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04806
编辑推荐
以汉画像石刻等形象史料,具体而微地展示了汉朝人如何生活,是研究古代民俗和秦汉史的书。
内容简介
该书为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晚年的著作,因谢老喜好收集汉画像石,进而据此研究汉代生活。书中尽可能引用出土文物、砖刻石雕等从城市、习俗、衣食住行、文化艺术各方面形象生动地展示汉代社会生活,对研究古代民俗和两汉史具有参考价值。
目 录
一 汉代社会概况
汉族名称的由来
新城市出现
交通发展,边塞经济繁荣
汉代的四民
二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纺织业发展
漆、铜、陶器制造和煮盐冶铁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度量衡和天文历算经验的积累与发展
汉代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
三 人民生活中的衣食
服饰
食品
餐具
民间习俗
四 人民生活中的住行
房屋建筑
首都长安的建设
亭障关隘
交通运输工具
五 文化艺术
汉字的新发展
工艺美术
民间的歌谣谚语
六 歌舞及文娱活动
汉代歌舞渊源
巫觋问题
汉代歌舞的形式与内容
汉代的歌舞乐团
其它文娱活动
七 汉代统治人民的方式
统治者的阶级压迫
汉光武帝为平抑民愤所采取的措施
统治者从思想上巩固封建秩序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八 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识分子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党锢之祸
有汉一代的农民起义
后记
汉族名称的由来
新城市出现
交通发展,边塞经济繁荣
汉代的四民
二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纺织业发展
漆、铜、陶器制造和煮盐冶铁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度量衡和天文历算经验的积累与发展
汉代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
三 人民生活中的衣食
服饰
食品
餐具
民间习俗
四 人民生活中的住行
房屋建筑
首都长安的建设
亭障关隘
交通运输工具
五 文化艺术
汉字的新发展
工艺美术
民间的歌谣谚语
六 歌舞及文娱活动
汉代歌舞渊源
巫觋问题
汉代歌舞的形式与内容
汉代的歌舞乐团
其它文娱活动
七 汉代统治人民的方式
统治者的阶级压迫
汉光武帝为平抑民愤所采取的措施
统治者从思想上巩固封建秩序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八 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识分子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党锢之祸
有汉一代的农民起义
后记
前 言
忆余幼喜读南明史案,及长,转而探求清初东北满族兴起之由,乃上溯契丹、金源,以迄汉代乌桓、鲜卑之事迹,拟草成一部《东北史略》。时当九一八事变之时,大有李义山诗句“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之感。尔后,七七事变爆发,风云变幻,时局动荡,华北沦陷,东南颠簸不定。桢以谋求衣食,奔走南北,鹜于外务,此事遂以中辍。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间,余避地上海,在河南路一角小楼上,为银行商家司笔札之役,乃于业余撰写《清初东北流人考》及《汉代绘画考》。一九四九年春,北平解放,遂迅速北上。一九四九年秋在天津南开大学讲课,乃得重理旧业,到一九五一年适为至德周叔弢先生六十寿辰,即把写于十字街头的论文登在《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上。
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八一年这三十年间,余由南开调到北京,在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得偿宿愿;承师友启发,学习新知,自觉亦有所得。十年动乱期间,余乃下帷读书,重温前后《汉书》、《东观汉纪》等书,以及《文物》期刊所载考古发掘工作报告。鲁迅先生《致姚克》的信上说:“汉画象模糊者多……我在北平时,曾陆续搜得一大箱,曾拟摘其关于生活状况者,印以行世,而为时间与财力所限,至今未能,他日倘有机会,还想做一做。”此话对余启发尤深,所以不揣固陋,慨然有述作之意。又因余粗枝大叶,赋性疏懒,做不出考证精细的工作,但想到古人有“读书得间”这句话,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资料,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披坚执锐,得知其中的肯綮,取得内在的联系,然后才能够持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致于徒说空话,于是就试图从这方面做起。
一九七二年余从河南明港回京之后,陆续读书,积累资料,成《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承知友吕贞白同志审查校订,又承陕西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得以出版问世。
从一九五一年到现在(一九八一年),已经是三十年了。那时周叔弢先生是六十岁生日,现在正值九秩寿辰时期,余也是八十周岁的人了。髫令就学,皓首无成,但是在大好时光之下,余能够努力工作,共瞻未来美好的远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故贾余勇,草成了这部菲作以为周公寿;并期待着海内外至亲好友、同志仁人批谬指疵,以匡不逮,藉以考验我半个多世纪以来,读书之勤惰云尔。
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八一年这三十年间,余由南开调到北京,在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得偿宿愿;承师友启发,学习新知,自觉亦有所得。十年动乱期间,余乃下帷读书,重温前后《汉书》、《东观汉纪》等书,以及《文物》期刊所载考古发掘工作报告。鲁迅先生《致姚克》的信上说:“汉画象模糊者多……我在北平时,曾陆续搜得一大箱,曾拟摘其关于生活状况者,印以行世,而为时间与财力所限,至今未能,他日倘有机会,还想做一做。”此话对余启发尤深,所以不揣固陋,慨然有述作之意。又因余粗枝大叶,赋性疏懒,做不出考证精细的工作,但想到古人有“读书得间”这句话,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资料,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披坚执锐,得知其中的肯綮,取得内在的联系,然后才能够持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致于徒说空话,于是就试图从这方面做起。
一九七二年余从河南明港回京之后,陆续读书,积累资料,成《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承知友吕贞白同志审查校订,又承陕西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得以出版问世。
从一九五一年到现在(一九八一年),已经是三十年了。那时周叔弢先生是六十岁生日,现在正值九秩寿辰时期,余也是八十周岁的人了。髫令就学,皓首无成,但是在大好时光之下,余能够努力工作,共瞻未来美好的远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故贾余勇,草成了这部菲作以为周公寿;并期待着海内外至亲好友、同志仁人批谬指疵,以匡不逮,藉以考验我半个多世纪以来,读书之勤惰云尔。
在线试读
汉朝建立,与北边的匈奴虽然进行过战争,但不久就结亲,和睦共处。又象在东南的南粤和闽粤,西南的夜郎、滇、巂,都和汉朝团结在一个领域之内。
据近考古学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多出于一源。如《汉书·匈奴传》上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上说:四川的巴国“为黄帝高阳之支庶”。若东北鲜卑、乌桓诸民族,多为有禹氏之后。虽然传说不一定可靠,可是彼此之间,互有影响,当是无疑的。至于西南各兄弟民族,也有从马来亚来的,同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内。各民族的形成,自然有他们的特点,文字语言也有差异,但也有其共同之处。总的说来,自秦统一中国之后,各兄弟民族人民“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了经济和文化。以往的人,往往把各族人民习惯于国内的风俗服饰,说成是“华化”,是不够妥当的,应该认为是兄弟般的各族人民,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祖国的人民,能够吸取众长,因之胡人中有汉族的风俗,汉族中也有胡人的风俗。
据近考古学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多出于一源。如《汉书·匈奴传》上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上说:四川的巴国“为黄帝高阳之支庶”。若东北鲜卑、乌桓诸民族,多为有禹氏之后。虽然传说不一定可靠,可是彼此之间,互有影响,当是无疑的。至于西南各兄弟民族,也有从马来亚来的,同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内。各民族的形成,自然有他们的特点,文字语言也有差异,但也有其共同之处。总的说来,自秦统一中国之后,各兄弟民族人民“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了经济和文化。以往的人,往往把各族人民习惯于国内的风俗服饰,说成是“华化”,是不够妥当的,应该认为是兄弟般的各族人民,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祖国的人民,能够吸取众长,因之胡人中有汉族的风俗,汉族中也有胡人的风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