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58123
本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我国古代传世精品碑帖来深入解读其中的书法技艺和魅力。丛书共30种,31册,所选名家作品以楷、行、草、篆为主,基本上贯穿整个书法发展历史,书法家也无一不是极具深厚传统技艺,同时又能够开宗立派、自有风貌的一代大家。
丛书特别邀请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周世闻先生主持编写。他集结了一批在当代书坛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对每一本书有代表性的例字都进行专业解读、反复推敲,力求将碑帖中的艺术精髓更细致、精准地普及给读者。
本套丛书的出版以其宏大高远的视野,严谨细致的态度,全面多维的内容,准确通俗的分析,势必会为书法的传承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广义来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书法是借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的“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第三,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第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汉代扬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才华的挥洒、智慧的奔涌、雅怀的抒发,是作者心智运行的美妙展现。欣赏书法从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练习书法则能丰富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表现美的能力,提升自身整体素质修养,在修身养性中陶冶情操,在不倦挥写中延年益寿,于心于身都有无尽的益处。
正是因为练习书法具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许多人都想练习书法,但是由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市面上的许多字帖又仅是原帖照录,缺乏技法分析,许多学书法者难窥门径,研习多年仍在书法的大门外徘徊。因此,为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一针见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技法分析字帖,我们特意邀请了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的著名书法家周世闻先生带领其他几位书法家编写了这套《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丛书,分别是《张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草书——临习技法精解》《孙过庭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怀素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邓石如篆书——临习技法精解》《褚遂良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祝允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米芾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頫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铎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文徵明书法——临习技法精解》《王献之行草——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多宝塔碑——临习技法精解》《苏轼行书——临习技法精解》《柳公权楷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楷书——临习技法精解》《赵佶瘦金书——临习技法精解》《赵孟頫楷书——临习技法精解》《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技法精解》《董其昌书法——临习技法精解》《欧阳询楷书——临习技法精解》《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赞——临习技法精解》《傅山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草书——临习技法精解》《黄庭坚行书——临习技法精解》《唐寅行书——临习技法精解》《王羲之行书——临习技法精解》《虞世南楷书——临习技法精解》。
针对这套丛书有几个问题要特别说明如下:
一、本套丛书所选的书法家都是在书法史上有定评的名家,其书法水平都很高妙,而且全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对书法的发展贡献甚大。本丛书所选例字楷、行、草、篆四种字体都有,以楷、行、草居多,同时每本书上所选的作品都来源于这个书法家的代表作或名作,在每本书的前言里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该作品的尺寸、流传脉络、现存于何处、对其评价、书法的特点等,以便广大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二、本套丛书目的是给初学书法者以技法指导,重点在于对所选的每个字的用笔、结构、用墨等方面的技法进行分析,对于通篇章法安排的分析没有涉及,因此所选的名家名作有些是节选,未必是全文照登。
三、本套丛书的编排体例几乎全采取每页都将单个字置于方框内,然后从每六个字中选一个例字,每页选三个例字来进行分析的形式。例字的选取原则是该字很有特点,或笔法精巧,或结构巧妙,或气韵生动,总之有助于体现该书法家的艺术特点,便于广大读者尽快掌握。
四、本套丛书中凡是选取狂草作品的,其编排体例则不同。因为狂草作品字形变化很大,字与字之间牵丝萦带之笔甚多,很难像楷书、行书、篆书那样将每个字截然分开,因此每页不列方格,在选取例字时也不拘泥于每六个选一个进行分析,而是根据该页的具体情况选取一个或相连的多个字进行分析。
五、本套丛书所选的许多书法家都是诸体兼善,因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将其各体都选到,一般选的是他成就*的书体,比如文徵明的小楷、行书、草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综合来看还是行书取得的成就*,因此我们在这套书里选取的他的作品也是行书。
特此说明。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能够被称得上是某一行当的圣人的屈指可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成为中国书法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影响中国书法走向的领军者,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与至高的书坛地位足以令后来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某些对书法不明就里的人认为王羲之之所以在书坛能得此高位,完全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过度推崇,这种说法完全是将政治因素与艺术因素混为一谈,不错,由于皇帝李世民的推崇,对于王羲之书法的传播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帝王的推崇只是王羲之书法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推手,如果王羲之书法水平不高,即便在唐代由于李世民的推崇能够得以传播,唐以后是不会被人所认可的。实际上唐代以后王羲之的书法仍然代代被人顶礼膜拜、悉心研习,而且成为中国书法的正脉,这就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说明,王羲之能够得享大名得此高位,完全是因为自己书法水平的实至名归。在所有字体当中,王羲之取得成就的还是他的行书,从技法层面来分析的话,王羲之的行书主要有如下几大贡献:一是改变了东晋以前书法用笔稚拙古雅的特点,而代之以轻盈灵巧、风流妍美,笔锋在他的手下完全达到了随心所欲曲尽其妙的境界,那千姿百态灵活多变的线条成为中国书法传情达意、震撼人心的独特载体。他将中锋用笔发挥到了极致,确立了中国书法几千年以来以中锋为正脉的规矩,同时为了充分释放和发掘线条能够带给人的美感,他又大胆地采用了以侧锋书写的用笔方法,中峰立骨侧锋取媚,将侧锋很好地作为中锋的有效补充,这是他对书法的一大贡献,这种做法的优点还在于打破了书法用笔唯以中锋为正途的狭隘的固化意识,树立了“只要能够表现书法的美,不拘中侧锋”这种正确的书法观,使得书法线条的表现性挣脱了束缚,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在结构上,王羲之也一改东晋以前古朴浑厚、稚拙含蓄的特点,而是改为俊逸潇洒、飘逸多姿,特别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原则的提出,更是使得王羲之书法的结构具有了无限的包容性,正如儒家思想里所提倡的中正平和、海纳百川一样,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对书法审美的需求,同时也使他的众多追随者可以在其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当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语言,所以后人将王羲之称为“书法的广大教化主”,可谓恰如其分实至名归。本书所选的例字来自于王羲之如下行书作品:
《兰亭序》,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本书所选是“神龙本”《兰亭序》,是唐朝冯承素摹本,纸本。存世《兰亭序》的临摹墨迹中以“神龙本”为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好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怀仁集圣教序碑》,此碑大有来历,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为褒扬玄奘西行取经及译经的功劳,赐予“圣教序”,内容提到佛教东传及玄奘西行的事迹。由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于高宗咸亨三年(672)由诸葛神力勒石,朱敬藏镌刻而成此碑。其中还包括太宗的答敕、皇太子(李治,后为高宗)的“述三藏圣教序”及答书,后附玄奘所译的“心经”。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原貌,是历代临书的楷模。
《兴福寺半截碑》,此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该帖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这三件作品都是影响后世极为巨大的作品,其总体的运笔和结构特点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如果要仔细的再区分它们相同之中的不同,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细微的差异之处:兰亭序因为是墨迹本(虽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帖,是临摹本,但是这些摹本的作者都是著名书法家,水平也都很高,所以对王羲之的原作可以曲尽其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兰亭序》的笔法在于灵活多变,审视全篇我们甚至找不出有哪一字哪一笔是笔法完全相同的,用笔时或正或侧或藏或露或刚或柔或顿或挫随意变化,但是却又统一于总体风格;而字型结构也是变化多端,不主故常各尽其态,可以这样说,《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之为“天下行书”除了有对其水平的评价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还说明王羲之以及《兰亭序》为行书的现代化树立了典范,这种变化恰恰符合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而《圣教序》因为是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所以通篇在气韵上有不连贯之处,而在笔法上则比兰庭序刚劲许多,在笔画的行笔及转折处时加顿挫,使得《圣教序》的笔画呈现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美感。到了《兴福寺半截碑》,王羲之在书写时既没有像《兰亭序》那样灵活多变,也没有像《圣教序》那样矫健多姿,而是写得更为浑厚朴实。这三个帖在结构上都是走的平整大气一路,偶尔有个别字也会追求动态中的平衡,以险峻夸张的造型营造出一种平中见奇奇中见秀的观感,带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总之一点,王羲之的行书是书法里面的康庄大道,是参悟书法的不二法门,于王字上多加用心细心揣摩,自可一窥书法堂奥,而且绝无误入歧途之虞,当习好王羲之书法打好基础以后,如果再能够加以创新变化,融会贯通厚积薄发当可写出自家的书法面目,这正是王羲之教化众生的能力与功绩所在。
t-indent:24.0pt;mso-char-indent-count:2.0′>特此说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