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47950丛书名: 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进程研究
《全球化多样性新趋势》以世纪之交的外国文学为讨论对象,重点议题包括全球化与当代外国文学、生态、性别与族裔书写、外国文学批评理论、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等。所选论文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既有理论层面对文学的思考,也有具体的文本分析,涉及英、美、俄、法、德、日、韩、秘鲁、加拿大等国家的文学,体现了多样性和前沿性。
关于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几点认识(代序) 杨金才 全球化与文学:视角、立场与方法 何成洲 全球化时代的跨界旅行——当代德语文学中的漫游主题浅析 李双志 全球化进程中的非裔美国文学研究 王玉括 从赛义德到巴巴:后殖民研究的一种谱系 赵建红 论日本现代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 叶琳 文化·民族·地域——加拿大英语文学后现代的模式与话语分析 赵晶辉 雾里看花花更花——谈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类混用 胡全生 当代俄罗斯生态文学中的宗教哲学因素——以拉斯普京、阿斯塔菲耶夫、艾特玛托夫作品为例 赵杨 新世纪韩国先锋诗歌与“主体分裂” 崔昌竻 从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看中华性的悖论 肖画 美国“9·11文学”研究的进展与述评 但汉松 殖民象征文明?——浅析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的殖民主义主题 陶淑琴 以动物为镜——《等待野蛮人》的后殖民动物批评解读 姜礼福 文学伦理学批评、叙事伦理批评与后现代他者伦理批评——探索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批评 陈博 生态视域中的冯内古特小说 赵艳花 艾丽莎·范·赫克的地理小说《远离埃尔斯米尔之地》 袁霞 化解生态伦理与环境正义冲突——霍根《灵力》对环境伦理的想象 方红 桴鼓声中的黄女人——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文化策略研究张雯 龙江 论略萨小说《公羊的节日》对独裁权力制度的反思 张伟劼 论庞克拉齐《往事烟云》的叙事逻辑 张新木 新世纪大江文学中的残疾儿主题——以《两百年的孩子》为例 韦玮 论弗朗索瓦·邦《大宇》中的断片式现实 樊咏梅 论“中国经验”的祛魅写作——以波伏瓦、克里斯蒂娃为例 黄荭 论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后期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以《七姐妹》为中心 杨莉馨 超越二元对立的选择——《灿烂千阳》中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之路 刘岩 灾难叙事与认同书写——以《雨日海豚》和《2011之神》为例 王奕红 后记 王守仁
杨金才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势头劲猛,已呈多样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观点的不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因此,采用不同视点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成为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趋势。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环境生态批评的结合以及相关概念和批评视角的运用受到了广泛关注,一大批学者把理论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并进一步发展理论内涵。同样,以移民为主体的跨国、跨文化现象在新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中表现突出,不断演绎新的文学命题,并丰富了跨国界理论内涵,拓展了研究的视野。跨国界研究理论(transnational studies),在近十多年间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外国文学批评中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当代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研究热点问题,把握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则不仅可以帮助我国读者以更多、更新的视角来解读新世纪外国文学作家、作品,而且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
新世纪外国文学依然用艺术方式追寻与审视历史进程、表达思想,其中美学和政治争论的中心常常又是语言跟世界的关系。作家们大都在感悟人类文明智慧的同时,对这一文明本身又抱有矛盾的态度,或加以正面表现,或加以拒斥反省。由于身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他们在叙事视角、审美追求、呈现方式和行文品格上又各有千秋,但都不同程度地积极回应、参与或批判全球化进程,并在对20世纪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展现人类新的自我与心路历程。正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言,作家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的同时,又发现文明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新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基本格局是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显示了一些创新特点。作家们运用具有后现代标志的多种创作手法描写现实,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开阔的文化视野。我们不妨可以从新世纪外国文学思潮动向和流派纷呈的特点入手,考察其经历了后现代主义洗礼之后所呈现的不同发展新趋势,重点分析作家审美取向、创作观念、创作手法的变化、艺术新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力图揭示新世纪外国作家如何运用后现代艺术的各种元素并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进一步拓展写作空间的艺术实践轨迹。美国的品钦(Thomas Pynchon),英国的巴恩斯(Julian Barnes)、莱辛(Doris Lessing)和品特(Harold Pinter),澳大利亚的卡斯特罗(Brian Castro),俄罗斯的索罗金(Vladimir Sorokin)和秘鲁的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等作家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继承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并开拓创新,其演绎的文学世界就是一个富有迷彩的多元文化符号系统。
二、历史拟写与历史题材文学的复兴
新世纪外国文学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创作的重心大都是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作家们在观照历史时特别注重反思,同时又不忘表现当下现实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充分地感受生活的重负,从容面对各种人生挑战,并以亦庄亦谐的笔触向世人揭示因人而异的文化纷争、身份焦虑与生命真谛,开启了历史题材文学的新局面。这就要求研究者深入探讨当代外国文学如何观照现实历史,并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或推动历史的发展,具体包括文学怎样反应和再现社会历史现实等命题,进而思考作为创作语境的社会历史现实如何构筑宏观的创作背景以及如何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英国的克雷斯(Jim Crace)、麦克尤恩(Ian McEwan)、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土耳其的帕慕克(Orhan Pamuk),奥地利的耶里内克(Georg Jellinek),德国的穆勒(Herta Muller),爱尔兰的希尼(Seamus Heaney)、多伊尔(Roddy Doyle),美国的奥斯特(Paul Auster)、多克托罗(E. L. Doctorow),法国的让-克里斯托夫?吕芬(Jean-Christophe Rufin)和俄罗斯的叶利扎罗夫(Aleksandr Matveyevich Yelizarov)等作家对历史所做的反思和拟写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科技文明反思与生态文学新走向
21世纪克隆、网络虚拟空间、开发太空的进程日益加快,人类因过于迷恋科技而有自我迷失之虞;日趋膨胀的人类中心主义被视为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新世纪以来,相当多的外国作家都对此做出了回应,表达了各自的反思和生态意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加拿大的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美国的德里罗(Don DeLillo)、爱尔兰的班维尔(John Banville)、澳大利亚的凯里(Peter Carey)、英国移民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及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等在21世纪创作的新作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对科技文明的反思及其生态意识。
四、消费文化与都市文学创作
21世纪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交往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都市生活在消费文化的庇护下生长,于是都市这一概念在新世纪变得格外显眼。作家们透过城市“更美好”的表象,敏感地捕捉生活的瞬间,看到繁华、便捷背后的不可控因素,展现了当代人迷失、衰败和无奈的情形;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的思考和不同性别思想。代表性的作家有法国的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英国的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史密斯(Zadie Smith)、库莱希(Hanif Kureishi)和日本的春上村树等。
五、后“9?11”文学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全球性的反恐和后冷战思维逐步催生了一种具有反思生命意义、深度观照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文学文本,或称之为后“9?11”文学。当代作家将“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在创作中巧妙地处理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文学创作与历史叙事、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等诸多关系。后“9?11”文学集想象与反思于一体,具有宽广的全球化意识,揭示了遭受恐怖袭击后普通美国人的创伤记忆、心理承受和救赎轨迹。作为生命意识表现形式的人之生存境遇也是作家们乐于书写的题材。主要代表作家有罗斯(Philip Roth)、厄普代克(John Updike)及其他新兴作家如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奥尼尔(Joseph O’Neill)、麦凯恩(Colum McCann)等。研究后“9?11”文学应着眼于如何审视其创作中的人文思想以及族裔差异、文类差异和政治立场差异,并探讨全球化、文明冲突、历史记忆以及民族身份建构等相关课题。
六、创作形式转型与审美追踪
新世纪外国文学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革新与转型,一方面秉承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继续采用杂糅、戏仿、拼贴和历史拟写等手段,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拓展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从创作形式、叙事格调等方面审慎地表达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研究者不应束缚于文学政治意识形态解读模式,而是把文学的主题研究和审美追踪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和挖掘文学的审美价值。
目前,我国对21世纪外国文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个案的作品分析居多,深入而系统的整体研究尚少,缺乏对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的总体观照。针对21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我想就研究谈几点认识:
、研究21世纪外国文学创作依然要从文本细读入手,一方面发现作家在创作题材上的可能转向,看看作品是否叙事格调上发生多重线路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挖掘具体文本意义同时,还要关注其中人物性格命运,进一步审视作家的立场和审美品格。
第二,由于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具有现实生活的特征,有时我们并没认识到,但作家独具慧眼,能把这一切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研究时要关注作品可能潜在的民族精神、个人品德和道义精神。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往往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们用道德化眼光观照时,可能引发不同的争议,但这又是文学赐予我们的魅力,不断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第三、研究的视点不同,但作品本身的视角也各不相同,作家如何采用创作手法以至多种角色粉墨登场,以及交叉运用叙事、人称演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编织别开生面的,具有充满各种矛盾的精彩故事,都是我们讨论的极好话题。我们不妨巡视一下21世纪外国文坛上无论成名的老作家,还是正在成长中的优秀中青年作家,他们怎样用独特的视角造就了精彩的故事。
第四、加强理论反思,从理论概念原点出发探讨21世纪外国文学所内蕴的地域特征和跨国界文化交融等命题,延展跨国界理论的批评视野,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并以地域、时间与空间、族群与性属等为着眼点多层次、多维度探讨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
第五、新世纪外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很有探索意味的作品,它们对现代人的精神和心理病症的解剖,不仅进一步思考伦理关系,而且使社会情感关系复杂化,从而彰显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对现实的穿透力和批判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辩证思考,确切的领悟作家作品中人性的精神穿透力与批判性。
为此,期待外国文学界以敏锐的感受力,精细的文本阅读,开阔的理论视野,不断探索21世纪外国文学的新奥秘。
何成洲
内容提要: 随着当代全球意识的崛起,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成为不同民族文学共同关注和反思的对象。这些反映不同主题和思潮的文学在全球流通过程中得到彰显,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本土化的流变。这种世界文学的新形态,改变了跨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方式,既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同时也对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讨论全球化历史进程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以下几点:文学作品反映全球化的场景、进程和问题;文学作品能够生产和修正全球化的话语叙事;文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阐释全球化,同时全球化的理论和概念也为文本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化 当代文学 文化身份 世界文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各国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与此同时,全球化带来若干问题,不仅受到本土化的抵制,甚至引发“反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随着全球意识的崛起,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成为不同民族文学共同关注和反思的对象,其中主要包括:生态与环境危机、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少数族裔的身份和权力、女性主义等。这些反映不同主题和思潮的文学在全球流通过程中得到彰显,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本土化的流变,一些普世的命题被批判性接受和反思。这种世界文学的新形态,改变了跨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方式,既反映世界历史进程,同时也对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需要理解和解释一些比较宏观一点的问题, 比如:全球化概念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于文化政治和文学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全球资本和市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的理论概念,比如:性别、族裔、流散、生态、后殖民等如何传播并本土化,是强化了还是削弱了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 我们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批评反思诸如主体性、他者性、世界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当代文学呈现了什么样的全球化主题? 文学研究的跨国民族主义转向与传统的民族文学研究范式是什么关系?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视角、立场和方法等不同角度来思考全球化与文学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首先,有必要梳理一下全球化的概念以及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
一、 全球化的文化纬度
如何理解全球化? 这方面争议颇大,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首先是指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其次,它指针对全球化话题而不断涌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再有,它是指有关的话语、叙事和图像。(Connel and Marsh xiv-xvi) 虽然全球联系和全球视野早就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全球化”这个术语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直至80年代后开始流行。约翰?汤姆林森说:“可以确信的是全球化,虽然是个使人恼火的术语,却抓住了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界定了我们时代的文化状况。”(Tomlinson 148—149)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需要加以理解。首先,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推动全球化、全球意识和全球联系的历史进程是一些结构性的力量,比如:数字技术、市场化等。虽然去全球化或者抵制全球化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全球化的类型,进而影响全球化的形态,比如:以市场主导还是以官方为主导,以欧洲为中心还是多元文化的全球化,等等。 其次,全球化不只是推动同一性,而且也催生差异性和多样性。全球化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不同社会中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不一样。全球化没有终止文化的多样化。当文化相遇是,产生了众多新的文化形式,比如世界音乐、混合烹饪。再次,全球化不排斥本土化、区域化,它们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纯粹的本土化也是有问题的。后,就学术而言全球化是跨学科的,具有多面性。全球化不属于哪一个领域,而是多元重合,在不同学科中的内部产生关联。与全球化相关的每一个概念都要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生态、环境、流散、混杂等。
全球化是一种多维度的进程,同时产生于经济、政治、环境、文化以及技术制度化等各个领域。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是全球连接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 这样的后果是忽视了每一种维度之相对重要性。 就文化来说,人们倾向于强调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认为全球市场的发展,比如消费品的分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鉴于此,文化全球化被理解为“美国化”或“西化”,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内在的复杂性被轻视了。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在《历史的终结及后之人》(1992) 提出的西方民主的普世性是一个例子。他认为西方式自由民主的全球融合正在进行,未来可能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同一化,而这实际上可能成为历史的终结。二十年过去了,福山的预言似乎并没有成为现实。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保罗?杰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他认为经济和文化的纬度同样重要。“尽管我一直强调我们要区别文化和经济条件及其进程——一方面是符号、再现和想象,另一方面是物质和经济关系现实——但斯蒂格利茨后指出,如果我们不认可全球化的经济及文化纬度的同时性,那么就无法理解或者控制全球化。”(Jay 9) 与此同时,他也强调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有时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和文化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意识到文化是伴随商品交换而进行交换的。人文学科中全球化研究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文化形式(文学叙事、电影、电视、舞台表演等)是商品,从而颠覆了文学属于纯美学范畴且超越商品、经济、甚至历史世界的旧观念。我们已无法明确区分纯物质的、发生在商品经济中的交换和纯象征性的、发生在文化经济中的交换。的确,两种形式的交换总是互相重叠(它们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这应该成为全球化综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上)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是当代全球化的一个特征,也是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认识和分析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球化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身份认同的变化。“文化身份”主要包括:性别、阶级、宗教、种族和民族以及国籍。一般认为,全球化消解了文化认同,可是全球化也许是制造和扩散文化身份重要的力量。“身份远非是被全球化蹂躏的那朵脆弱的花儿,相反被看作是可以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向心力相抗衡的本土文化不断上升的活力”(Tomlinson 161)。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流散的问题。全球化时代移民数量不断增长,他们的身份认同却更加多元。由于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流散群体与母国之间的交流频繁且深入,他们与母国的联系与以前的移民比更加紧密。“遍及欧美的多元文化主义争论风波证明,国家无法阻止其少数人口与更为广泛的宗教或种族之间的联系。这些以及其他例子表明,认为独立的公共领域必然是民族的,这种时代应该结束了。流散的公共领域本身就是多样的,它们是后国家秩序的大熔炉。”(Tomlinson 2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