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98431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系统介绍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城市新陈代谢的著作。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是个复杂的开放性耗散系统,新陈代谢即是这个耗散系统维持其生存的基本过程之一。本书在对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厘清基于弹性城市导向下,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试图构建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本书系统全面,集科学性、知识性及实用性于一体,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地理、生态、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专业的参考书,还可为城市规划者、城市管理者、城市系统研究者及对城市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城市新陈代谢的背景 1
1.1.1 开放性耗散系统的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系统 1
1.1.2 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区域发展的新陈代谢失衡 2
1.1.3 城市新陈代谢与可持续发展 3
1.1.4 弹性城市转型下的城市新陈代谢发展 3
1.1.5 新陈代谢视角下的城市模式优化 4
1.2 城市新陈代谢的研究意义 4
1.2.1 把握和深化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及其
区域差异的认识 4
1.2.2 推进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学术研究 5
1.2.3 探索我国城市弹性的调控政策和可持续的
新陈代谢发展模式 5
1.3 本书研究内容 6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8
1.4.1 研究方法 8
1.4.2 研究区域的界定 9
1.4.3 数据资料的获取 9
1.4.4 技术路线 10
1.5 创新性 11
第2章 城市新陈代谢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12
2.1 城市新陈代谢的理论根基 12
2.1.1 热力学理论 12
2.1.2 系统动力学理论 14
2.1.3 产业生态学理论 15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2.2 弹性城市的研究进展 18
2.2.1 经济弹性 18
2.2.2 生态弹性 18
2.2.3 社会弹性 19
2.2.4 工程弹性 20
2.2.5 弹性管治 21
2.3 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 22
2.4 城市新陈代谢研究视角 24
2.4.1 城市新陈代谢宏观系统模拟 24
2.4.2 城市土地要素的新陈代谢响应 27
2.4.3 微观尺度的新陈代谢测度 28
2.5 城市新陈代谢测度方法 29
2.5.1 物质流分析法 30
2.5.2 能量流分析法 32
2.5.3 净初级生产量的人类占用 35
2.5.4 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 35
2.6 城市新陈代谢指标体系 37
2.7 城市新陈代谢的应用前景 40
2.7.1 新陈代谢预警 41
2.7.2 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 41
2.7.3 绿色社区规划设计 42
2.8 总体评述 42
第3章 弹性城市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体系构建 45
3.1 弹性目标下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45
3.1.1 弹性目标及其内涵 45
3.1.2 弹性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概念 47
3.1.3 城市新陈代谢的系统组成 51
3.2 城市新陈代谢的模型建构 55
3.2.1 现有的城市新陈代谢相关模型评价与借鉴 55
3.2.2 城市新陈代谢的单项指标测度 58
3.2.3 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综合模型构建 61
3.2.4 基于SBM(Slacks-Based Model)的城市
新陈代谢效率模型 63
3.3 弹性目标下城市新陈代谢变化规律 67
3.3.1 城市新陈代谢能值存量的变化规律 67
3.3.2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效率的变化规律(U型曲线) 69
3.3.3 现实状态下城市新陈代谢弹性的测度 70
3.4 城市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72
3.4.1 社会经济发展 72
3.4.2 城市产业结构 73
3.4.3 资源环境条件 74
3.4.4 城市化水平 76
3.4.5 能源系统结构 76
3.4.6 土地利用结构及强度 78
3.4.7 科学技术水平 79
3.4.8 代谢相关政策 80
3.4.9 城市代谢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综合分析 81
第4章 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 83
4.1 我国典型城市的选取 84
4.2 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构成 86
4.2.1 可再生资源能值 86
4.2.2 不可再生资源能值 88
4.2.3 进出口能值 88
4.2.4 废弃物能值 90
4.3 典型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指标测度 90
4.3.1 城市代谢系统能值存量指标 91
4.3.2 城市代谢系统外向度 94
4.3.3 城市代谢系统通量指标 97
4.3.4 城市代谢系统能值压力指标 102
4.4 基于能值的城市新陈代谢综合测度 105
4.4.1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财富(WI)及生态效率(EEI)
指数测度 105
4.4.2 城市新陈代谢协调度(UC)及规模效益(CP)测度 108
4.4.3 城市代谢系统的代谢效率指数(UM)测度结果 109
4.5 基于SBM法的城市新陈代谢模型 111
4.5.1 基于SBM的城市新陈代谢效率(UM1)测度 111
4.5.2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投入与产出改进方向 113
4.6 本章小结 115
第5章 中国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分异与机制分析 118
5.1 模型与数据 118
5.2 我国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划分 119
5.2.1 城市新陈代谢综合指数测度 119
5.2.2 城市新陈代谢类型的划分 120
5.2.3 城市新陈代谢类型的空间特征 121
5.2.4 城市代谢类型的新陈代谢特征 123
5.3 我国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126
5.3.1 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126
5.3.2 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和机制 126
5.4 不同新陈代谢演变类型的典型案例分析 129
5.4.1 城市新陈代谢特征差异 130
5.4.2 城市新陈代谢机制因素差异 133
5.5 本章小结 140
第6章 案例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及机制研究 142
6.1 案例城市北京本底条件分析 142
6.1.1 北京自然本底条件 143
6.1.2 北京社会经济发展 145
6.1.3 北京的物质流概况 148
6.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 152
6.2.1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能值系统组成测度 153
6.2.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能值系统指标测度 155
6.2.3 基于SBM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测度 159
6.3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形成机制 161
6.3.1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因素分析 161
6.3.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机制解析 165
6.4 弹性政策导向下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路径预测 167
6.4.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路径测度 168
6.4.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弹性路径预测结果 174
6.4.3 基于预测结果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效率测度 177
6.5 本章小结 183
第7章 弹性城市目标下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的优化路径与政策 186
7.1 弹性城市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战略 187
7.1.1 绿色资源、能源投入 187
7.1.2 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187
7.1.3 系统的协同运作 187
7.1.4 智慧城市战略 188
7.2 弹性目标下差异化类型城市的新陈代谢模式设计 188
7.2.1 外向型大都市自给率改善型新陈代谢模式 188
7.2.2 循环经济型服务提升新陈代谢模式 190
7.2.3 绿色生态保育型新陈代谢模式 191
7.2.4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陈代谢模式 193
7.3 弹性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政策建议 194
7.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形成弹性产业体系 194
7.3.2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推动低碳建筑应用 196
7.3.3 构建差异化的新能源空间,营造绿色的生态格局 198
7.3.4 推行绿色交通方式,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结合 199
7.3.5 鼓励弹性技术,推行智慧城市应用 201
7.3.6 弹性城市管治,倡导包容性城市管理 202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204
8.1 主要结论 205
8.2 不足与展望 209
附录A 能值指标的计算公式 212
附录B 基于能值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构成 216
附录C 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综合模型测度构成 218
附录D 基于SBM的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测度 220
附录E 系统动力学Vensim的变量及公式 222
附录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变量及公式 225
附录G 城市新陈代谢Vensim的模型建立、运行和分析 229
参考文献 230
1.1 城市新陈代谢的背景 1
1.1.1 开放性耗散系统的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系统 1
1.1.2 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区域发展的新陈代谢失衡 2
1.1.3 城市新陈代谢与可持续发展 3
1.1.4 弹性城市转型下的城市新陈代谢发展 3
1.1.5 新陈代谢视角下的城市模式优化 4
1.2 城市新陈代谢的研究意义 4
1.2.1 把握和深化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及其
区域差异的认识 4
1.2.2 推进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学术研究 5
1.2.3 探索我国城市弹性的调控政策和可持续的
新陈代谢发展模式 5
1.3 本书研究内容 6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8
1.4.1 研究方法 8
1.4.2 研究区域的界定 9
1.4.3 数据资料的获取 9
1.4.4 技术路线 10
1.5 创新性 11
第2章 城市新陈代谢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12
2.1 城市新陈代谢的理论根基 12
2.1.1 热力学理论 12
2.1.2 系统动力学理论 14
2.1.3 产业生态学理论 15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6
2.2 弹性城市的研究进展 18
2.2.1 经济弹性 18
2.2.2 生态弹性 18
2.2.3 社会弹性 19
2.2.4 工程弹性 20
2.2.5 弹性管治 21
2.3 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 22
2.4 城市新陈代谢研究视角 24
2.4.1 城市新陈代谢宏观系统模拟 24
2.4.2 城市土地要素的新陈代谢响应 27
2.4.3 微观尺度的新陈代谢测度 28
2.5 城市新陈代谢测度方法 29
2.5.1 物质流分析法 30
2.5.2 能量流分析法 32
2.5.3 净初级生产量的人类占用 35
2.5.4 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 35
2.6 城市新陈代谢指标体系 37
2.7 城市新陈代谢的应用前景 40
2.7.1 新陈代谢预警 41
2.7.2 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 41
2.7.3 绿色社区规划设计 42
2.8 总体评述 42
第3章 弹性城市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体系构建 45
3.1 弹性目标下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45
3.1.1 弹性目标及其内涵 45
3.1.2 弹性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概念 47
3.1.3 城市新陈代谢的系统组成 51
3.2 城市新陈代谢的模型建构 55
3.2.1 现有的城市新陈代谢相关模型评价与借鉴 55
3.2.2 城市新陈代谢的单项指标测度 58
3.2.3 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综合模型构建 61
3.2.4 基于SBM(Slacks-Based Model)的城市
新陈代谢效率模型 63
3.3 弹性目标下城市新陈代谢变化规律 67
3.3.1 城市新陈代谢能值存量的变化规律 67
3.3.2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效率的变化规律(U型曲线) 69
3.3.3 现实状态下城市新陈代谢弹性的测度 70
3.4 城市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72
3.4.1 社会经济发展 72
3.4.2 城市产业结构 73
3.4.3 资源环境条件 74
3.4.4 城市化水平 76
3.4.5 能源系统结构 76
3.4.6 土地利用结构及强度 78
3.4.7 科学技术水平 79
3.4.8 代谢相关政策 80
3.4.9 城市代谢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综合分析 81
第4章 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 83
4.1 我国典型城市的选取 84
4.2 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构成 86
4.2.1 可再生资源能值 86
4.2.2 不可再生资源能值 88
4.2.3 进出口能值 88
4.2.4 废弃物能值 90
4.3 典型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指标测度 90
4.3.1 城市代谢系统能值存量指标 91
4.3.2 城市代谢系统外向度 94
4.3.3 城市代谢系统通量指标 97
4.3.4 城市代谢系统能值压力指标 102
4.4 基于能值的城市新陈代谢综合测度 105
4.4.1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财富(WI)及生态效率(EEI)
指数测度 105
4.4.2 城市新陈代谢协调度(UC)及规模效益(CP)测度 108
4.4.3 城市代谢系统的代谢效率指数(UM)测度结果 109
4.5 基于SBM法的城市新陈代谢模型 111
4.5.1 基于SBM的城市新陈代谢效率(UM1)测度 111
4.5.2 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投入与产出改进方向 113
4.6 本章小结 115
第5章 中国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分异与机制分析 118
5.1 模型与数据 118
5.2 我国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划分 119
5.2.1 城市新陈代谢综合指数测度 119
5.2.2 城市新陈代谢类型的划分 120
5.2.3 城市新陈代谢类型的空间特征 121
5.2.4 城市代谢类型的新陈代谢特征 123
5.3 我国典型城市新陈代谢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126
5.3.1 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126
5.3.2 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和机制 126
5.4 不同新陈代谢演变类型的典型案例分析 129
5.4.1 城市新陈代谢特征差异 130
5.4.2 城市新陈代谢机制因素差异 133
5.5 本章小结 140
第6章 案例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及机制研究 142
6.1 案例城市北京本底条件分析 142
6.1.1 北京自然本底条件 143
6.1.2 北京社会经济发展 145
6.1.3 北京的物质流概况 148
6.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 152
6.2.1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能值系统组成测度 153
6.2.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能值系统指标测度 155
6.2.3 基于SBM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测度 159
6.3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形成机制 161
6.3.1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因素分析 161
6.3.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机制解析 165
6.4 弹性政策导向下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路径预测 167
6.4.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路径测度 168
6.4.2 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的弹性路径预测结果 174
6.4.3 基于预测结果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效率测度 177
6.5 本章小结 183
第7章 弹性城市目标下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的优化路径与政策 186
7.1 弹性城市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战略 187
7.1.1 绿色资源、能源投入 187
7.1.2 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187
7.1.3 系统的协同运作 187
7.1.4 智慧城市战略 188
7.2 弹性目标下差异化类型城市的新陈代谢模式设计 188
7.2.1 外向型大都市自给率改善型新陈代谢模式 188
7.2.2 循环经济型服务提升新陈代谢模式 190
7.2.3 绿色生态保育型新陈代谢模式 191
7.2.4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新陈代谢模式 193
7.3 弹性目标下的城市新陈代谢政策建议 194
7.3.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形成弹性产业体系 194
7.3.2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推动低碳建筑应用 196
7.3.3 构建差异化的新能源空间,营造绿色的生态格局 198
7.3.4 推行绿色交通方式,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结合 199
7.3.5 鼓励弹性技术,推行智慧城市应用 201
7.3.6 弹性城市管治,倡导包容性城市管理 202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204
8.1 主要结论 205
8.2 不足与展望 209
附录A 能值指标的计算公式 212
附录B 基于能值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构成 216
附录C 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综合模型测度构成 218
附录D 基于SBM的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测度 220
附录E 系统动力学Vensim的变量及公式 222
附录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变量及公式 225
附录G 城市新陈代谢Vensim的模型建立、运行和分析 229
参考文献 230
前 言
前言
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是个复杂的开放性耗散系统,新陈代谢即是这个耗散系统维持其生存的基本过程之一。本书在对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厘清基于弹性城市导向下,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试图构建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然后以31个典型的中国城市为案例,采用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的方法,利用城市代谢效率指数UM 模型与SBM 模型,系统刻画了2000年和2010 年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发展特征和演进路径。继而基于城市新陈代谢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划分了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对其新陈代谢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了模型检验。本书选取了北京作为重点的案例城市,采用单一指标与SBM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微观城市层面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演进态势、内在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利用Vensim仿真模型作为实验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的政策情景下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未来的演变趋势。后本书提出了弹性城市目标下不同类型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的一般优化路径与政策,为以后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能值分析法把城市新陈代谢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质、能量及服务转换成同一标准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而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和人口流进行综合集成。本书选取能值方法作为方法基石,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进行刻画和模拟,可以完整地揭示城市新陈代谢的系统构成和等级关系,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弹性城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的城市新陈代谢理论体系包括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效率测度、变化规律、影响机制及弹性城市目标下的新陈代谢调控等。基于能值的城市代谢系统包括可再生资源能值、非可再生资源能值、进口能值、废弃物能值和出口物质、能量和劳动能值。对城市代谢效率的测度分为单项指标评估与综合指标集成两种类型。在综合运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构成会呈现出差异化变化趋势。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城市能源结构、城市土地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政策。
(3)本书系统刻画了我国31个案例城市新陈代谢的发展特征。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资源消耗型、沿海外贸型特征明显。内陆城市的非可再生资源能值占城市代谢系统能值总量的比例较高。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及北京、上海等世界城市的存量基数较大,效率增长稳定,但对外界资源、能源及服务贸易的外向度亦显著提高。通过SBM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非效率城市代谢系统的非可再生资源投入冗余率、废弃物投入冗余率和出口改善率均较高,表明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特征,与经济产出相比,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排放量过大。
(4)本书划分了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并对其空间特征和新陈代谢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为高新陈代谢效率城市;北京、天津为较高新陈代谢效率城市;沈阳、武汉等7个城市属于中等新陈代谢效率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等18个城市为低新陈代谢效率城市。总体而言,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较高的城市集中出现在沿海地区。低新陈代谢效率型城市众多,广泛分布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素对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土地开发强度和能源消耗水平则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呈现出负相关的耦合,未来应重点调控以上因素来提高城市新陈代谢效率。
(5)重点案例城市北京的新陈代谢系统能值构成中,进出口能值、不可再生资源能值的数量级远高于可再生资源能值的数量级,系统能值产出效率和可持续性却在显著下降。SBM模型对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2001—2010年间,4个年份达到了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有效,其余年份则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无效。此外,Vensim模型对不同政策下北京城市代谢系统的未来演变的模型结果表明,北京的城市代谢系统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大都市。从2010年到2030年,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将显著下降,这更加剧了资源、能源和服务的外部进口。
(6)在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制定和发展城市经济社会政策和战略时,必须抓住弹性城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对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新陈代谢进行分析。为此,本书提出了外向型大都市自给率改善型、循环经济型服务提升、绿色低碳型生态保育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四种弹性目标下的新陈代谢模式。此外,本书进一步具体提出了合理调控城市新陈代谢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低碳建筑、推行绿色交通方式、节能节水技术应用等。
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是个复杂的开放性耗散系统,新陈代谢即是这个耗散系统维持其生存的基本过程之一。本书在对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的相关理论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厘清基于弹性城市导向下,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试图构建城市新陈代谢的测度、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然后以31个典型的中国城市为案例,采用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的方法,利用城市代谢效率指数UM 模型与SBM 模型,系统刻画了2000年和2010 年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发展特征和演进路径。继而基于城市新陈代谢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划分了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对其新陈代谢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了模型检验。本书选取了北京作为重点的案例城市,采用单一指标与SBM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微观城市层面的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演进态势、内在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利用Vensim仿真模型作为实验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的政策情景下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能值未来的演变趋势。后本书提出了弹性城市目标下不同类型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的一般优化路径与政策,为以后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能值分析法把城市新陈代谢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质、能量及服务转换成同一标准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而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和人口流进行综合集成。本书选取能值方法作为方法基石,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进行刻画和模拟,可以完整地揭示城市新陈代谢的系统构成和等级关系,对城市新陈代谢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弹性城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的城市新陈代谢理论体系包括城市新陈代谢的概念内涵、效率测度、变化规律、影响机制及弹性城市目标下的新陈代谢调控等。基于能值的城市代谢系统包括可再生资源能值、非可再生资源能值、进口能值、废弃物能值和出口物质、能量和劳动能值。对城市代谢效率的测度分为单项指标评估与综合指标集成两种类型。在综合运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城市新陈代谢系统构成会呈现出差异化变化趋势。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影响因素归结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城市能源结构、城市土地结构、科学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政策。
(3)本书系统刻画了我国31个案例城市新陈代谢的发展特征。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资源消耗型、沿海外贸型特征明显。内陆城市的非可再生资源能值占城市代谢系统能值总量的比例较高。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及北京、上海等世界城市的存量基数较大,效率增长稳定,但对外界资源、能源及服务贸易的外向度亦显著提高。通过SBM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非效率城市代谢系统的非可再生资源投入冗余率、废弃物投入冗余率和出口改善率均较高,表明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特征,与经济产出相比,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排放量过大。
(4)本书划分了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类型,并对其空间特征和新陈代谢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为高新陈代谢效率城市;北京、天津为较高新陈代谢效率城市;沈阳、武汉等7个城市属于中等新陈代谢效率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等18个城市为低新陈代谢效率城市。总体而言,城市新陈代谢效率较高的城市集中出现在沿海地区。低新陈代谢效率型城市众多,广泛分布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素对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土地开发强度和能源消耗水平则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呈现出负相关的耦合,未来应重点调控以上因素来提高城市新陈代谢效率。
(5)重点案例城市北京的新陈代谢系统能值构成中,进出口能值、不可再生资源能值的数量级远高于可再生资源能值的数量级,系统能值产出效率和可持续性却在显著下降。SBM模型对北京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测度结果显示,2001—2010年间,4个年份达到了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有效,其余年份则为城市新陈代谢效率无效。此外,Vensim模型对不同政策下北京城市代谢系统的未来演变的模型结果表明,北京的城市代谢系统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大都市。从2010年到2030年,北京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将显著下降,这更加剧了资源、能源和服务的外部进口。
(6)在弹性城市目标导向下制定和发展城市经济社会政策和战略时,必须抓住弹性城市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对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新陈代谢进行分析。为此,本书提出了外向型大都市自给率改善型、循环经济型服务提升、绿色低碳型生态保育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四种弹性目标下的新陈代谢模式。此外,本书进一步具体提出了合理调控城市新陈代谢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低碳建筑、推行绿色交通方式、节能节水技术应用等。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