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832126
编辑推荐
《宜城模式:百强县域城市社会治理新常态》以百强县域城市宜城为研究版本,生动地展现了当下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治理新常态的基层实践。本书是当前研究社会治理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宜城模式:百强县域城市社会治理新常态》是在江苏省宜城街道社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上卷主要论述了宜城街道社区治理的历史脉络、治理框架、实践经验、功能成效与发展展望等整体叙事。下卷从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五个方面展开细致论述,字里行间透露着宜城街道社区治理的智慧结晶,更多反映了宜城街道社区治理的实务经验与典型事例。全书演绎着宜城街道从“撤镇设街”管理型乡镇向服务型街道的转变至今“一核多元”“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的新发展。
目 录
Ⅰ总报告宜城模式——百强县级市社会治理新常态
一总论003
(一) 研究缘起003
(二) 文献回顾: 社区治理的模式取向004
(三) 研究问题015
(四)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015二宜城社区治理的历史变迁019
(一) 宜兴: 一个百强县级市的概貌019
(二) 宜城街道的两次社区转型021
(三) 宜城社区转型的动力025三宜城模式: 机制与实践030
(一) 一核多元: 宜城模式的基本构成031
(二) 扁平化管理、片区化服务,统领“五位一体”的宜城实践042四宜城模式: 功能与成效051
(一) 党的社会性的体现051
(二) 服务型治理的转变053
(三) 适度自治的构建055五宜城模式: 发展与展望059
(一) 党社交互发展: 构建新时期的党社关系059
(二) 合作共治: 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结构060
(三) 参与式治理: 社区再组织化与公共性生产063
Ⅱ子报告“一核多元”: 基层党建的宜城探索
六基层党建的时代脉络069七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创新模式071
(一) 一个目标: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幸福宜城071
(二) 两个助力: 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071
(三) 三支队伍: 提供有力保障073
(四) 四级网络: 全面覆盖党建工作076
(五) 五个方面: 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078八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实践与成效083
(一)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实践083
(二)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成效095九迈向“一核多元”: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效应与展望098
(一)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效应098
(二)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未来展望101
Ⅲ子报告“睦邻互助”: 社区自治的宜城实践
十新华社区睦邻互助建设的背景和发展109
(一) 社区空间的打造: 新华睦邻互助社的发展历程109
(二) 公共性和自主性: 新华社区睦邻互助社的特征112十一合作共治: 新华社区睦邻互助社的运作机制122
(一) 资源整合122
(二) 行动参与126
……
一总论003
(一) 研究缘起003
(二) 文献回顾: 社区治理的模式取向004
(三) 研究问题015
(四)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015二宜城社区治理的历史变迁019
(一) 宜兴: 一个百强县级市的概貌019
(二) 宜城街道的两次社区转型021
(三) 宜城社区转型的动力025三宜城模式: 机制与实践030
(一) 一核多元: 宜城模式的基本构成031
(二) 扁平化管理、片区化服务,统领“五位一体”的宜城实践042四宜城模式: 功能与成效051
(一) 党的社会性的体现051
(二) 服务型治理的转变053
(三) 适度自治的构建055五宜城模式: 发展与展望059
(一) 党社交互发展: 构建新时期的党社关系059
(二) 合作共治: 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结构060
(三) 参与式治理: 社区再组织化与公共性生产063
Ⅱ子报告“一核多元”: 基层党建的宜城探索
六基层党建的时代脉络069七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创新模式071
(一) 一个目标: 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造幸福宜城071
(二) 两个助力: 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071
(三) 三支队伍: 提供有力保障073
(四) 四级网络: 全面覆盖党建工作076
(五) 五个方面: 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078八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实践与成效083
(一)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实践083
(二)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成效095九迈向“一核多元”: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的效应与展望098
(一)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效应098
(二) 宜城街道基层党建未来展望101
Ⅲ子报告“睦邻互助”: 社区自治的宜城实践
十新华社区睦邻互助建设的背景和发展109
(一) 社区空间的打造: 新华睦邻互助社的发展历程109
(二) 公共性和自主性: 新华社区睦邻互助社的特征112十一合作共治: 新华社区睦邻互助社的运作机制122
(一) 资源整合122
(二) 行动参与126
……
前 言
社区治理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转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也在较短的时间里解体,由此释放出的社会成员大量流入社区,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这使得政府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地政府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探索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各地逐渐形成了江汉模式、朝阳模式、塘桥模式等多种城市社区治理代表模式。“撤镇设街”近十年来,宜城街道大胆实践、先试先行,亦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宜兴特点、苏南特色、全国县域城市普适的“宜城模式”。江苏宜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宜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宜兴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治理,不仅对促进宜城街道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具有示范意义。“宜城模式”是一种重在加强党委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策并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一方面,宜城模式在体制机制上的特点是“一核多元”。所谓“一核多元”即以党建引领为社区发展的核心,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社区治理的基础,以体系建构的四级网络为社区建设的纵向架构,以条块整合的“两中心、一大厅”为社区服务开展的横向平台,终以实现“建设和谐社区,打造幸福宜城”为目标。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上,宜城模式以“扁平化管理、片区化服务”为抓手,开展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有效实现了党建引领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是县域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新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和新常态。本书由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和宜城街道合作完成,是社会工作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本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又能够深入基层实践。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回顾宜城模式的历史变迁,提炼宜城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宜城模式的具体成效,展望宜城模式的未来趋向,从总体上把握宜城模式的发展脉络。下卷由五篇子报告组成,分别从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是对现有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一种回应,渗透着作者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深入思考,不乏真知灼见。
后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以在中国数量众多、行政功能完整且与国家治理关系为密切的县域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中的区域空白,可为广大县域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发展提供范本和参考。华东理工大学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IASSW)执委兼国家代表现代公益组织研究评估中心(粤、沪)理事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永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