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676689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权威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奇崛古奥,雄浑刚劲
—《天发神谶碑》初探 赵文龙
《天发神谶碑》为三国吴天玺元年(276)所刻,又名《天玺纪功碑》《吴孙皓纪功碑》。据传,吴末代皇帝孙皓统治期间,国家出现末世衰败之象,政局动荡,巫祝借机惑众生事,遂有『山石文理成字』,地方官吏为了讨得皇帝欢心,利用『石印文』这种事来献瑞,成了『天发神谶』。后来阳羡官吏又献媚凑热闹,称当地石室之异,是为大祥瑞。于是孙皓大为高兴,遣使『封禅国山』,也因此便有了《天发神谶碑》和另一件名品《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原刻于一巨大的矮圆桩形石上,立于江宁(今南京)天禧寺,金石学家称之为《吴天玺元年断碑》,又因此碑立于严山,又称之为《严山纪功碑》。北宋时,此碑断为三截,上截21 行,中截17 行,下截10 行,共存213 字,故又称《三截碑》《三断碑》,也有说此碑是三石垒成,而非断裂,说法不一。因碑文残缺,作者无从考证,传为华檄作文,皇象所书( 又传为苏建书),清嘉庆十年(1805)
毁于火。其拓本流传极少,有宋、明拓本藏故宫博物院,故弥足珍贵。
汉末三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时期,战争频繁,政局混乱,书法和书法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篆书已经没落。隶书虽还流行,但随着草书、楷书、行书的出现,亦趋于式微。直至魏晋行草书成为主流,此间书法五体渐为明晰。碑刻、帛书、简牍,以及书家层出不穷,可谓精彩纷呈。而当时吴国地处江东,属偏远区域,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受中原书法的影响少,书体的演变趋势相对也晚于北方,书体之间的转换和区分也就没那么明显。加上此碑刊刻时,大约考虑到用古体更为庄重和神圣,又或许是追仿秦朝封禅泰山用篆书刻石的古例,故而此碑篆隶相掺,书风怪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发神谶碑》特征明显,从书体上说,介乎篆隶之间,正如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所说:『若篆若隶,字势雄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中说:『吴《天玺纪功碑》,弇州所谓挑拨平硬者,信有之。然实是篆书,谓八分者,未必然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第五》中言:『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吴《天发神谶》,犹有此体。』由此观之,《天发神谶碑》虽多用隶法作方篆,但从整体来说,篆书成分居多,应该归为篆书。此碑结字紧密,字形稍显修长,上紧下松,格局开阔,雄强浑厚,变篆书回转为方折,字形外轮廓趋于方整,形象奇异雄伟,整体势险局宽,用笔峻利刚劲,隶法明显,但与主流隶书的蚕头雁尾又有所区别。此碑起笔逆锋切入,藏露并用,呈钉头状或鸟喙状,棱角分明,不似蚕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