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1064946丛书名: 陈舜臣作品系列
编辑推荐
同类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的历史》(全七卷)是一部中国通史,也是陈舜臣规模*大的一部作品。与传统历史学家的写史方法有所不同,陈舜臣以时间为轴,以影响时代进程的事件或人物为中心展开描写,讲述上古时期到近代数千年中国王朝的历史兴衰及所涌现的典型人物。
陈舜臣对史料采取中立的态度,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性,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弊病,他所讲述的事件都有史可查,绝不杜撰,但又不盲信史料,通过比较不同史学家的记载、论述,经过条分缕析,得出自己的历史判断,在不少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提出独到的观点。
目 录
从明朝到清朝
紫禁城时代
西洋取宝船
帖木儿的西域
永乐之后
土木和夺门
北 虏
明朝和日本
宫廷日夜
乱民和逸民
下天风
摇摇欲坠的万历
亿兆离心
清朝二百余年
努尔哈赤崛起
满洲八旗征伐
通往帝国之路
紫禁城的黄昏
黄云蔽野
圆圆曲
创业时代
风扫南方
兵马之后
三世之春
夕阳西斜
年表
紫禁城时代
西洋取宝船
帖木儿的西域
永乐之后
土木和夺门
北 虏
明朝和日本
宫廷日夜
乱民和逸民
下天风
摇摇欲坠的万历
亿兆离心
清朝二百余年
努尔哈赤崛起
满洲八旗征伐
通往帝国之路
紫禁城的黄昏
黄云蔽野
圆圆曲
创业时代
风扫南方
兵马之后
三世之春
夕阳西斜
年表
前 言
陈舜臣作为作家写作的史书,没有学者式的枯燥。讲述历史事件,语言平实无华,通俗易懂,严谨缜密,把握分寸,雅俗共赏,又不失艺术性,写得风生水起,生动活泼。语言的平实,不等于肤浅。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他的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极致到平淡凝练的、对文字具有超强驾驭力的笔下,呈现出时代发展趋势的长河奔腾,脉络清晰,可以比较完整地、宏观地把握历史变迁的全貌,同时在细节上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线试读
一心祈愿长生不老、进行斋醮的嘉靖帝死后,如果继承者是一个稍微有本领的皇帝,局面还会有所好转,可惜即位的第三子穆宗隆庆帝也是一个蹩脚的皇帝。《明史》说他躬行俭约,但言过其实,史书记载,他喜欢长夜筵席,沉湎女色。
根据景德镇的记录,这个时期上等瓷土数量减少,瓷器的质量有所下降,不仅如此,瓷器的品味也很低下。因为据说隆庆帝经常命令在酒杯、碗上描绘春画。《景德镇陶录》这样记述:
绘男女私亵之状。
甚至还烧制淫秽的陶人。
其秘戏器一种殊非雅品。
可以看出,记录者的笔端含带愤懑之情。
隆庆帝六年而终,其第三子朱翊钧继位,即位时仅十岁,第二年改元万历。幼帝并不罕见,但这个神宗万历帝的治世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比他的祖父嘉靖帝还长几年。明君治世时间短、昏君治世时间长是明代的不幸。万历帝绝非明君。据史书记载,他曾经二十五年离开朝廷,不问政务。这当然不是体面的记录。这样的君主居然能够统治天下将近五十年,主要是因为明王朝的威望以及初期杰出的宰相的施政。
明王朝在万历帝的孙子崇祯帝的时期灭亡,灭亡的原因可以说在万历帝后半期都已经具备。人们常说万历末年是对政治不负责的时代,其实应该明确地说是一个不存在政治的时代。就对日关系而言,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万历帝为支援朝鲜派出援军。
连对隆庆帝的评价都略显宽容的《明史?神宗本纪》也极其严厉地评价万历帝:
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
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一矢中的: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史》对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帝的评价至少还说他俭约,至于万历帝,大概应该称他为“吝啬鬼”,不过他的勤俭节约不是为了国家。例如他给自己修建陵墓,不惜花钱,可是该为国家出钱的时候却吝啬得很,把国家经费花在修造自己的陵墓上。
到北京旅游,都一定要去八达岭的万里长城,回来的时候,一般会顺路安排去参观明十三陵。这个地方自然有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洪武帝的陵墓——孝陵在南京,建文帝不知其踪,没有坟墓,迁都北京以后的各代皇帝——从永乐帝的长陵开始,都在此地。十三陵中向观众开放的定陵正是万历帝的陵墓,被称为地下宫殿,壮丽宏大。万历帝为修建这样豪华的陵寝,不惜耗费巨额国家财政。
万历帝时代,官吏缺员也不补缺,因为补充新的官员,就必须支付薪俸。明朝的阁臣有若干个,首席阁臣称为宰相。万历帝年代,有时只有一个阁臣。十三省的御史,有九省空缺,不予补缺,地方官也是这种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国家政治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这样无所作为,居然能稳坐帝位那么长时间,有点不可思议,还是不能不佩服明王朝基础理论之雄厚。万历帝十岁即位,也许开始不是他的责任,但至少在万历十年以后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万历十年,他二十岁,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已经出生。鞑靼的阿勒坦汗于这一年死去,万历初期的著名宰相张居正也于这一年死去。
对万历初期的宰相张居正的评价相当困难。我认为他是二百八十多年明王朝的历史中有才能的宰相,但他的人品颇有问题,我对他没有好感。作为宰相,他辅佐幼帝,几乎是独裁专横,手段强硬。他玩弄阴谋权术,才爬到这个地位。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成为阁臣,受到首席阁臣、即宰相徐阶的赏识。徐阶是阳明学派,也是古文辞派的文人,嘉靖末年取代严嵩担任宰相。徐阶的功绩是恢复言论自由。嘉靖帝把帝号赠予未能即帝位的父亲,反对这个“大礼之议”的众多言官受到镇压,噤若寒蝉,不敢说话。而且嘉靖帝对与北虏南倭的作战中没有获胜的官员、将军动辄或处刑或贬职,朱纨、胡宗宪、王世贞之父王忬等,这样的例子不少。徐阶宽慰安抚这个狂怒得头脑发疯的嘉靖帝,限度地保护官员,减少损失,同时也尽量让官员说话。海瑞上疏也是在徐阶担任宰相的时期,否则,恐怕海瑞性命堪忧。
徐阶的第二个功绩就是在嘉靖帝死后通过遗诏的方式废除斋醮,判罪方士。这个遗诏是徐阶与其心腹张居正共同起草的。然而,内阁的高拱对此事非常愤慨。徐阶的确是阁臣的首席,但当时张居正还不是阁臣,如此重要的遗诏事项,徐阶竟然不和高拱商量。高拱蓄意进行报复。
在那样的封建时代,孩子犯罪,父亲必须担责。高拱唆使御史齐康以徐阶之子为非作歹弹劾徐阶,但以失败告终,齐康被撤职。朝廷内的言官——有资格陈述意见的高官——大部分都与徐阶同声共气。因为徐阶为在嘉靖年间不能说话的言官获得言论自由,言官们对他感恩戴德,所以批判齐康的弹劾是出于私怨。高拱忐忑不安,主动辞职回乡。高拱也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
徐阶战胜政敌以后,开始着手防御宦官抬头。嘉靖帝虽然是一个痴迷于长生不老术的昏君,但没有重用宦官这一点还值得肯定。但是,隆庆帝打算派遣宦官去各地的军营进行监督,因徐阶的反对,只好作罢。这件事使得徐阶成为宦官的眼中钉。隆庆帝在后宫长大成人,三十岁之前一直在宫殿里生活,陈洪等一批宦官都是他小时候的玩友。
徐阶也像他的政敌高拱那样,心头不快,称病去职。礼部尚书、阳明学派的赵贞吉填补空缺的首席阁臣的位置。
朝纲边务一切废弛,臣欲捐躯任事。
赵贞吉雄心勃发,立志在政界贯彻阳明学的实践哲学。他对禅宗也深有造诣,性格激烈,缺少协调合作精神,在嘉靖年间多次受到或撤职或降职的处分。
这个时候,下野的高拱开始活动,企图重返政治舞台。既然政敌徐阶已经下台,理所当然是自己重新掌权,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一个赵贞吉,从阁外直接担任宰相。为高拱的东山再起卖力的人们中,有不少怀有野心,心想一旦成功,自己也可以论功行赏,谋个高官要职。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效的方法自然还是行贿。受皇帝宠爱的宦官陈洪受贿后托付司礼监李芳办理此事。
一说到宦官,给人感觉似乎全是坏蛋,其实不然,也有品德优秀的宦官,李芳就是其中之一。他景仰张居正,以为学问之师,劝谏隆庆帝节制过度的筵席嬉游。张居正认为高拱有才,同意他复职,所以李芳向皇帝进言。张居正之所以赞成高拱复职,据说是为了把首席阁臣赵贞吉拉下马,打算与高拱结盟推翻赵贞吉。
他们如愿以偿,掌握吏部的高拱与倚靠都察院的赵贞吉经过激烈的斗争,高拱获胜。刚直的赵贞吉愤然离开内阁。
高拱的确很有能力,后来成为张居正业绩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高拱打下的基础,其中的事情是,明朝与阿勒坦汗媾和,重开马市,这样消除北虏的忧患,可以节约以前大量投入的军费;而且马市经营得法,收益甚丰,慢性赤字的国家财政迅速充实丰盈起来。高拱居功自傲,越发目中无人。
高拱对逼迫自己下野的徐阶恨之入骨,复职后,把徐阶系统的所有人扫出政坛,还通过地方官压迫徐阶的家族。高拱很能干,但报复也很彻底,他现在是目空一切,得意忘形。其他阁臣无法忍受他的独断专横,辞职离开,只剩下推荐他的张居正,但张居正暗中策划要整倒他。不可一世的高拱对老奸巨猾的张居正的计谋毫无觉察。
前面说到的那个品德优秀的宦官李芳由于劝谏隆庆帝,惹得皇帝不高兴,加上内廷经费削减,失去宦官同事的支持,终受杖刑处罚,离开司礼监。当时独裁内阁的高拱推荐为自己的复职而效尽犬马之劳的陈洪担任这个堪与宰相匹敌的宦官职务。
其实曾任东厂长官的宦官冯保觊觎司礼监这个位置,按照论资排辈,理所当然应该非他莫属。冯保气愤难平,与张居正联手要打倒高拱。宫廷内部的人际关系极其错综复杂。
隆庆帝死后,冯保篡改遗诏,指派自己与阁臣一样是幼帝的监护人。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举朝震撼,高拱与言官们准备弹劾冯保。张居正当然从高拱那里听说此事,同意弹劾。高拱以为所有的工作事先都已经做到家,万无一失,料想不到张居正向冯保通风报信。
冯保得到张居正的告密后,向皇太后诉说高拱的专横霸道,请求将他驱逐出朝廷。高拱平时盛气凌人的态度早就遭到宫廷人们的愤恨,只是敢怒不敢言,于是,幼帝代理的皇太后同意对高拱撤职处分。
幼帝即位数日后,召集群臣,宣读诏书。高拱已经上奏弹劾书,一心以为诏书的内容应该是当场撤职、驱逐司礼监兼东厂长官冯保,万没料到是历数高拱的罪行,驱逐出廷。高拱伏跪在地上,惊骇得站不起来。张居正将他扶起来,接着假惺惺地请求留任高拱,当然不被采纳。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张居正顺理成章地坐上阁臣的把交椅。
在“大礼之议”问题上迎合嘉靖帝的严嵩既无德又无才,人品卑劣,同时缺少政治能力。但后来的徐阶、赵贞吉、高拱、张居正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作为政治家卓尔超群,但为人似乎都强硬倔顽,不是这样的性格,也许在政坛就不能叱咤风云吧。
他们当上宰相(有时也称“首辅”)以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独裁者。明王朝的状态也许需要一个性格强悍的独裁者像火车头一样牵引前进。不论是否阳明学派的人,整个社会已经被“不进行实践一切都是空论”这个阳明学思想所支配。就明王朝而言,这个实践还必须抓紧时间,不能磨磨蹭蹭、慢慢吞吞。如有反对者,必须坚决镇压,否则无法推动政治运转。
在徐阶努力下多少恢复言论自由的言官们到张居正时代又沉默下来。张居正的做法是将所有的公文都送给言官。这是通过公文来运行政治,数量极其庞大,全部阅读需要超人的精力,无人能够做到。如果言官提意见,上面就会质问“几月几日第几号的奏文看过了吗”,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以怠慢职务的罪名受到杖刑。如此一来,言官们自然缄口不言了。
张居正在朝廷搞一言堂还嫌不够,全国各地还有豪族,还有士大夫阶层,他们发表的舆论决不可等闲视之。引导舆论的领袖人物一般都是书院的教师,他们经常煽动学生。张居正下令封闭书院。
就这样,张居正压制所有的反对派,按照自己的意志执政可以畅通无阻。
北方国境的稳定应该归功于高拱,明朝与阿勒坦汗的鞑靼的关系此后也一直保持友好相处。张居正继承高拱的对北政策,从而保持北部边境的平稳,但东部的建州卫此时出现不稳定的动向。建州卫都指挥使名叫阿古,汉名王杲,他入侵辽东,杀死明朝的抚顺守将,停止派遣贡使,与东部的蒙古首领相勾结,频繁用兵。张居正起用朝鲜族名将李成梁一举击破。
王杲逃亡,后被引渡回明朝,在北京处刑。王杲的女儿厄默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生母。
由于李成梁的卓著功勋,东北边境也平稳无事,节约了难以估算的庞大军费开支。在西南地区,设置府县,作为直辖地,向瑶族、壮族显示天朝的威望。这件事原先是海瑞的进言。
内政也成绩斐然,通过行政改革缩减开支,黄河的水利工程也很有成效。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对行政机构的缺员没有进行补充,但这只是模仿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外在形式。
张居正压制反对派,强硬推行丈量土地的措施,这是他的业绩。实际测量土地,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各地的豪族、大地主无一例外全部都有“隐田”。这些土地没有登记,可以不用纳税。政府高官、宦官都是地主,皇室也是大地主,要他们把隐瞒不报的土地吐出来,必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张居正的这个措施的确可以说是蛮勇之举。他迎难而上,但在生前没有完成丈量土地的工作。丈量始于万历八年(1580)十一月,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六月。丈量的结果,田地总数大约七百万顷,比登记在案的土地多三百万顷,说明全国土地的十分之四是“隐田”。通过这次丈量,国家收入取得飞跃性的增长。
张居正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的业绩,慢性赤字扭亏为盈,盈余白银四百万两,粮食储备足够十年之用,完全可以抵抗小规模的饥荒。但是,取得这样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行决定。为封住言官的嘴,采取杖刑这个非常手段。受杖刑处罚的那些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隐田被发现后不得不缴税的那些人一定对张居正怀恨在心吧。张居正打倒的政敌不计其数。被封闭的地方书院的教师和学生肯定将张居正视为正义之敌。
张居正当然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所以他行事极为审慎。树敌太多,不能给政敌任何可乘之机。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死去,本应长期离职服丧,但冯保等人请求他留任,而反对他留任的编修吴中等人受到杖刑。他蹴蹴不安,只要稍微离开宰相这个位置,就会有人陷害自己。
他在世的时候,权势熏天,任何人都望而生畏,服服帖帖,但他一死,就有人出来弹劾。死者不足惧。好的弹劾理由就是父死服丧期间不离职。
根据景德镇的记录,这个时期上等瓷土数量减少,瓷器的质量有所下降,不仅如此,瓷器的品味也很低下。因为据说隆庆帝经常命令在酒杯、碗上描绘春画。《景德镇陶录》这样记述:
绘男女私亵之状。
甚至还烧制淫秽的陶人。
其秘戏器一种殊非雅品。
可以看出,记录者的笔端含带愤懑之情。
隆庆帝六年而终,其第三子朱翊钧继位,即位时仅十岁,第二年改元万历。幼帝并不罕见,但这个神宗万历帝的治世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比他的祖父嘉靖帝还长几年。明君治世时间短、昏君治世时间长是明代的不幸。万历帝绝非明君。据史书记载,他曾经二十五年离开朝廷,不问政务。这当然不是体面的记录。这样的君主居然能够统治天下将近五十年,主要是因为明王朝的威望以及初期杰出的宰相的施政。
明王朝在万历帝的孙子崇祯帝的时期灭亡,灭亡的原因可以说在万历帝后半期都已经具备。人们常说万历末年是对政治不负责的时代,其实应该明确地说是一个不存在政治的时代。就对日关系而言,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万历帝为支援朝鲜派出援军。
连对隆庆帝的评价都略显宽容的《明史?神宗本纪》也极其严厉地评价万历帝:
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
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一矢中的: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史》对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帝的评价至少还说他俭约,至于万历帝,大概应该称他为“吝啬鬼”,不过他的勤俭节约不是为了国家。例如他给自己修建陵墓,不惜花钱,可是该为国家出钱的时候却吝啬得很,把国家经费花在修造自己的陵墓上。
到北京旅游,都一定要去八达岭的万里长城,回来的时候,一般会顺路安排去参观明十三陵。这个地方自然有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洪武帝的陵墓——孝陵在南京,建文帝不知其踪,没有坟墓,迁都北京以后的各代皇帝——从永乐帝的长陵开始,都在此地。十三陵中向观众开放的定陵正是万历帝的陵墓,被称为地下宫殿,壮丽宏大。万历帝为修建这样豪华的陵寝,不惜耗费巨额国家财政。
万历帝时代,官吏缺员也不补缺,因为补充新的官员,就必须支付薪俸。明朝的阁臣有若干个,首席阁臣称为宰相。万历帝年代,有时只有一个阁臣。十三省的御史,有九省空缺,不予补缺,地方官也是这种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国家政治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这样无所作为,居然能稳坐帝位那么长时间,有点不可思议,还是不能不佩服明王朝基础理论之雄厚。万历帝十岁即位,也许开始不是他的责任,但至少在万历十年以后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万历十年,他二十岁,长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已经出生。鞑靼的阿勒坦汗于这一年死去,万历初期的著名宰相张居正也于这一年死去。
对万历初期的宰相张居正的评价相当困难。我认为他是二百八十多年明王朝的历史中有才能的宰相,但他的人品颇有问题,我对他没有好感。作为宰相,他辅佐幼帝,几乎是独裁专横,手段强硬。他玩弄阴谋权术,才爬到这个地位。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成为阁臣,受到首席阁臣、即宰相徐阶的赏识。徐阶是阳明学派,也是古文辞派的文人,嘉靖末年取代严嵩担任宰相。徐阶的功绩是恢复言论自由。嘉靖帝把帝号赠予未能即帝位的父亲,反对这个“大礼之议”的众多言官受到镇压,噤若寒蝉,不敢说话。而且嘉靖帝对与北虏南倭的作战中没有获胜的官员、将军动辄或处刑或贬职,朱纨、胡宗宪、王世贞之父王忬等,这样的例子不少。徐阶宽慰安抚这个狂怒得头脑发疯的嘉靖帝,限度地保护官员,减少损失,同时也尽量让官员说话。海瑞上疏也是在徐阶担任宰相的时期,否则,恐怕海瑞性命堪忧。
徐阶的第二个功绩就是在嘉靖帝死后通过遗诏的方式废除斋醮,判罪方士。这个遗诏是徐阶与其心腹张居正共同起草的。然而,内阁的高拱对此事非常愤慨。徐阶的确是阁臣的首席,但当时张居正还不是阁臣,如此重要的遗诏事项,徐阶竟然不和高拱商量。高拱蓄意进行报复。
在那样的封建时代,孩子犯罪,父亲必须担责。高拱唆使御史齐康以徐阶之子为非作歹弹劾徐阶,但以失败告终,齐康被撤职。朝廷内的言官——有资格陈述意见的高官——大部分都与徐阶同声共气。因为徐阶为在嘉靖年间不能说话的言官获得言论自由,言官们对他感恩戴德,所以批判齐康的弹劾是出于私怨。高拱忐忑不安,主动辞职回乡。高拱也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
徐阶战胜政敌以后,开始着手防御宦官抬头。嘉靖帝虽然是一个痴迷于长生不老术的昏君,但没有重用宦官这一点还值得肯定。但是,隆庆帝打算派遣宦官去各地的军营进行监督,因徐阶的反对,只好作罢。这件事使得徐阶成为宦官的眼中钉。隆庆帝在后宫长大成人,三十岁之前一直在宫殿里生活,陈洪等一批宦官都是他小时候的玩友。
徐阶也像他的政敌高拱那样,心头不快,称病去职。礼部尚书、阳明学派的赵贞吉填补空缺的首席阁臣的位置。
朝纲边务一切废弛,臣欲捐躯任事。
赵贞吉雄心勃发,立志在政界贯彻阳明学的实践哲学。他对禅宗也深有造诣,性格激烈,缺少协调合作精神,在嘉靖年间多次受到或撤职或降职的处分。
这个时候,下野的高拱开始活动,企图重返政治舞台。既然政敌徐阶已经下台,理所当然是自己重新掌权,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一个赵贞吉,从阁外直接担任宰相。为高拱的东山再起卖力的人们中,有不少怀有野心,心想一旦成功,自己也可以论功行赏,谋个高官要职。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效的方法自然还是行贿。受皇帝宠爱的宦官陈洪受贿后托付司礼监李芳办理此事。
一说到宦官,给人感觉似乎全是坏蛋,其实不然,也有品德优秀的宦官,李芳就是其中之一。他景仰张居正,以为学问之师,劝谏隆庆帝节制过度的筵席嬉游。张居正认为高拱有才,同意他复职,所以李芳向皇帝进言。张居正之所以赞成高拱复职,据说是为了把首席阁臣赵贞吉拉下马,打算与高拱结盟推翻赵贞吉。
他们如愿以偿,掌握吏部的高拱与倚靠都察院的赵贞吉经过激烈的斗争,高拱获胜。刚直的赵贞吉愤然离开内阁。
高拱的确很有能力,后来成为张居正业绩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高拱打下的基础,其中的事情是,明朝与阿勒坦汗媾和,重开马市,这样消除北虏的忧患,可以节约以前大量投入的军费;而且马市经营得法,收益甚丰,慢性赤字的国家财政迅速充实丰盈起来。高拱居功自傲,越发目中无人。
高拱对逼迫自己下野的徐阶恨之入骨,复职后,把徐阶系统的所有人扫出政坛,还通过地方官压迫徐阶的家族。高拱很能干,但报复也很彻底,他现在是目空一切,得意忘形。其他阁臣无法忍受他的独断专横,辞职离开,只剩下推荐他的张居正,但张居正暗中策划要整倒他。不可一世的高拱对老奸巨猾的张居正的计谋毫无觉察。
前面说到的那个品德优秀的宦官李芳由于劝谏隆庆帝,惹得皇帝不高兴,加上内廷经费削减,失去宦官同事的支持,终受杖刑处罚,离开司礼监。当时独裁内阁的高拱推荐为自己的复职而效尽犬马之劳的陈洪担任这个堪与宰相匹敌的宦官职务。
其实曾任东厂长官的宦官冯保觊觎司礼监这个位置,按照论资排辈,理所当然应该非他莫属。冯保气愤难平,与张居正联手要打倒高拱。宫廷内部的人际关系极其错综复杂。
隆庆帝死后,冯保篡改遗诏,指派自己与阁臣一样是幼帝的监护人。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举朝震撼,高拱与言官们准备弹劾冯保。张居正当然从高拱那里听说此事,同意弹劾。高拱以为所有的工作事先都已经做到家,万无一失,料想不到张居正向冯保通风报信。
冯保得到张居正的告密后,向皇太后诉说高拱的专横霸道,请求将他驱逐出朝廷。高拱平时盛气凌人的态度早就遭到宫廷人们的愤恨,只是敢怒不敢言,于是,幼帝代理的皇太后同意对高拱撤职处分。
幼帝即位数日后,召集群臣,宣读诏书。高拱已经上奏弹劾书,一心以为诏书的内容应该是当场撤职、驱逐司礼监兼东厂长官冯保,万没料到是历数高拱的罪行,驱逐出廷。高拱伏跪在地上,惊骇得站不起来。张居正将他扶起来,接着假惺惺地请求留任高拱,当然不被采纳。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张居正顺理成章地坐上阁臣的把交椅。
在“大礼之议”问题上迎合嘉靖帝的严嵩既无德又无才,人品卑劣,同时缺少政治能力。但后来的徐阶、赵贞吉、高拱、张居正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作为政治家卓尔超群,但为人似乎都强硬倔顽,不是这样的性格,也许在政坛就不能叱咤风云吧。
他们当上宰相(有时也称“首辅”)以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独裁者。明王朝的状态也许需要一个性格强悍的独裁者像火车头一样牵引前进。不论是否阳明学派的人,整个社会已经被“不进行实践一切都是空论”这个阳明学思想所支配。就明王朝而言,这个实践还必须抓紧时间,不能磨磨蹭蹭、慢慢吞吞。如有反对者,必须坚决镇压,否则无法推动政治运转。
在徐阶努力下多少恢复言论自由的言官们到张居正时代又沉默下来。张居正的做法是将所有的公文都送给言官。这是通过公文来运行政治,数量极其庞大,全部阅读需要超人的精力,无人能够做到。如果言官提意见,上面就会质问“几月几日第几号的奏文看过了吗”,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会以怠慢职务的罪名受到杖刑。如此一来,言官们自然缄口不言了。
张居正在朝廷搞一言堂还嫌不够,全国各地还有豪族,还有士大夫阶层,他们发表的舆论决不可等闲视之。引导舆论的领袖人物一般都是书院的教师,他们经常煽动学生。张居正下令封闭书院。
就这样,张居正压制所有的反对派,按照自己的意志执政可以畅通无阻。
北方国境的稳定应该归功于高拱,明朝与阿勒坦汗的鞑靼的关系此后也一直保持友好相处。张居正继承高拱的对北政策,从而保持北部边境的平稳,但东部的建州卫此时出现不稳定的动向。建州卫都指挥使名叫阿古,汉名王杲,他入侵辽东,杀死明朝的抚顺守将,停止派遣贡使,与东部的蒙古首领相勾结,频繁用兵。张居正起用朝鲜族名将李成梁一举击破。
王杲逃亡,后被引渡回明朝,在北京处刑。王杲的女儿厄默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生母。
由于李成梁的卓著功勋,东北边境也平稳无事,节约了难以估算的庞大军费开支。在西南地区,设置府县,作为直辖地,向瑶族、壮族显示天朝的威望。这件事原先是海瑞的进言。
内政也成绩斐然,通过行政改革缩减开支,黄河的水利工程也很有成效。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对行政机构的缺员没有进行补充,但这只是模仿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外在形式。
张居正压制反对派,强硬推行丈量土地的措施,这是他的业绩。实际测量土地,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各地的豪族、大地主无一例外全部都有“隐田”。这些土地没有登记,可以不用纳税。政府高官、宦官都是地主,皇室也是大地主,要他们把隐瞒不报的土地吐出来,必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张居正的这个措施的确可以说是蛮勇之举。他迎难而上,但在生前没有完成丈量土地的工作。丈量始于万历八年(1580)十一月,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六月。丈量的结果,田地总数大约七百万顷,比登记在案的土地多三百万顷,说明全国土地的十分之四是“隐田”。通过这次丈量,国家收入取得飞跃性的增长。
张居正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的业绩,慢性赤字扭亏为盈,盈余白银四百万两,粮食储备足够十年之用,完全可以抵抗小规模的饥荒。但是,取得这样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行决定。为封住言官的嘴,采取杖刑这个非常手段。受杖刑处罚的那些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隐田被发现后不得不缴税的那些人一定对张居正怀恨在心吧。张居正打倒的政敌不计其数。被封闭的地方书院的教师和学生肯定将张居正视为正义之敌。
张居正当然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所以他行事极为审慎。树敌太多,不能给政敌任何可乘之机。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的父亲死去,本应长期离职服丧,但冯保等人请求他留任,而反对他留任的编修吴中等人受到杖刑。他蹴蹴不安,只要稍微离开宰相这个位置,就会有人陷害自己。
他在世的时候,权势熏天,任何人都望而生畏,服服帖帖,但他一死,就有人出来弹劾。死者不足惧。好的弹劾理由就是父死服丧期间不离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