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62500
1.本书以当代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为核心关怀,以改革以来的农民流动即农民工问题为基本内容,以实证观察和行为分析为主要方法,着力于解剖提示农民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逻辑。
2.本书作者认为解决农民问题既需要体制创新,也需要新的政治思想启蒙。从根本上说,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中国农民的公民化过程。
农民与中国改革的内在关系,集中体现在几个重要的关系层面上,直接地展现了当代农民在中国改革中的作用方式。本书将其主要归结为五种关系:农民与高层政治的关系、农民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农民与乡村民主的关系、农民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农民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前阶段,国家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需要从这个层面做出具体而实在的努力,或者说是展开深刻有力的制度创新。本书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这几个基本关系,分为5编33篇,讨论国家如何处理农民问题。
目 录
1 新步履……………………………………………………………………………………….1
1. 1 流动的羁绊…………………………………………………………………………3
1. 2 流动的动力……………………………………………………………………….12
1. 3 流动的机制……………………………………………………………………….22
1. 4 流动与乡村经济………………………………………………………………..35
1. 5 农民评点“民工潮”…………………………………………………………..61
1. 6 流动的引导……………………………………………………………………….74
1. 7 流动的社会支持………………………………………………………………..77
1. 8 迈开新步伐……………………………………………………………………….79
专栏文章一:民工学校 ……………………………………………………………..82
2 新生存……………………………………………………………………………………..85
2. 1 政策中的农民……………………………………………………………………87
2. 2 流动者的挑战……………………………………………………………………91
2. 3 流动者的行为失范…………………………………………………………..100
2. 4 流动中的“问题”人群……………………………………………………106
2. 5 流动者的别样生存…………………………………………………………..113
2. 6 政府的管理逻辑………………………………………………………………118
2. 7 探索管理变革………………………………………………………………….131
2. 8 打工子弟的课桌………………………………………………………………135
2. 9 边缘化基础教育………………………………………………………………141
专栏文章二:超生者说 ……………………………………………………………161
3 新治道……………………………………………………………………………………181
3. 1 农民流动的体制环境……………………………………………………….183
3. 2 民工对政府的希望…………………………………………………………..191
3. 3 农民流动与城市就业……………………………………………………….196
3. 4 就业的城乡统筹………………………………………………………………210
3. 5 是“劳动力”更是“公民”………………………………………………219
3. 6 呼唤新治理……………………………………………………………………..222
3. 7 政府管理的歧途………………………………………………………………235
专栏文章三:被收容者说 ………………………………………………………..246
4 新纪元……………………………………………………………………………………253
4. 1 新的政策起点………………………………………………………………….255
4. 2 新的社会需求………………………………………………………………….258
4. 3 就业新问题……………………………………………………………………..268
4. 4 失业新特点……………………………………………………………………..279
4. 5 培训新困扰……………………………………………………………………..288
4. 6 纵观三十年……………………………………………………………………..299
4. 7 组织新分化……………………………………………………………………..307
专栏文章四:卖菜者说 ……………………………………………………………322
后 记…………………………………………………………………………………………332
修订版后记………………………………………………………………………………….33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