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44356
目录 I
导 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一)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盛行 1
(二)女性人类学的发展 3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4
二、婚姻与家庭发展的历史变迁 5
(一)家庭的建立:全球的婚姻 5
(二)各类不同文化环境的家庭组织 10
三、研究婚姻与家庭的理论观点 14
(一)功能学理论 14
(二)冲突学理论 15
(三)交换理论 16
(四)基进女性主义 17
(五)符号互动理论 19
四、研究方法 20
(一)参与观察法 20
(二)访谈法 20
(三)深描 20
(四)调查问卷法 20
(五)文献法 21
五、文章框架 21
章 田野点概述 23
节 田野点介绍 23
一、田野点的选择 23
二、石村概况 24
第二节 石村的政治制度与宗族制度 27
一、政治制度 27
二、宗族制度 29
第三节 石村的传统文化 31
一、群体意识 31
二、宗教信仰和观念世界 32
三、传统节日 35
四、文娱活动 37
第二章 石村妇女的婚姻 40
节 石村的传统婚姻制度及其变化 40
一、婚姻规则的变迁 40
二、通婚规则的变迁 44
三、通婚范围 46
第二节 择偶标准与择偶方式 49
一、择偶标准 49
二、择偶方式 52
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 55
一、婚姻的缔结方式 55
二、婚姻的缔结程序 57
三、婚礼仪式的变迁 64
第四节 彩礼(聘礼)与嫁妆 66
一、彩礼(聘礼) 67
二、嫁妆 68
三、彩礼与嫁妆的共存 70
小结 71
第三章 石村妇女婚后的家庭关系 73
节 婚后居住模式 73
一、不落夫家 73
二、落夫家生子 75
第二节 为人父母之道 76
一、夫妻感情上的适应问题 76
二、心理上的稳定 77
三、经济财政上的考虑 77
第三节 家庭类型与功能 79
一、家庭类型 79
二、家庭功能 80
第四节 家庭成员关系 84
一、亲子关系 85
二、夫妻关系 89
三、婆媳关系 93
第五节 离婚与再婚 96
一、婚姻的破裂 96
二、离婚 100
三、再婚 106
小结 109
第四章 石村妇女的育儿习俗 111
节 孕前求子习俗 111
一、到迎龙庵许愿 111
二、积德行善 112
三、架桥求子 112
第二节 孕子习俗和禁忌 113
第三节 生育礼俗 115
一、生产过程与禁忌 115
二、胎盘的处理 117
三、踩生 117
四、报生 118
五、打三朝 118
六、满月 119
第四节 男女两性角色的互动 119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20
二、男女两性角色的特质 122
三、性别角色的延续和转变 126
第五节 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成长过程 127
一、管教子女 127
二、中国式的家教 130
三、石村小孩的童年生活 134
四、石村小孩的不同性别塑造 137
五、石村小孩的道德教育 139
六、石村小孩的不同上学经历 140
小结 140
第五章 石村妇女的生育现状 142
节 石村妇女的生育观 142
一、生育目的 142
二、性别偏好 143
三、生育数量 145
四、生育质量 146
第二节 石村妇女的生育行为 147
一、石村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出生妇女的生育行为 147
二、石村20世纪60—70年代末出生妇女的生育行为 148
三、石村20世纪80-90年代初出生妇女的生育行为 150
第三节 影响石村妇女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的因素 151
一、经济因素 152
二、文化因素 153
三、制度因素 154
四、政策因素 155
第四节 传统生育文化在石村的变迁 156
小结 157
第六章 石村中、老年妇女的家庭生活 158
节 家庭生活周期 158
一、已婚夫妻:子女尚未来临 158
二、年轻的家庭:养育子女 158
三、中年夫妻:子女离家后 159
四、老年夫妻:退休后的时光 159
五、丧偶:回复单身生活 160
第二节 中年家庭生活 161
第三节 老年家庭生活 164
一、老年人和子女与孙辈之间的互动 164
二、老年人的朋友 167
三、老年人生活上的问题 168
小结 174
结语 175
参考文献 177
(一)专著类 177
(二)论文类 178
附 录 181
后 记 187
女性研究是伴随着18世纪西方妇女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西方次妇女运动高潮,促使了西方女性研究的大规模出现,并由此促成了女性人类学的产生。在女性主义影响下,人类学开始以女性作为研究主体。
因此,女性人类学首先开展了以女性为调查对象的田野工作,描写女性眼里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描写各种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女性生活的民族志问世了,大量描写妇女生活的民族志,成功地把女性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来,成为女性人类学的前奏。美国人类学会年会和斯坦福大学“跨文化观点看女性”研讨会论文集《女性、文化与社会》(1974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关于妇女研究的讨论会论文集《迈向妇女人类学》(1975年)两本书的问世,标志着女性人类学的成熟。米德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如何塑造性别特征的著述,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与人格的分析,都表达了文化对性别人格形成的作用,她们的研究开创了人类学女性研究的先河。女性人类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由文化建构成”的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成为女性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原有的以妇女为关注点的理论,转移成以社会性别为关注点。女性人类学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通过对女性生存格局的综合考察和哲学反思,来描述完整的女性,描写作为人的女性的完整存在,并进而重新解释人类的文化。至9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社会性别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Gender)”的概念,强调社会性别与权力的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从社会性别差异过渡到社会性别关系的研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