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321182
编辑推荐
20kV及以下配电网架空绝缘导线的绝缘接续与防雷实操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20kV及以下配电网架空绝缘导线的绝缘接续与防雷技术。全书分为四章:章介绍架空绝缘导线(包括额定电压1kV平行集束型电缆及平行集束型光纤复合电缆)的技术性能要求;第二章介绍绝缘导线穿刺接续技术(不需剥去绝缘层);第三章介绍绝缘导线剥皮接续技术(需剥去绝缘层);第四章介绍绝缘导线的防雷技术。全书着重从架空绝缘导线、绝缘接续与防雷金具等的结构原理、性能特点、试验要求、施工工艺及实际应用等各方面展开介绍,力求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对近年来架空绝缘导线应用技术领域中的新进展也有适当反映。
目 录
前言章 架空绝缘导线1 节 架空绝缘导线特点和适用范围1 第二节 额定电压20kV及以下架空绝缘导线5 第三节 额定电压1kV平行集束型架空绝缘导线35 第二章 绝缘导线穿刺接续技术59 节 绝缘导线的接续法59 第二节 绝缘穿刺线夹型式和工作原理62 第三节 绝缘穿刺线夹技术条件73 第四节 绝缘穿刺线夹安装84 第五节 绝缘穿刺线夹应用与管理97 第三章 绝缘导线剥皮接续技术111 节 并沟线夹可靠性111 第二节 楔形弹力并沟线夹特点及安装122 第三节 楔形弹力并沟线夹应用134 第四章 绝缘导线防雷技术140 节 雷电放电及雷害141 第二节 绝缘导线雷击断线机理及防范措施145 第三节 穿刺型防弧金具的研制与应用158 参考文献186
前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电网的不断扩大、用电负荷的迅猛增长及新一轮大规模城乡电网改造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城乡配电网大量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架空绝缘导线既比普通架空裸导线的绝缘和防腐性能好,能避免由于树木和大风等造成的相间短路及接地事故,从而有效地解决线树矛盾及外力破坏造成的线路故障,大大提高线路供电可靠性;又比地埋电缆价格便宜,施工简单,维护方便,因而在城乡配电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配电网绝缘化率。为促进架空绝缘导线在配电网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本书除介绍已有相关国家标准的额定电压1kV及以下和额定电压10kV架空绝缘电缆外,还介绍了目前暂无国家标准但已在用的具有特定优势的20kV架空绝缘导线、钢芯铝绞线芯架空绝缘导线、1kV平行集束型架空绝缘导线及具有电力和光通信传输能力的平行集束型光纤复合架空绝缘导线等的技术条件、规划设计及施工工艺等要求。在架空绝缘线路中,导线的接续、分支和接地保护质量是影响后续线路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架空绝缘导线采用穿刺法进行接续和分支。穿刺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绝缘穿刺线夹(IPC),国际上至今已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而在我国应用不到10年。由于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绝缘穿刺线夹的标准,使得在选购、验收和使用该新型产品时无据可依。本书介绍了根据绝缘导线的不同型式和使用场合,国内近几年研发的各种型式绝缘穿刺线夹的技术要求、试验要求、检验规则、安装要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事故原因分析及管理要求,力求规范绝缘穿刺线夹的生产和使用,加强绝缘穿刺线夹的质量管理,确保配电网供电的安全与可靠。绝缘导线的接续技术中,除了采用不需剥皮的绝缘穿刺线夹外,目前也采用需剥去绝缘层的并沟线夹,与裸导线的接续技术相同。本书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的楔形弹力并沟线夹,其以可靠的性能,在北美地区的配电网中获得了大量的应用,并已取代了螺栓式并沟线夹。本书重点介绍楔形弹力并沟线夹的技术特点、安装及拆卸要求,并通过螺栓式并沟线夹、H型(或C型)并沟线夹和楔形弹力并沟线夹热循环对比试验、螺栓式并沟线夹和楔形弹力并沟线夹的大电流试验,依据现场应用结果,详尽地探讨了楔形弹力并沟线夹优异的机电性能。在架空配电线路已基本实现绝缘化的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已得出结论:绝缘导线雷击必断。雷击断线事故已成为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加速研究防止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措施,妥善解决雷击断线问题,确保架空绝缘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已成为电力系统配电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对雷电过电压的种类及国内外现有的防范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多种防护措施进行了介绍,并着重介绍了根据架空绝缘导线的特点而研发的穿刺型防弧金具(不需剥去绝缘导线的绝缘层) 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技术性能、试验要求、施工关键点等。从安装、维护、工作可靠性等方面考虑,采用穿刺型防弧金具技术较为实用和可靠,被认为是解决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全书共分四章,、三章由朱承治、李瑞编写,第二、四章由余虹云、金红编写,全书由余虹云统稿。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可通过以下Email与作者联系:13958020182@163.com (余虹云)。编 者2011年9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