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59137
本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我国古代传世精品碑帖来深入解读其中的书法技艺和魅力。丛书共30种,31册,所选名家作品以楷、行、草、篆为主,基本上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历史,书法家也无一不是极具深厚传统技艺,同时又能够开宗立派、自有风貌的一代大家。
丛书特别邀请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周世闻先生主持编写。他集结了一批在当代书坛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对每一本书有代表性的例字都进行专业解读、反复推敲,力求将碑帖中的艺术精髓更细致、精准地普及给读者。
本套丛书的出版以其宏大高远的视野,严谨细致的态度,全面多维的内容,准确通俗的分析,势必会为书法的传承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广义来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法是借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的“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第三,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第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汉代扬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才华的挥洒、智慧的奔涌、雅怀的抒发,是作者心智运行的美妙展现。欣赏书法从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练习书法则能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表现美的能力,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修养,在修身养性中陶冶情操,在不倦挥写中延年益寿,于心于身都有无尽的益处。
正是因为练习书法具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许多人都想练习书法,但是由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市面上的许多字帖又仅是原帖照录,缺乏技法分析,许多学书法者难窥门径,研习多年仍在书法的大门外徘徊。因此,为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针见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技法分析字帖,我们特意邀请了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的著名书法家周世闻先生带领其他几位书法家编写了这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分别是《张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草书——临习技法精解》《孙过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怀素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邓石如篆书——临习技法精解》《褚遂良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祝允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米芾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頫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文徵明书法——临习技法精解》《王献之行草——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多宝塔碑——临习技法精解》《苏轼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柳公权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楷书——临习技法精解》《赵佶瘦金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頫楷书——临习技法精解》《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技法精解》《董其昌书法——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楷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临习技法精解》《傅山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行书——临习技法精解》《唐寅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虞世南楷书——临习技法精解》。
针对这套丛书有几个问题要特别说明如下:
一、本套丛书所选的书法家都是在书法史上有定评的名家,其书法水平都很高妙,而且全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对书法的发展贡献甚大。本丛书所选例字楷、行、草、篆四种字体都有,以楷、行、草居多,同时每本书上所选的作品都来源于这个书法家的代表作或名作,在每本书的前言里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该作品的尺寸、流传脉络、现存于何处、对其评价、书法的特点等,以便广大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二、本套丛书目的是给初学书法者以技法指导,重点在于对所选的每个字的用笔、结构、用墨等方面的技法进行分析,对于通篇章法安排的分析没有涉及,因此所选的名家名作有些是节选,未必是全文照登。
三、本套丛书的编排体例几乎全采取每页都将单个字置于方框内,然后从每六个字中选一个例字,每页选三个例字来进行分析的形式。例字的选取原则是该字很有特点,或笔法精巧,或结构巧妙,或气韵生动,总之有助于体现该书法家的艺术特点,便于广大读者尽快掌握。
四、本套丛书中凡是选取狂草作品的,其编排体例则不同。因为狂草作品字形变化很大,字与字之间牵丝萦带之笔甚多,很难像楷书、行书、篆书那样将每个字截然分开,因此每页不列方格,在选取例字时也不拘泥于每六个选一个进行分析,而是根据该页的具体情况选取一个或相连的多个字进行分析。
五、本套丛书所选的许多书法家都是诸体兼善,因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将其各体都选到,一般选的是他成就*的书体,比如文徵明的小楷、行书、草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综合来看还是行书取得的成就*,因此我们在这套书里选取的他的作品也是行书。
特此说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代书画家。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正月十九日,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九月二十八日。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睢阳袁可立题、云间董其昌书”的《观海市诗》碑刻。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到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他在《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里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学书经历:“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
“余性好书,而徽矜庄,鲜写至成篇者。虽无日不执笔,皆纵横断续、无伦次语耳。偶以册置案头,遂时为作各体,且多录古人雅致语。觉向来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书不苟且,亦不免为名使耳。”
“吾书无所不临仿,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这一段夫子自道可以看出董其昌致力于书法的缘起,取法的多样,对书法的感悟,以及对自己艺术造诣的自负。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学习董其昌书法作用甚大。
《明史·文苑传》载:当时,董其昌书法集古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中无所不精,“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同、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远。”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对董书倍加推崇喜爱。康熙皇帝甚至把董其昌的书法常列于座右,朝夕观赏,甚至还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皇帝的金口玉言大加推崇就使董书风靡一时,更使得追逐功名的士子以董书为在仕途上取得晋升的捷径。这种由于帝王的喜爱从而引起大规模学习热潮的现象对于董其昌书法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撇开帝王的偏爱不谈,客观地分析董其昌的书法,我们发现董书的艺术造诣可谓实至名归。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他虽处于赵孟頫、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而是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就技法而言,他的书法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几乎始终保持中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杜甫醉歌行诗》,行书,绢本。横301厘米。昆仑堂美术馆所藏的董其昌此作正是董其昌平淡书风的代表之一。通篇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每一笔墨、每一体势乃至整个章法都是自然流泻出来,从平淡天趣中看到董氏书作的“绚烂之极”。
《白羽扇赋》,绫本,轴,纵136.5厘米,横60.2厘米。唐代名诗人及宰相张九龄,受朝中权臣排挤,因玄宗赐白羽扇,作赋以明志,即为《白羽扇赋》,含有明哲保身的涵义。董其昌这件作品写于七十八岁高龄,仍然不失一贯的秀逸畅快的节奏,令人觉得余韵无穷。
《邠风图诗卷》,纸本,墨迹。用笔清润精劲,含筋裹骨,表里莹润,疏淡耐看,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可谓董其昌的行草佳作。
《草书千字文》,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米,长12.25米,书写之精妙,尺幅之硕大,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大观。晚清书法大家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作了极高评价:“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董其昌不仅精于书法创作,而且还对书法理论也钻研颇深,他的专著《画禅室随笔》中就将许多书法理论阐释地非常透彻,而且还多有自己研究后的真知灼见,对后世影响甚大。他这种理论与实践双修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书法要想写的出神入化,不仅要勤于练习,还要钻研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董其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后世诸多莘莘学子若以此为楷模,遵照执行定会使自己的书法之花开得鲜艳夺目。
也是行书。
特此说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