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43506
内容简介
由房福贤编著的《新时期文学的追踪与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系列丛书之一。全书是作者多年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其中大部分论文已经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所收文章全部集中于新时期文学现象与作家作品的这一中心内容。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对新时期文学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包括新时期文学生成语境、文学思潮、文体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对新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的具体论析。本稿试图通过对新时期文学的具体研究,对当代中国这一特殊阶段的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总结,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个体化的观照视角,以推动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多元化。
目 录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总序
上篇
文学现象阐释
新时期文学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
寻根文学与八十年代激进主义思潮
民族情感的民间表达与释放——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文学
新时期国共战争小说简论
走进战争舞台的女性——简论新时期战争小说女性角色的转变及其美学内蕴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家”传记简论
当下电视连续剧创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分化走向合流:已见端倪的小说创作趋势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构建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水浒传》与百年“好汉山东”叙事
《金瓶梅》与百年“世俗山东”叙事
《聊斋志异》与新时期“灵异山东”叙事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三点思考
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文学教育自身
下篇
文学创作追踪
阴阳之道:张炜与矫健创作个性比较
矫健: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开拓
张承志小说审美表现的现代性
“俄底浦斯”情结与张承志的小说
寻找永恒的人生奥秘——钟海城小说印象
他们从微山湖走来
本色作家的本色写作——读老虎的小说
“无语”的张力——重读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英雄无语》
卓以玉及其诗画世界
“义不忘华”的华裔作家水仙花
历史之思青春之祭家园之恋——读寒山碧的长篇小说《还乡》
论王蒙、从维熙与浩然的自传写作
《庄子的享受》的享受
王蒙古典解读系列的文学解读
李存葆“文化大散文”的绿色主题
上篇
文学现象阐释
新时期文学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
寻根文学与八十年代激进主义思潮
民族情感的民间表达与释放——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文学
新时期国共战争小说简论
走进战争舞台的女性——简论新时期战争小说女性角色的转变及其美学内蕴
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家”传记简论
当下电视连续剧创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分化走向合流:已见端倪的小说创作趋势
山东文化形象的三大构建模式及其现代传承与嬗变
《水浒传》与百年“好汉山东”叙事
《金瓶梅》与百年“世俗山东”叙事
《聊斋志异》与新时期“灵异山东”叙事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的三点思考
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文学教育自身
下篇
文学创作追踪
阴阳之道:张炜与矫健创作个性比较
矫健: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开拓
张承志小说审美表现的现代性
“俄底浦斯”情结与张承志的小说
寻找永恒的人生奥秘——钟海城小说印象
他们从微山湖走来
本色作家的本色写作——读老虎的小说
“无语”的张力——重读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英雄无语》
卓以玉及其诗画世界
“义不忘华”的华裔作家水仙花
历史之思青春之祭家园之恋——读寒山碧的长篇小说《还乡》
论王蒙、从维熙与浩然的自传写作
《庄子的享受》的享受
王蒙古典解读系列的文学解读
李存葆“文化大散文”的绿色主题
在线试读
张为的《战火青春》也描写了南线战争时期当代女兵的风采。小说遥过丁圆圆、曲英英和袁广和等几个医护人员在接送前线伤员的共同事业中,终于解除了个人恩怨的描写,既表现了她们战斗的青春美,也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净化作用。这篇小说写得洒脱而富有诗意,尤其是友谊的失而复得,极有艺术的感染力,但对战争的思考似乎不够深刻。相比之下,同是描写南线战争中的女医护工作者的《逃离天使》(李镜),对战争与战争中的女性描写更有深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周聪为了摸索出一套在亚热带丛林山岳地带战场护理的经验,使阵亡与伤员的比值降到,在主动要求到前线不被批准后,利用假期到前线,虽赢得战士们的尊敬,回到医院后却受到了批评,男朋友也弃她而去,小说对战争与人生进行了独特的思考。周聪是值得歌颂与同情的,她的精神品格,她的事业心,她的生活目标,都显示了她的人格力量,特别是作品中她还未出场的那些精彩描写,的确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既是战火中的又是逆境中的“天使”的存在。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在于,这部以战地为背景的小说,却没有把战争的思考作为自己的艺术目的,也没有特意展示作为女性在战争中的独特风采,而是跨越了描写对象而上升为宏阔与深浑的审美追求——作品的终意义在于:它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启示,一种不仅属于军人生活的启示,而是归属于人的自我塑造、人的理想追求、人的精神寻觅,以及那种无形的异己力量对于人的制约的启示。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审美追求,这篇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寓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