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1749
内容简介
《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针药大师高凤桐》由北京针灸名家高凤桐的学生编著。《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针药大师高凤桐》分四部分:①医家小传:介绍了高凤桐的从医经历及主要学术思想:②谈针论道:从辨证论治、针药并用、用药取穴及治病求本等几方面介绍了高凤桐的经验体会:③临证经验:编者在对跟随高凤桐学习时所做的笔记、临床心得、随师笔录、医案等加工整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内、外、妇、儿科51个临床常见病的诊治方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凤桐的诊疗理论及针药并用经验;④薪火传承:介绍了高凤桐的从业老师和后传弟子。
目 录
章 医家小传
第二章 谈针论道
一、辨证应清晰,理法要精通
二、施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三、针药应并用,配合要灵活
四、用药要简捷,加减应灵巧
五、强调理法方穴,注重针刺手法
六、治病务必求本,脾胃宜常调理
第三章 临证经验
一、内科
(一)四季外感
(二)温毒
(三)中暑
(四)湿温
(五)疟疾
(六)痢疾
(七)中风
(八)类中风
(九)痹证
(十)痿证
附:小儿瘫痪
(十一)头痛
(十二)眩晕
(十三)失眠
(十四)心悸(惊悸、怔忡)
(十五)癫、狂、痫
(十六)手臂颤抖
(十七)胁痛
(十八)腰痛
(十九)胃脘痛
(二十)霍乱
(二十一)呕吐
(二十二)泄泻
(二十三)噎膈
(二十四)反胃
(二十五)消渴
(二十六)黄疸
(二十七)鼓胀
(二十八)水肿
(二十九)血证
(三十)便秘
……
第四章 薪火传承
在线试读
《北京针灸名家丛书:针药大师高凤桐》:
2.饮食不节一是指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二是指食用馊腐不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而人,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痢疾为病,发于夏秋之交,这个季节暑、湿、热三气交蒸互结而侵袭人体,加之饮食不节和不洁,邪从口人,滞于脾胃,积于肠腑。故痢疾的病理因素有湿、热(或寒)、毒、食等,湿热疫毒之邪为多,寒湿之邪较少。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关,这是因邪从口而入,经胃脾而滞于肠之故。故《医碥·痢》说:“不论何脏腑之湿热,皆得入肠胃,以胃为中土,主容受而传之肠也。”随着疾病的演化,疫毒太盛也可累及心、肝;病情迁延,也可穷及于肾,《景岳全书·痢疾》说:“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大肠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大肠而在脾肾。”痢疾的病机,主要是时邪疫毒积滞于肠间,壅滞气血,妨碍传导,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肠司传导之职,传送糟粕,又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湿、热、疫毒等病邪积滞于大肠,以致肠腑气机阻滞,津液再吸收障碍,肠道不能正常传导糟粕,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邪滞于肠间,湿蒸热郁,气血凝滞腐败,肠间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下痢,所谓“盖伤其脏腑之脂膏,动其肠胃之脉络,故或寒或热.皆有脓血”。肠腑传导失司,由于气机阻滞而不利,肠中有滞而不通,不通则痛,腹痛而欲大便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又不爽则后重。这些都是由于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功能失调之故。
由于感邪有湿热、寒湿之异,体质有阴阳盛衰之不同,治疗有正确与否,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病邪以湿热为主,或为阳盛之体受邪,邪从热化则为湿热痢;病邪因疫毒太盛,则为疫毒痢;病邪以寒湿为主,或阳虚之体受邪,邪从寒化则为寒湿痢。热伤阴,寒伤阳,下痢脓血必耗伤正气。寒湿痢日久伤阳,或过用寒凉药物,或阳虚之体再感寒湿之邪,则病虚寒痢;湿热痢日久伤阴,或素体阴虚再感湿热之邪,则病阴虚痢;或体质素虚,或治疗不彻底,或收涩过早,致正虚邪恋,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使病情迁延难愈,为时发时止的休息痢;若影响胃失和降而不能进食,则为噤口痢。
【临床表现】
痢疾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但临床症状轻重差异较大。轻者,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每日次数在10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重者,腹痛、里急后重均甚,下痢次数频繁,甚至在未出现泻痢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惊厥。多数发病较急,急性起病者,以发热伴呕吐开始,继而阵发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也有缓慢发病者,缓慢发病则发热不甚或无发热,只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的主症,下痢的次数与量均少于急性发病者。急性发病者,病程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缓慢发病者,病程较长,多数迁延难愈,甚至病程可达数月、数年之久。痢疾可散在发生,也可在同一地区形成流行。
……
2.饮食不节一是指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二是指食用馊腐不洁的食物,疫邪病毒从口而人,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痢疾为病,发于夏秋之交,这个季节暑、湿、热三气交蒸互结而侵袭人体,加之饮食不节和不洁,邪从口人,滞于脾胃,积于肠腑。故痢疾的病理因素有湿、热(或寒)、毒、食等,湿热疫毒之邪为多,寒湿之邪较少。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关,这是因邪从口而入,经胃脾而滞于肠之故。故《医碥·痢》说:“不论何脏腑之湿热,皆得入肠胃,以胃为中土,主容受而传之肠也。”随着疾病的演化,疫毒太盛也可累及心、肝;病情迁延,也可穷及于肾,《景岳全书·痢疾》说:“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大肠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大肠而在脾肾。”痢疾的病机,主要是时邪疫毒积滞于肠间,壅滞气血,妨碍传导,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肠司传导之职,传送糟粕,又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湿、热、疫毒等病邪积滞于大肠,以致肠腑气机阻滞,津液再吸收障碍,肠道不能正常传导糟粕,因而产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邪滞于肠间,湿蒸热郁,气血凝滞腐败,肠间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下痢,所谓“盖伤其脏腑之脂膏,动其肠胃之脉络,故或寒或热.皆有脓血”。肠腑传导失司,由于气机阻滞而不利,肠中有滞而不通,不通则痛,腹痛而欲大便则里急,大便次数增加,便又不爽则后重。这些都是由于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功能失调之故。
由于感邪有湿热、寒湿之异,体质有阴阳盛衰之不同,治疗有正确与否,故临床表现各有差异。病邪以湿热为主,或为阳盛之体受邪,邪从热化则为湿热痢;病邪因疫毒太盛,则为疫毒痢;病邪以寒湿为主,或阳虚之体受邪,邪从寒化则为寒湿痢。热伤阴,寒伤阳,下痢脓血必耗伤正气。寒湿痢日久伤阳,或过用寒凉药物,或阳虚之体再感寒湿之邪,则病虚寒痢;湿热痢日久伤阴,或素体阴虚再感湿热之邪,则病阴虚痢;或体质素虚,或治疗不彻底,或收涩过早,致正虚邪恋,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使病情迁延难愈,为时发时止的休息痢;若影响胃失和降而不能进食,则为噤口痢。
【临床表现】
痢疾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但临床症状轻重差异较大。轻者,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每日次数在10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重者,腹痛、里急后重均甚,下痢次数频繁,甚至在未出现泻痢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惊厥。多数发病较急,急性起病者,以发热伴呕吐开始,继而阵发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也有缓慢发病者,缓慢发病则发热不甚或无发热,只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的主症,下痢的次数与量均少于急性发病者。急性发病者,病程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缓慢发病者,病程较长,多数迁延难愈,甚至病程可达数月、数年之久。痢疾可散在发生,也可在同一地区形成流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