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2089207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如何跨越“陷阱”成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本书在系统阐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和特征事实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特别探讨了有效政府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发展方式转变角度提出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前言001
一、选题意义001
二、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002
三、创新与不足004
章 “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文献述评001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内涵与质疑、特征事实003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与跨越战略分析008
三、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和跨越的有利因素015
四、“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文献评论017
第二章“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与特征事实019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稳态的视角021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事实029
第三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051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与边缘053
二、不平等、经济增长停滞与中等收入陷阱074
三、无效政府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082
第四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有效政府:比较的视角091
一、美国、日本和德国:保护主义的先驱093
二、东亚崛起中的政府力量: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120
第五章 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中的无效政府:拉丁美洲各国137
一、“二战”前的拉美:殖民主义下的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139
二、“二战”之后的拉美:进口替代战略和新自由主义143
三、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之辩151
第六章 中国成功跨越“贫困陷阱”155
一、中国奇迹般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15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国奇迹169
第七章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197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增长分享的不均200
二、两极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一个马克思主义解释20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二元体系213
四、社会的保护性运动与转变发展方式221
第八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转变229
一、增长方式转变战略:要素积累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231
二、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转变:锻造国家价值链战略240
三、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转变:践行包容性增长战略250
第九章 安徽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和政策259
一、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战略261
二、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战略268
主要参考文献278
后记285
前言
一、选题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版图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亚洲的崛起,以至于贡德·弗兰克认为,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权力中心将再次回到东方。在亚洲的崛起中,东亚又显得特别突出。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成功地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后,却难以由中等收入经济体迈入高收入经济体,如拉美的阿根廷、巴西,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值东南亚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除极少数国家或地区之外,东南亚国家基本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于200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并讨论了其成因和跨越战略,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中国经济成功地由低收入经济体跨入中等收入经济体,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国经济面对的难题。因此,研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的特征事实、形成机理以及如何跨越,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从理论上说,“中等收入陷阱”与贫困陷阱一样,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均衡状态。从纳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开始,有关贫困陷阱的经济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到目前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系统理论和实证研究还不存在,因此,系统研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的特征事实、形成机制以及突破“陷阱”的战略选择填补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空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二、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中心论点是非常清晰的,资本主义中心-边缘式世界体系造成独立后边缘区内部的不平等的阶级或阶层结构,而这种结构导致了无效政府的出现并长期化,这是“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根本原因。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特征事实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比较成功跨越“陷阱”的国家或地区与深陷“陷阱”的国家或地区,总结成功跨越“陷阱”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揭示深陷“陷阱”国家或地区的教训:有效政府的存在与否是两类国家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本书明确指出中国存在陷入“陷阱”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跨越战略。
(二)全书结构
全书由两大部分,共九章构成,其中前五章重在阐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理论等,而后四章重在研究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章,对国内外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献进行评述。“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源于世界银行2006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研究报告,并讨论了其成因和规避战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书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对“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批判之批判:“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无意中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必然结果。同时,本书指出国家政府在规避或跨越“陷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与特征事实。“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特征使其人均收入收敛于中等收入水平这一稳态。其实质是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制度阻碍了技术的创新和采用,导致其进入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后难以完成跨越,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可以认为存在一种经济增长的制度瓶颈。并对这一解释进行了实证检验。然后把“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事实归纳为五点:,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第二,过度城市化;第三,创新能力不足;第四,开放程度较高,特别是金融开放程度高;第五,政治不稳定。
第三章,“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必须置于资本主义中心-边缘式世界体系的制度框架中理解,虽然边缘区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中心区仍然通过国际组织、国际市场,甚至是军事手段实施对边缘区的控制与剥削,这是“陷阱”形成的重要外因。而中心-边缘式控制与剥削结构在边缘区内部的成功复制,导致边缘区内部经济、政治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割裂,这种不平等和社会割裂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再分配、创新和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犯罪率等多种途径限制一国经济增长。特别是边缘区内部的不平等的阶级或阶层结构导致无效政府的出现并长期化,这是边缘区深陷“陷阱”的根本内因。
第四章,通过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析,证实本书的中心论点——有效政府的存在是成功跨越或规避“陷阱”的根本原因。
第五章,深入研究深陷“陷阱”的拉丁美洲各国的经验教训,得出结论:无效政府的存在是导致它们深陷“陷阱”的根本原因。
第六章,中国成功跨越“贫困陷阱”。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翔实地说明中国奇迹般的增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奇迹般增长背后的根本原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型。当然,此次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转型,在带来奇迹般的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不平等的迅速上升,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恶化,导致对国外市场和资本的过度依赖,而这些恰恰是导致中国经济社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在第七章,我们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极共生现象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并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指明战略转变的方向。
第八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转变。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分析,明确指出中国存在陷入“陷阱”的风险。为此,中国必须进行战略大调整,以跨越“陷阱”。,转变增长方式:要素积累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第二,锻造国家价值链: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转变;第三,践行包容性增长: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转向。
第九章,安徽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和政策。立足于安徽后发地区的基本省情,鲜明指出,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仍然是安徽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战略选择。同时,立足于安徽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
比较成功跨越和深陷“陷阱”国家或地区的异同是本研究基本组成部分,同时,比较不同 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能力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比较分析方法是本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
2.模型分析
模型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基本工具,本研究将构建资本主义中心-边缘式世界体系、不平等、无效政府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逻辑这一理论模型。
3.实证分析
运用成功跨越和深陷“陷阱”国家的历史案例证实本研究中心观点的案例实证分析,运用来自多个来源的历史数据证实“陷阱”的内涵、特征事实等的统计计量实证分析。
三、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在深入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和特征事实基础上,本研究侧重从国家治理能力角度揭示其形成机理,得出了一个有效政府或者强政府是一国或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条件。
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福山在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指出,良治社会的三大支柱——强国家、法治和民主问责,而这三者中,强国家关键。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我们较早地从这一角度展开了研究。
第二,从唯物史观角度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注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特别强调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解释。
第三,“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共生于中国奇迹般增长过程之中,本研究为这种两极共生现象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转变提供了重要智识洞见。
(二)不足
,从国家治理能力角度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如何形成缺乏系统的研究。第二,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战略转变的具体政策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上述这些问题和不足是我们今后的重要研究对象。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内涵与质疑、特征事实
(一)概念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版图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亚洲的崛起,以至于贡德·弗兰克认为,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权力中心将再次回到东方。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在亚洲的崛起中,东亚又显得特别突出。首先是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然后是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再之后是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在东亚的崛起中,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顺利实现了两次跨越——首先从低收入国家过渡到中等收入国家,再从中等收入国家过渡到高收入国家。完成这两次跨越,“四小龙”国家或地区基本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在亚洲崛起的故事中,还有大量的国家目前仅仅完成次跨越,即从一个低收入国家或地区过渡到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如东盟国家和中国等。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故事似乎昭示着亚洲其他国家也将顺利实现第二次跨越,其实不然。在“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就有一些国家在完成了次跨越之后长时间没有办法完成第二次跨越,如拉美、东南亚和中东等。从图1-1可以清晰看出,拉美八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势头非常好,大有迅速突破万元大关之势(其中委内瑞拉已经于1957年突破万元大关,虽然随后衰退下滑,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拉美八国集体走向了衰退,至2006年,除了智利之外,其他7国仍然在中等收入徘徊。阿根廷在1924年、委内瑞拉在1938年、乌拉圭在1946年就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但是60多年过去了,这些国家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仍然没有完成第二次跨越。亚洲的马来西亚1982年已经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是3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没有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值东南亚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除极少数国家或地区之外,东南亚国家基本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于200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并讨论了其成因和规避战略,引起了广泛关注。
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黄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8页。但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什么新现象。往近处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拉美病”的世界版本。从历史上看,其他发达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同样出现过坎坷。“‘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当时被称之为‘进步时代’,同时也被称之为‘坏的时代’,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十分普遍、阶级矛盾冲突的现象。其他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过程。”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及对其质疑
世界银行在《东亚复兴》报告中指出:“如果缺乏规模经济,东亚的中等收入国家将面临严峻挑战,难以保持历史上的增长速度。以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看起来肯定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后果,这种后果也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的自然结果。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数十年来,它们都未能跳出这个陷阱。”
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黄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8页。世行报告实际揭示的是“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对于其内涵并没有明确规定。报告的主要作者布拉姆巴特(Brahmbhatt)指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使各国赖以从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战略,对于他们向高收入攀升是不够的。从历史上看,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实际驾驭了出现的复杂的技术、社会和政治挑战”。李扬认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含义之一是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社会动荡,造成经济发展停滞、长期徘徊不前。”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提出之后,绝大多数学者接受了这一提法。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体现了决定论的武断。正如高伟所言,“并不是所有的中等收入国家都会陷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个例,而不是通论,并非魔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