山
二 日本海军准备袭击北洋舰队
三 不宣而战
四 济远和广乙的抵抗
五 操江被掳和高升之沉
第二节 成欢之战
一 日军进犯牙山
二 安城渡伏击战
三 激战成欢驿
第三节 中日正式宣战
第三章 中日陆海决战
节 平壤之战
一 四大军入朝
二 平壤的防御
三 日军分兵合攻平壤
四 船桥里挫敌
五 坚守普通江
六 玄武门外的战斗
七 雨夜溃奔
八 日本的军事冒险与清军平壤之溃退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一 北洋舰队护航大东沟
二 两军相接一一海战的序幕
三 勇冲敌阵一一海战的阶段
四 背腹受敌一一海战的第二阶段
五 力挽危局一一海战的第三阶段
六 转败为功一一海战的第四阶段
七 北洋海军将领对黄海海战的检讨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二 日军攻占安平河口
三 虎山激战
四 清军鸭绿江防全线崩溃
第二节 金旅之战
一 日军登陆花园口
二 日军攻陷金州
三 大连湾弃守
四 旅顺口的防御
五 土城子迎击战
六 旅顺口的陷落
七 旅顺大屠杀惨案
第三节 保卫辽阳东路之战
一 清军退守辽阳东路
二 辽阳东路争夺战
三 清军反攻凤凰城失敗
四 辽阳东路争夺战的继续和收复宽甸
第四节 保卫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
一 山县有朋罢职与日军进攻海城
二 清军救援海城与缸瓦寨战斗
三 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四 清军反攻海城
五 争夺大平山
六 海城日军出击
第五节 辽河下游之战
一 日军袭击牛庄
二 日军占领营口
三 田庄台大战
第五章 日军侵犯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覆灭
节德璀琳东渡
第二节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一 威海卫的军事地位和防务
二 威海卫的后路防御
三 日本组建“山东作战军”和进行威海卫作战准备
四 日军登陆荣成湾和荣成失守
第三节 威海卫之战
一 白马河前哨战
二 南帮炮台争夺战
三 南帮炮台外围战斗和北帮炮台弃守
第四节 北洋舰队的覆没
一 刘公岛保卫战
二 孤岛援绝与《威海降约》的订立
第六章 马关议和与三国干涉还辽
节 日本破坏广岛会议
一 张邵东渡
二 日本广岛拒使
第二节 马关议和
一 李鸿章赴日乞和
二 日军攻占澎湖
三 李鸿章遇刺与攻中日停战协定》的订立
四 《马关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三国干涉还辽
一 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形成
二 日本反干涉的失败和中国收回辽南
第七章 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武装斗争
节 台湾民主国成立和台北沦陷
一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二 日军登陆澳底与台北弃守
第二节新竹争夺战
一 日军南侵和新苗军的成立
二 日军新竹受阻与暂缓南进
三 台北新竹间的战斗
四 争夺新竹城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二 大甲溪伏击战和彰化陷落
第四节 台南府保卫战
一 刘永福力撑危局与黑旗军反攻台中
二 日军大举南侵与保卫台南之战
三 台南府城的陷落
结束语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
附录
甲午战争示意图
图1 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2 辽东战场形势示意图
图3 东半岛清军布防示意图
图4 威海清军兵备示意图
图5 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形势示意图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前 言
《甲午战争史》原由人民出版社于1990年9月刊 行,迄今已有15个年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之得 以成书,与有关方面和学术界同仁的关心、支持是分 不开的。
早在20世纪5Q年代中期,我开始对甲午战争史产 生兴趣,着手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展开实地调查工 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本 小书一一《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年4月出版)和 《北洋舰队》(1981年8月出版)。曾有人问过我:为 什么不写一本完整的甲午战争史?我的回答是:斯事 体大,无论资料积累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皆有不 足,难当此任。这是我当时的心里话。
到了1982年4月,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侃先生来济 南,住在珍珠泉宾馆,我去看他。他告诉我,美国哈 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 长李一氓先生建议,认为我国50年代编辑出版的大型 资料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贡献甚大,仅在美国 培养的历史学博士就不下于200名,但此后新资料不 断发现,《丛刊》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了 ,应该组织编辑出版《丛刊》的续编。李老很重视费 正清的建议,决定纳入工作计划,责成中华书局组织 实施。李侃先生问我:你能否就甲午战争资料部分的 续编代拟一份计划?虽然事情来得突然,但我还是应 承下来,两天后便将草拟的一份《续编甲午战争资料 的设想》交给了他。不想这份《设想》竟得到李老的 认可,于1983年1月12日由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发 文,正式委托我担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之 一的《中日战争》主编。我之所以写这本《甲午战争 史》,与此事是大有关系的。
其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在济南举行。分 科讨论时,山东师范大学胡滨教授提出:听李侃先生 说,甲午战争资料续编已确定由我省担任,作为甲午 战争主要战场之一的山东省,还应该编写一部较为系 统的《甲午战争史》,作为课题立项。并认为我是承 担此课题的人选。后,会议采纳了胡滨先生的 意见,将《甲午战争史》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六五 规划”的一项课题立项。同年3月,为筹备甲午战争 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事,我去北京与三家会议发起单位 一一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编辑部和《近代史研 究》编辑部(另两家发起单位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 东省历史学会)商量有关事宜。在京期间,还广泛征 询学术界同仁的意见,有机会与人民出版社的张作耀 先生相识。这是我们次会面,他就直截了当地提 出,《甲午战争史》要交给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是一 位办事非常认真的人,以后多次询问书稿的进展情况 。还有一次开玩笑地说:千万别等到我退休了再交稿 !他的不断催询,也使我感到寸阴尺璧,不敢稍懈。
到1985年10月,国家教委又将此书列入了《高等学校 历史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笔耕历时几 近八年,此书终得面世。
《甲午战争史》的出版,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 重视。出版的当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 出通知,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更好地配合爱国 主义教育,特向读者推荐一批优秀图书,在书单中开 列人民出版社刊行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著 作5种,此书亦名列其中。学术界舆论对此书也表示 认同,并作出了肯定评价。1992年,此书被评为山东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当初由于各方面的推动和 鼓励,我才有勇气和决心承担《甲午战争史》的写作 任务;今逢此书再版、我要向关心并给予帮助的有关 部门、学术界同仁和热心的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次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我对全书又重 新做了校订,错字改之,漏字补之。原来书中凡公元 纪年、记时及单纯用作数词的数字,皆用汉字,今除 引用文献仍保其旧外,余则统改用阿拉伯数字。对西 人译名误从近人者,则根据清朝档案更正之,如戴乐 尔(william F.Tyler)即是。原先此书梓行后,即有 读者认为,书中应插印若干照片和地图,以期做到图 文并茂。再版的责任编辑孙瑜先生也提出了同样的意 见。这个建议非常好,这就是书中增加地图和照片的 由来。另外,书后还附有一份《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 》,以便于读者查阅。是否妥当,仍请读者提出宝贵 的批评意见。
著者 乙酉仲春于泉城
早在20世纪5Q年代中期,我开始对甲午战争史产 生兴趣,着手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展开实地调查工 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本 小书一一《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年4月出版)和 《北洋舰队》(1981年8月出版)。曾有人问过我:为 什么不写一本完整的甲午战争史?我的回答是:斯事 体大,无论资料积累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皆有不 足,难当此任。这是我当时的心里话。
到了1982年4月,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侃先生来济 南,住在珍珠泉宾馆,我去看他。他告诉我,美国哈 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 长李一氓先生建议,认为我国50年代编辑出版的大型 资料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贡献甚大,仅在美国 培养的历史学博士就不下于200名,但此后新资料不 断发现,《丛刊》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了 ,应该组织编辑出版《丛刊》的续编。李老很重视费 正清的建议,决定纳入工作计划,责成中华书局组织 实施。李侃先生问我:你能否就甲午战争资料部分的 续编代拟一份计划?虽然事情来得突然,但我还是应 承下来,两天后便将草拟的一份《续编甲午战争资料 的设想》交给了他。不想这份《设想》竟得到李老的 认可,于1983年1月12日由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发 文,正式委托我担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之 一的《中日战争》主编。我之所以写这本《甲午战争 史》,与此事是大有关系的。
其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在济南举行。分 科讨论时,山东师范大学胡滨教授提出:听李侃先生 说,甲午战争资料续编已确定由我省担任,作为甲午 战争主要战场之一的山东省,还应该编写一部较为系 统的《甲午战争史》,作为课题立项。并认为我是承 担此课题的人选。后,会议采纳了胡滨先生的 意见,将《甲午战争史》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六五 规划”的一项课题立项。同年3月,为筹备甲午战争 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事,我去北京与三家会议发起单位 一一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编辑部和《近代史研 究》编辑部(另两家发起单位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 东省历史学会)商量有关事宜。在京期间,还广泛征 询学术界同仁的意见,有机会与人民出版社的张作耀 先生相识。这是我们次会面,他就直截了当地提 出,《甲午战争史》要交给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是一 位办事非常认真的人,以后多次询问书稿的进展情况 。还有一次开玩笑地说:千万别等到我退休了再交稿 !他的不断催询,也使我感到寸阴尺璧,不敢稍懈。
到1985年10月,国家教委又将此书列入了《高等学校 历史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笔耕历时几 近八年,此书终得面世。
《甲午战争史》的出版,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 重视。出版的当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 出通知,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更好地配合爱国 主义教育,特向读者推荐一批优秀图书,在书单中开 列人民出版社刊行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著 作5种,此书亦名列其中。学术界舆论对此书也表示 认同,并作出了肯定评价。1992年,此书被评为山东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当初由于各方面的推动和 鼓励,我才有勇气和决心承担《甲午战争史》的写作 任务;今逢此书再版、我要向关心并给予帮助的有关 部门、学术界同仁和热心的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次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我对全书又重 新做了校订,错字改之,漏字补之。原来书中凡公元 纪年、记时及单纯用作数词的数字,皆用汉字,今除 引用文献仍保其旧外,余则统改用阿拉伯数字。对西 人译名误从近人者,则根据清朝档案更正之,如戴乐 尔(william F.Tyler)即是。原先此书梓行后,即有 读者认为,书中应插印若干照片和地图,以期做到图 文并茂。再版的责任编辑孙瑜先生也提出了同样的意 见。这个建议非常好,这就是书中增加地图和照片的 由来。另外,书后还附有一份《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 》,以便于读者查阅。是否妥当,仍请读者提出宝贵 的批评意见。
著者 乙酉仲春于泉城
在线试读
到了6月3日,朝鲜政府终于命内务府参议成岐运 ,携政府照会正式请求中国派兵。并任命工曹参判李 重夏为中国兵舰迎接官,内务府督办申正熙、参议成 岐运统辖军务司,负责有关接待中国军队事务。
在朝鲜政府向中国送出请援照会的当天,日本驻 天津领事荒川已次奉陆奥训令,也前去拜会李鸿章。
荒川所谈与杉村濬“语意略同”,使李鸿章更相信日 本“必无他意”的保证,毫不怀疑其包藏祸心,便坦 率相告:“韩请兵,势须准行。俟定议,当由汪使知 照外部,事竣即撤回。”这样,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 了中国的派兵计划。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 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 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6月6日,汪凤藻照会陆 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 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 ,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照会发出的当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凤 藻急电李鸿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驻朝鲜公使大鸟圭 介“带捕二十名立赴韩,并添调一舰护商”。李鸿章 电复汪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 商为词,究竟有限,且汉城现安静无事。祈与妥商。
”7日,袁世凯亦来电:“大鸟来,虑生事”。李鸿 章则复电说:“大鸟不喜多事,伊带巡捕二十名来, 自无动兵意。”他坚信日本“必无他意”,不会借机 生事。
就在同一天,接连发生了两桩事情: 桩:日本外务省照复汪凤藻:“查贵国照会 中有‘保护属邦’之语,但帝国政府从未承认朝鲜国 为中国之属邦”。为“属邦”二字,日本外务省官员 与汪凤藻“大费辩论”,日方欲汪“商请酌改”,汪 则“正词拒之”。对此,李鸿章的态度很坚决,复汪 电云:“文内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 ,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 法,未便自乱其例。故不问日之认否,碍难酌改。” 但是,他完全没有看到,日本之所以提此问题,是为 日后扩大事态而埋下的伏笔。
第二桩: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中国所派军队分三批渡海。批,是太原镇总 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910人,为前锋。6月6 日下午6时,自塘沽登图南轮,于8日下午6时抵牙山 海口。9日,登岸整队,进扎牙山县。第二批,是直 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1055人,以及弹药、 粮饷等,分载于海宴、定海二轮,于8日下午6时启航 ,10日下午3时抵牙山海口。因无驳船,直至12日上 午10时始全部登岸。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 100名、旱雷兵l00名及步队300名,乘海定轮渡海, 于25日抵牙山县.于是,屯驻牙山的清军人数达2465 人。
当中国派兵之先,丁汝昌先期遣济远舰率扬威驶 至仁川口,与平远合为一小队,以观形势。及至叶、 聂两统领率军赴朝时,以超勇舰护之。又恐其力量单 薄,又分扬威赴牙山,留济远、平远两舰泊仁川口。
当时,日本运兵船络绎而至,大和、筑紫、赤城三舰 亦泊仁川口,并派遣汽艇探测牙山湾,显然居心叵测 。而李鸿章却要袁世凯劝告朝鲜政府:“日与华争体 面,兵来非战,切毋惊扰。迭阻不听,即听之。速设 法除全匪;全复,华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挟,仍可 坚持不许。” 6月12日,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叶志超委派聂士 成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剿办事宜,本人则暂驻牙山以 待命。但是,聂军并没有同东学党起义军直接交仗。
聂士成只是派弁兵100人,随带翻译,持告示前往全 州招抚。告示共三种:其一,晓谕起义军解散。其中 有“尔国王发电告急,我中朝爱恤属国,不忍坐视不 救,奉谕钦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统领率带马步枪炮大 队前来助剿。特念尔等本属良善……大兵到日,尔等 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等语。其二,“ 谕示商民各安其业,毋得惊恐”。.其三,申明军纪 。有“奉宪檄饬,防营远征,保护藩属,护卫商民, 自行军旅,纪律严明。今入朝鲜,军令重申,购买物 件,照给钱文。如有骚扰,或犯别情,军法从事,决 不稍轻”等语。这三种告示被日本间谍送报日本驻朝 公使馆。不久,“汉城饬弁持倭使大鸟圭介来咨,诘 问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真伪”。果然,后来大鸟圭介便 就聂士成告示中“我中朝爱恤属国”、“保护藩属” 的语句大作起文章来了。
其实,聂士成派人招抚起义军之日,正是起义军 退出全州之时。先是东学党起义军攻陷全州后,两湖 招讨使洪启薰又返军攻城,因起义军防守严密,久难 攻下。朝王一面处分引起事件的责任者,将全罗道观 察使金文铉革职,流配济州岛,并将古阜郡守赵秉甲 革职,系械监禁;一面急发后的精锐江华枪炮队四 百及京城、平壤监营兵二千增援,并命严世永任三南 招抚使,同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赴任,与洪启薰 协力从事。从派“招讨使”到再派“招抚使”,说明 朝鲜政府对东学党起义军的政策已由“主剿”转为“ 主抚”了。
……P15-17
在朝鲜政府向中国送出请援照会的当天,日本驻 天津领事荒川已次奉陆奥训令,也前去拜会李鸿章。
荒川所谈与杉村濬“语意略同”,使李鸿章更相信日 本“必无他意”的保证,毫不怀疑其包藏祸心,便坦 率相告:“韩请兵,势须准行。俟定议,当由汪使知 照外部,事竣即撤回。”这样,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 了中国的派兵计划。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 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 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6月6日,汪凤藻照会陆 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 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 ,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 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照会发出的当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凤 藻急电李鸿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驻朝鲜公使大鸟圭 介“带捕二十名立赴韩,并添调一舰护商”。李鸿章 电复汪称:“韩未请倭派兵,倭不应派。若以使馆护 商为词,究竟有限,且汉城现安静无事。祈与妥商。
”7日,袁世凯亦来电:“大鸟来,虑生事”。李鸿 章则复电说:“大鸟不喜多事,伊带巡捕二十名来, 自无动兵意。”他坚信日本“必无他意”,不会借机 生事。
就在同一天,接连发生了两桩事情: 桩:日本外务省照复汪凤藻:“查贵国照会 中有‘保护属邦’之语,但帝国政府从未承认朝鲜国 为中国之属邦”。为“属邦”二字,日本外务省官员 与汪凤藻“大费辩论”,日方欲汪“商请酌改”,汪 则“正词拒之”。对此,李鸿章的态度很坚决,复汪 电云:“文内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 ,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 法,未便自乱其例。故不问日之认否,碍难酌改。” 但是,他完全没有看到,日本之所以提此问题,是为 日后扩大事态而埋下的伏笔。
第二桩:日本驻北京临时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照 会总理衙门,声明根据《天津条约》,“因朝鲜国现 有变乱重大事件,我国派兵为要,政府拟派一队兵” 。同时,李鸿章亦迭接袁世凯来电,谓已派译员询杉 村濬,询问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调护使馆 ,无他意”。又说:杉村“近颇惊惶自扰,故各国均 疑之,谣议颇多。鸟(大鸟圭介)来,或稍镇静。”李 鸿章均信之不疑。由于他对日本的险恶用心缺乏清醒 的估计,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构想那样 干下去。
中国所派军队分三批渡海。批,是太原镇总 兵聂士成所统芦防马步军,共910人,为前锋。6月6 日下午6时,自塘沽登图南轮,于8日下午6时抵牙山 海口。9日,登岸整队,进扎牙山县。第二批,是直 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1055人,以及弹药、 粮饷等,分载于海宴、定海二轮,于8日下午6时启航 ,10日下午3时抵牙山海口。因无驳船,直至12日上 午10时始全部登岸。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 100名、旱雷兵l00名及步队300名,乘海定轮渡海, 于25日抵牙山县.于是,屯驻牙山的清军人数达2465 人。
当中国派兵之先,丁汝昌先期遣济远舰率扬威驶 至仁川口,与平远合为一小队,以观形势。及至叶、 聂两统领率军赴朝时,以超勇舰护之。又恐其力量单 薄,又分扬威赴牙山,留济远、平远两舰泊仁川口。
当时,日本运兵船络绎而至,大和、筑紫、赤城三舰 亦泊仁川口,并派遣汽艇探测牙山湾,显然居心叵测 。而李鸿章却要袁世凯劝告朝鲜政府:“日与华争体 面,兵来非战,切毋惊扰。迭阻不听,即听之。速设 法除全匪;全复,华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挟,仍可 坚持不许。” 6月12日,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叶志超委派聂士 成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剿办事宜,本人则暂驻牙山以 待命。但是,聂军并没有同东学党起义军直接交仗。
聂士成只是派弁兵100人,随带翻译,持告示前往全 州招抚。告示共三种:其一,晓谕起义军解散。其中 有“尔国王发电告急,我中朝爱恤属国,不忍坐视不 救,奉谕钦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统领率带马步枪炮大 队前来助剿。特念尔等本属良善……大兵到日,尔等 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等语。其二,“ 谕示商民各安其业,毋得惊恐”。.其三,申明军纪 。有“奉宪檄饬,防营远征,保护藩属,护卫商民, 自行军旅,纪律严明。今入朝鲜,军令重申,购买物 件,照给钱文。如有骚扰,或犯别情,军法从事,决 不稍轻”等语。这三种告示被日本间谍送报日本驻朝 公使馆。不久,“汉城饬弁持倭使大鸟圭介来咨,诘 问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真伪”。果然,后来大鸟圭介便 就聂士成告示中“我中朝爱恤属国”、“保护藩属” 的语句大作起文章来了。
其实,聂士成派人招抚起义军之日,正是起义军 退出全州之时。先是东学党起义军攻陷全州后,两湖 招讨使洪启薰又返军攻城,因起义军防守严密,久难 攻下。朝王一面处分引起事件的责任者,将全罗道观 察使金文铉革职,流配济州岛,并将古阜郡守赵秉甲 革职,系械监禁;一面急发后的精锐江华枪炮队四 百及京城、平壤监营兵二千增援,并命严世永任三南 招抚使,同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赴任,与洪启薰 协力从事。从派“招讨使”到再派“招抚使”,说明 朝鲜政府对东学党起义军的政策已由“主剿”转为“ 主抚”了。
……P15-1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