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0670丛书名: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
编辑推荐
精神健康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范畴,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必然嵌入在一个社会形态之下,由社会形态建构而成,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观等形塑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人一样,需要通过“经济的”(比如个人收入)或“工具性”价值(比如看护孙辈)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如果说传统家庭秩序的维系有赖于家庭伦理,那么现代家庭秩序的维系基础则在于家庭内部的社会分工。父辈通过承担家庭责任与子辈紧密联系起来,家庭内部的社会分工促进了家庭的整合,市场化社会越是要求个人融入社会,这种社会分工所构建的团结就越紧密,这是市场化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从目前来看,传统的家庭秩序以一种有韧性的结构维系着,但是未来传统家庭秩序到底会沿着家庭现代化的方向演进,还是会在原有的传统框架下发生嬗变将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踪研究的问题。
内容简介
精神健康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范畴,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必然嵌入在一个社会形态之下,由社会形态建构而成,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观等形塑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人一样,需要通过“经济的”(比如个人收入)或“工具性”价值(比如看护孙辈)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如果说传统家庭秩序的维系是有赖于家庭伦理,那么现代家庭秩序的基础则在于家庭内部的社会分工。
目 录
章 社会转型与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老年精神健康研究的理论脉络
三 研究框架与核心议题
四 研究的材料
第二章 代际关系变革与现代化的冲突
一 乡村孝道观念的嬗变
二 农民对老年角色的社会认同
三 农民不孝行为的社会制约
四 老年人精神期待与现代社会的断裂
五 小结
第三章 找回家庭:农村代际合作的转型与延续
一 从土地改革到市场化时期家庭的变动
二 市场化的后果:家庭权力关系的翻转
三 找回家庭:对抗市场化的后壁垒
四 互惠与分工:父系家庭代际合作的价值基础
五 互惠规则之外:女儿介入父系家庭的动力
六 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精神健康问题
一 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
二 社会资本与个体健康的关系耦合
三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四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老年精神健康问题
第五章 从生命历程理解老年
一 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 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视角
三 生命历程理论下的“老年”
四 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研究
第六章 “分而不离”:居住安排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研究数据与变量
二 不同居住安排下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三 分而不离:居住安排影响老人精神健康的机制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七章 “照顾者”还是“被照顾者”?——家庭角色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角色”的理论基础
二 研究数据及变量
三 回归结果分析
四 农村老年社会角色建构的过程与意义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从个人成就到子女成就——代际地位流动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研究数据与变量
二 回归结果分析
三 结论与思考
第九章 儿子还是女儿?——代际支持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社会支持的心理效应
二 研究数据、变量与方法
三 回归结果分析
四 总结与讨论
第十章 转型期代际关系与老年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
一 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变迁
二 转型社会中老年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
三 研究缺陷及不足
四 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十一章 关于家庭、市场和政府责任的反思
一 引言
二 老年照护的社会分工
三 我国照护资源分配的反思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调查问卷(部分)
后 记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老年精神健康研究的理论脉络
三 研究框架与核心议题
四 研究的材料
第二章 代际关系变革与现代化的冲突
一 乡村孝道观念的嬗变
二 农民对老年角色的社会认同
三 农民不孝行为的社会制约
四 老年人精神期待与现代社会的断裂
五 小结
第三章 找回家庭:农村代际合作的转型与延续
一 从土地改革到市场化时期家庭的变动
二 市场化的后果:家庭权力关系的翻转
三 找回家庭:对抗市场化的后壁垒
四 互惠与分工:父系家庭代际合作的价值基础
五 互惠规则之外:女儿介入父系家庭的动力
六 小结
第四章 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精神健康问题
一 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
二 社会资本与个体健康的关系耦合
三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四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老年精神健康问题
第五章 从生命历程理解老年
一 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历史
二 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视角
三 生命历程理论下的“老年”
四 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研究
第六章 “分而不离”:居住安排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研究数据与变量
二 不同居住安排下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三 分而不离:居住安排影响老人精神健康的机制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七章 “照顾者”还是“被照顾者”?——家庭角色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角色”的理论基础
二 研究数据及变量
三 回归结果分析
四 农村老年社会角色建构的过程与意义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从个人成就到子女成就——代际地位流动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研究数据与变量
二 回归结果分析
三 结论与思考
第九章 儿子还是女儿?——代际支持对老年精神健康的影响
一 社会支持的心理效应
二 研究数据、变量与方法
三 回归结果分析
四 总结与讨论
第十章 转型期代际关系与老年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
一 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变迁
二 转型社会中老年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基础
三 研究缺陷及不足
四 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十一章 关于家庭、市场和政府责任的反思
一 引言
二 老年照护的社会分工
三 我国照护资源分配的反思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调查问卷(部分)
后 记
前 言
序
王晶是一个有社会关怀的青年学者,一直在关注农村贫困、医疗卫生和弱势群体救助问题。她师从经济学家魏众研究员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就重点关注农村医疗筹资问题,博士期间转向从社会学视角进一步研究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找回家庭:农村代际合作与老年精神健康》这本著作,就是王晶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和完善而形成的。
近年来,农村老年自杀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在统计上也呈上升态势,恐怕并非偶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目前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巨变之中:一是在经济方面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民离开农耕转向非农产业;二是在社会方面因非农就业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特别是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实际远高于城镇;三是在价值规范方面受现代化、市场化的影响产生了失序,乡土社会世代延续的父慈子孝、尊卑有序规范受到消费主义、个体自由、金钱崇拜、享乐追求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巨变和冲突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慢慢累积起来,以致成为农村社会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家庭如何完成对老年人的关切照料,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学中,以往多数研究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转型力量会减小家庭的规模,削弱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并由此降低子女对父母的家庭支持,家庭养老功能也会逐步被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所替代。我国在巨变中也有这种态势,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大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恐怕家庭在养老、照料、心理关怀上始终会扮演主导角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晶的著作从家庭代际关系入手,观察和分析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她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从一个变迁与延续的视角,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比如她发现,在以“照顾孙辈为中心的代际合作”中,父子两代家庭因为隔代养育重新成为一个赡养单位;在以“照顾父辈为中心的代际合作”中,女儿的重新介入补充了儿子外出流动无法侍亲的不足。她认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家庭功能因为重新整合而产生了有别于西方社会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健康(包括精神生活健康)“有利”还是“不利”作为衡量的尺子。她的结论似乎并不乐观,“老年人经济交换能力越强、隔辈照护付出劳动越多时精神健康水平就越高,换句话说,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年人的‘工具性价值’是决定晚年精神健康的重要变量”。这也说明,市场化条件下形成的代际合作是相当不稳定的,代际亲情在经济互助消退之后变得非常脆弱。这对我们从根源上认识和治理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很有帮助。另外,以往研究农村代际问题以父子轴心为主要线索,王晶的著作把“女儿”角色独立出来进行讨论,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根据王晶的研究,在当代农村社会,女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娘家的经济、日常照料工作,对老年精神慰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对传统农村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补充。这对我们改进和完善农村家庭老年照料政策,提高激励政策的效益很有启发意义。
总之,王晶的著作以农村老年精神健康为切入点,揭示了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巨变中需要新的社会整合的大问题。当然,这本著作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别在理论提炼上尚有不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此共勉并希望王晶能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李培林
2016年3月
王晶是一个有社会关怀的青年学者,一直在关注农村贫困、医疗卫生和弱势群体救助问题。她师从经济学家魏众研究员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就重点关注农村医疗筹资问题,博士期间转向从社会学视角进一步研究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找回家庭:农村代际合作与老年精神健康》这本著作,就是王晶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和完善而形成的。
近年来,农村老年自杀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在统计上也呈上升态势,恐怕并非偶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目前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巨变之中:一是在经济方面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民离开农耕转向非农产业;二是在社会方面因非农就业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特别是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实际远高于城镇;三是在价值规范方面受现代化、市场化的影响产生了失序,乡土社会世代延续的父慈子孝、尊卑有序规范受到消费主义、个体自由、金钱崇拜、享乐追求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巨变和冲突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慢慢累积起来,以致成为农村社会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家庭如何完成对老年人的关切照料,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学中,以往多数研究认为,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转型力量会减小家庭的规模,削弱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并由此降低子女对父母的家庭支持,家庭养老功能也会逐步被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所替代。我国在巨变中也有这种态势,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大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恐怕家庭在养老、照料、心理关怀上始终会扮演主导角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晶的著作从家庭代际关系入手,观察和分析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她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从一个变迁与延续的视角,研究中国家庭代际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比如她发现,在以“照顾孙辈为中心的代际合作”中,父子两代家庭因为隔代养育重新成为一个赡养单位;在以“照顾父辈为中心的代际合作”中,女儿的重新介入补充了儿子外出流动无法侍亲的不足。她认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家庭功能因为重新整合而产生了有别于西方社会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健康(包括精神生活健康)“有利”还是“不利”作为衡量的尺子。她的结论似乎并不乐观,“老年人经济交换能力越强、隔辈照护付出劳动越多时精神健康水平就越高,换句话说,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年人的‘工具性价值’是决定晚年精神健康的重要变量”。这也说明,市场化条件下形成的代际合作是相当不稳定的,代际亲情在经济互助消退之后变得非常脆弱。这对我们从根源上认识和治理农村老年精神健康问题很有帮助。另外,以往研究农村代际问题以父子轴心为主要线索,王晶的著作把“女儿”角色独立出来进行讨论,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根据王晶的研究,在当代农村社会,女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娘家的经济、日常照料工作,对老年精神慰藉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对传统农村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补充。这对我们改进和完善农村家庭老年照料政策,提高激励政策的效益很有启发意义。
总之,王晶的著作以农村老年精神健康为切入点,揭示了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巨变中需要新的社会整合的大问题。当然,这本著作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别在理论提炼上尚有不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此共勉并希望王晶能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李培林
2016年3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