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33803
二、 衷中参西,重视阴阳理论 003
三、 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唯求于通 004
第二章临证特点 007
一、 重视典籍,巧用经方 008
二、 慢病和法,急症峻药 012
三、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015
第三章经典医案 017
一、 肾系疾病案 018
慢性前列腺炎阳虚寒凝型 018
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痹阻型 019
慢性前列腺炎肝郁气滞型 020
慢性前列腺炎肝郁湿热型 022
慢性前列腺炎肾虚型 023
慢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 024
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 026
慢性前列腺炎、胃炎 027
前列腺增生、脑梗死 028
遗精 030
精索静脉曲张、早泄 031
腺性膀胱炎 033
血精 034
血精、精囊炎 035
前列腺炎、肾结石 037
弱精症 039
慢性前列腺炎、精液不液化 040
神经源性膀胱 041
膀胱过度活跃症 042
前列腺增生 044
前列腺增生、尿潴留 045
急性膀胱炎 046
急性肾盂肾炎 047
尿路感染 048
慢性尿路感染 049
尿道综合征 051
乳糜尿 052
范可尼综合征 053
输尿管结石 054
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伴结石 056
前列腺癌 057
前列腺癌骨转移 063
膀胱肿瘤术后 064
输尿管、膀胱癌术后 065
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 066
肾癌术后 068
肾癌纵隔转移 069
肾病综合征水肿 070
IgA肾病 072
血尿 081
蛋白尿 084
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病 085
慢性肾功能衰竭、风湿性心脏病 086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 088
慢性肾病、高血压 090
慢性肾功能不全 091
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093
遗尿 094
二、 心系疾病案 095
冠心病 095
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 096
眩晕 097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 099
脑梗死后遗症 100
三、 脾系疾病案 101
贲门癌术后 101
反流性食管炎 102
胃脘痛 103
胃炎 104
残胃炎 105
直肠癌术后 106
泄泻 107
慢性胃肠炎 109
胃肠易激惹综合征 112
四、 肝系疾病案 113
慢性胆囊炎 113
胆石症 114
肝内胆管多发结石 115
胰腺炎 117
胰腺癌 118
脂肪肝 119
脂肪肝、胁痛、面部色斑 120
五、 肺系疾病案 122
支气管炎 122
急性咽炎 123
支气管扩张 123
肺癌术后 125
肺源性心脏病、前列腺增生 126
六、 各科杂病 127
产后眩晕 127
产后感冒 128
梅核气 129
淋巴结核 130
忧郁症 131
失眠 132
淋巴结炎 133
更年期综合征 134
月经不调 135
闭经 136
经期头痛 137
脱发、早泄 138
脱发 140
斑秃 141
关节痛 142
类风湿关节炎 143
痛风 144
牙痛 145
耳源性眩晕 146
耳鸣 147
甲状腺结节 14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50
甲状腺癌术后 151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52
甲状腺术后复发结节 153
桥本甲状腺炎 154
偏头痛 155
荨麻疹 156
银屑病 157
痤疮 158
湿疹 160
带状疱疹 161
黄褐斑 163
口腔溃疡 164
乳腺癌术后 166
闭经溢乳综合征 167
高泌乳素血症 168
高脂血症 169
子宫肌瘤 170
自汗、盗汗 172
颈椎病 173
医案中又反映出医者的临床思维方法,以及独到的用药特色。我早接触到的医案是我大姐在1937年前跟随秦伯未先生抄方时留下的医案,其名为“谦斋医案”,直到1962年分配到医院进入临床时才懂得其价值。通过跟师抄方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重要性,这是一条提高临床疗效、进修中医的捷径。我在进入临床后带着问题从中吸收营养,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我从医五十余年,一直在临床线,从门诊到急诊,再到病房,从挫折中悟出一些道理,从成效中取得一些经验,在前辈老师无私的经验传授中吸取营养,又从经典著作中找寻方法,再从医案中借鉴,并反复地实践验证。
对待学生,我的观点是: 我的经验是老师们传帮带得来的,那么我也必须毫无保留地把有效的、可重复性的东西交给我的学生,这样中医事业才会健康地发展。
在学生们的推动下,促使我努力向前,在振兴中医、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以及做好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贡献一份力量。
丙申年八月编写说明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将中医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宝贵财富,代表着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水平。
彭培初教授熟读经典著作,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从医理念、严肃的医疗作风、高尚的治学品德和风格,这些均来自他对中医执着的追求,更源于他认真地继承、发扬、整理、总结、提高和创新的精神。自古以来,欲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必须博极医源,旁收广采,然后以己意出之,自能卓然成家。
本书从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特点和经典医案三部分阐释全国名老中医彭培初教授数十年的经验,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彭氏独特的学术见解、临证思路、思辨方法和个人特点的辨证心得;临证特点主要反映彭氏优势、特色的临床经验,包括验方、配伍、用药经验;经典医案则再现彭氏临证思辨过程。全书以医案为切入点,但对医案选择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着重挑选彭氏在临床上心得及临床疗效突出的病案,以充分体悟其思辨过程、思辨特点及用药技巧。
本书撰写者均为长期跟随彭氏临证,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深入研究和体悟的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医案涉及肾、心、肺、脾、肝系疾病和各科杂病,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医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但中医学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立方的。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延用“辨病”思维。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由此可见,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互为依存的。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辨证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论治即是处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思维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色,构成了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由于“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具有时空性,故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因此,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中,非常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