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98229
.广西师大出版社“世界大作家寄小读者丛书”推出的作品之一。
.岁月淘洗出的佳作名篇,配以全彩精美插图,视觉与精神同步享受。
.培根、卡莱尔、赫尔曼……不朽灵魂穿越时空与你对话。
《红房子》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世界大作家寄小读者丛书”推出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本世界经典散文随笔集,包括培根的《谈高位》《论幸运》,卡莱尔的《劳动》,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与书为友》,叶芝的《青少年时代的梦幻》,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夏多布里昂的《密西西比河风光》等。这些散文既有抒情性的也有哲理性的,寓情于景,寓理于情,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相信青少年读者能从书中领悟到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及对待困境应有的乐观、坚韧、博爱的态度。
谈高位/1
论幸运/6
射手/9
工作/14
与书为友/19
不会完结的生命/22
观舞/25
黎明/30
致米歇尔校长的一封信/34
青少年时代的梦幻/37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44
密西西比河风光/49
雏菊/52
苏珊/56
卖花女郎/59
初寒/63
树林和草原/66
乡村/78
小树林中的泉水/82
希望号/88
山口/94
树木/101
小路/105
桃树/110
湖.树.山/114
红房子/117
懒惰哲学趣话/120
半张纸/126
烧炭人/130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35
草莓/140
萨勒玛/144
蒲公英/149
太阳的话/153
我的伊豆/158
一片树叶/162
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166
人生絮语/176
前言
曾经有许多人这样设想过:假如有一天,你将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小舟绕地球旅行,或者你将独自一人前往一座孤岛,在那里生活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你只能(或者说只允许你)选择一样东西带在身边,供自己娱乐,那么,你将选择什么呢?
是一块大蛋糕、一盒扑克牌、一只小松鼠、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本书、一个八音盒、一把口琴,或一只装满了纸的画箱?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大多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一本书。蛋糕一吃就没了;扑克牌和松鼠不久就会变得乏味;围绕在孤岛四周的大海上的景色,胜过你带去的美丽的图画;八音盒和口琴只能唤起你更大的孤独感;画箱里的纸装得再多也会用完……而唯有一本书——一本你所喜爱的书,才仿佛是一位永远亲切而有趣的旅伴。
它将伴随你,给你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欢乐,使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不断地感知和发现新的真理;它将帮助你战胜寂寞和孤独,像黑夜里的明灯、星光和小小的萤火虫,为你照亮夜行的小路,指引你、帮助你去认识世上的善恶和美丑。
是的,什么也不能像书那样帮助我们,用生活、用心灵去感知和认识未知的事物。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那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说:“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里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接下来,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女作家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
另一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写过一本关于儿童成长与素质教育问题的散文名著《一切从童年开始》。他在这本书的开篇就指出:书是孩子们生活中好的伴侣。他说,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也就像被夺去了童年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好书的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他告诉所有的家长、老师和为孩子们工作的人:“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这本书中还有一章《生活中的伴侣:书》,专门谈论书与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他谈到,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他举了自己在八岁时所记住的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几行诗为例,它们出自《涅克拉索夫选集》:“在我们这块低洼的沼泽地方,要不是总有人用网去捕,用绳索去套,各种野兽会比现在多五倍,兔子当然也一样,真让人心伤。”他说,过去了许多年——超过了半个世纪之后,这些诗句仍然没有失去当年迷人的魅力,它们仍然在不断地唤醒他的良知和爱心,像童年时一样。他小时候还读过一本文字优美的诗体小说《马扎依爷爷》,当他自己也成了一名作家后,他仍然要特地去看看当年马扎依爷爷搭救可怜的小兔子的地方。他举这些小例子只为了说明,一个人,只有从小热爱、珍惜和尊重自己祖国和世界秀的文学遗产——那些读也读不尽的好书——你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健全、美好和高尚。
本套丛书精选了适合少年儿童读者阅读和欣赏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许可以视为一代代文学大师与幼小者们的心灵对话,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对身边和脚下小花小草们的关注与祝福,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学遗产中珍贵和美丽的一部分。从这些文学大师的形形色色的童年生活细节和独特的成长感受里,我们的小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启示,也可以得到文学的享受、美的熏陶。
自然,世界上的书是各种各样的,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欢乐的、悲哀的,真实的、魔幻的,崇高的、卑微的,美好的、丑恶的,等等,整个活生生的世界,都可能进入一本书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觉得书的神奇与伟大。我们从不同的书中,既可以看到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真实的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真实的人、所发生的真实的事件,又可以看到那些来自于写书人头脑的虚构和幻想中的世界、人物和故事,如巨人和小矮人、恶毒的巫婆、善良的精灵、神秘的外星人、聪慧的魔法师、美丽的海妖、可怕的吸血鬼,等等。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写过这样几行诗:“没有任何大船,能像书本一样,载着我们远航;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页奔腾的诗行,把我们带向远方。”是的,一本书可以超越久远的时间和辽阔的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能够反复看到古老的过去或遥远的未来。书,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成长:从无知的小孩长成有美好的情感、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智慧、有思想、有发明和创造力的巨人。我们期待,你现在所阅读的,就是这样一本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好书。
徐鲁
谈高位
〔英国〕培根
居高位者乃三重之仆役:帝王或国家之臣,荣名之奴,事业之婢也。因此不论其人身、行动、时间,皆无自由可言。追逐权力,而失自由,有治人之权,而无律己之力,此种欲望诚可怪也。历尽艰难始登高位,含辛茹苦,唯得更大辛苦,有时事且卑劣,因此须做尽不光荣之事,方能达光荣之位,既登高位,立足难稳,稍一倾侧,即有倒地之虞,至少亦晦暗无光,言之可悲。古人云:“既已非当年之盛,又何必贪生?”殊不知人居高位,欲退不能,能退之际亦不愿退,甚至年老多病,理应隐居,亦不甘寂寞,犹如老迈商人仍长倚店门独坐,徒令人笑其老不死而已。显达之士率需借助他人观感,方信自己幸福,而无切身之感,从人之所见,世之所羡,乃人云亦云,认为幸福,其实心中往往不以为然;盖权贵虽不勇于认过,却多愁善感也。凡人一经显贵,待己亦成陌路,因事务纠缠,对本人身心健康,亦无暇顾及矣,诚如古人所言:“悲哉斯人之死也,举世皆知其为人,而独无自知之明!”
居高位,可以行善,亦便于作恶。作恶可咒,救之之道首在去作恶之心,次在除作恶之力;而行善之权,则为求高位者所应得,盖仅有善心,虽为上帝嘉许,而凡人视之,不过一场好梦耳;唯见之于行,始有助于世,而行则非有权力高位不可,犹如作战必据险要也。
行动之目的在建功立业,休息之慰藉在自知功业有成。盖人既分享上帝所造之胜景,自亦应分享上帝所订之休息。《圣经》不云乎:“上帝回顾其手创万物,无不美好。”于是而有安息日。
执行职权之初,宜将好先例置诸座右,有无数箴言,可资借镜。稍后应以己为例,严加审查,是否已不如初。前任失败之例,亦不可忽,非为揭人之短,显己之能,以其可作前车之鉴也。因此凡有兴革,不宜大事夸耀,亦不可耻笑古人,但须反求诸己,不独循陈规,而且创先例也。凡事须追本溯源,以见由盛及衰之道。然施政定策,则古今皆须征询:古者何事好,今者何事宜。
施政须力求正规,俾众知所遵循,然不可过严过死;本人如有越轨,必须善为解释。本位之职权不可让,管辖之界限则不必问,应在不动声色中操实权,忌在大庭广众间争名分。下级之权,亦应维护,与其事事干预,不如遥控总领,更见尊荣。凡有就分内之事进言献策者,应予欢迎,并加鼓励;报告实况之人,不得视为好事,加以驱逐,而应善为接待。
掌权之弊有四,曰:“拖,贪,暴,圆。”
拖者拖延也,为免此弊,应开门纳客,接见及时,办案快速,非不得已不可数事混杂。
贪者贪污也,为除此弊,既要束住本人及仆从之手不接,亦须束住来客之手不送,为此不仅应廉洁自持,且须以廉洁示人,尤须明白弃绝贿行。罪行固须免,嫌疑更应防。性情不定之人有明显之改变,而无明显之原因,易涉贪污之嫌。因此意见与行动苟有更改,必须清楚说明,当众宣告,同时解释所以变化之理由,决不可暗中为之。如有仆从稔友为主人亲信,其受器重也别无正当理由,则世人往往疑为秘密贪污之捷径。
粗暴引起不满,其实完全可免。严厉仅产生畏惧,粗暴则造成仇恨。即使上官申斥,亦宜出之以严肃,而不应恶语伤人。
至于圆通,其害过于贿行,因贿行仅偶尔发生,如有求必应,看人行事,则积习难返矣。所罗门曾云:“对权贵另眼看待实非善事,盖此等人能为一两米而作恶也。”
旨哉古人之言:“一登高位,面目毕露。”或更见有德,或更显无行。罗马史家戴西特斯论罗马大帝盖巴曰:“如未登基,则人皆以为明主也。”其论维斯帕西安则曰:“成王霸之业而更有德,皇帝中无第二人矣。”以上一则指治国之才,一则指道德情操。尊荣而不易其操,反增其德,斯为忠诚仁厚之确征。夫尊荣者,道德之高位也:自然界中,万物不得其所,皆狂奔突撞;既达其位,则沉静自安。道德亦然,有志未酬则狂,当权问政则静。一切腾达,无不须循小梯盘旋而上。如朝有朋党,则在上升之际,不妨与一派结交;既登之后,则须稳立其中,不偏不倚。对于前任政绩,宜持论平允,多加体谅,否则,本人卸职后亦须清还欠债,无所逃也。如有同僚,应恭敬相处,宁可移樽就教,出人意料,不可人有所待,反而拒之。与人闲谈,或有客私访,不可过于矜持,或时刻不忘尊贵,宁可听人如是说:“当其坐堂议政时,判若两人矣。”
(王佐良/译)
与书为友
〔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善者常相伴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学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与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利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名言方能经久传世。
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郑平/译)
不会完结的生命
〔英国〕乔治·吉辛
当我今天在金色阳光下散步时——在这个秋末温暖与平静的日子里——心中突然涌起一种想法,我停下脚步,心中有些迷惑。我对自己说:“我的生命已经过去了。”我肯定应当明白这个简单的事实,它确已成为我沉思的内容之一,经常影响我的心情。但此事从未见诸文字、口语。我的生命已经过去,这句话我说了一次或两次,以便让我的耳朵测试其真实性。无论如何奇怪,它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如同去年生日时我的岁数一样,是不可否认的。
在生命的这个时期,很多人正鞭策自己从事新的努力,计算着十年或二十年的追求与造就,我或许也可以再活数年。但对我来说,不再有活力,不再有野心。我已经有过机会,并知道自己利用它干了些什么。
这个想法有一会儿几乎使我恐惧。什么?我?昨天还是一个年轻人,还在计划着,希望着,展望未来,前程无限。我是那样精力充沛,目空一切,今天竟然只能回顾和怀恋过去?这怎么可能?但是,我还没有做什么事,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是在做准备——仅是一个生活的学徒。我的大脑在跟我胡闹,这只是我暂时的幻觉,我要振奋起来,回到常识上来——回到我的计划、活动与热切的享乐上来。
然而,我的生命已经过去了。
人生是多么渺小!我知道哲学家是怎么说的。我背诵过他们关于人生短暂的词句,不过在此以前,我不相信他们的话。这就是一切吗?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此短暂,如此空虚吗?我徒然要自己相信:我的生命现在才真正开始,那流汗、恐怖的日子根本不是生活;现在只要我愿意,就可以过有价值的生活。这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但它并不模糊一个事实:我面前决不会再看到机会与希望了。我已经“退休”了,生命已成为过去。我可以回顾已走完的路程,那多么渺小呀!我不禁想要大笑一番,可我控制自己,只是微笑一下。
好只是微笑,不带轻蔑,尽力忍耐,不过分自怜自艾。毕竟,我还从未感到事情的可怕,我可以不费力地把它摆在一旁。生命完了,那有什么关系?总的来说,人生究竟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甚至现在我也说不准——事实本身阻止我把损失看得太认真了。这有什么关系呢?不露面的命运,命令我出生后,扮演我的这个小角色,然后重归寂静。对此我是赞成,还是反对?我没有像别人那样遭受不堪忍受的委屈,遭受肉体上或精神上可怕的悲痛,让我感谢上苍吧。能这样安逸地走完人生旅程的一大部分,难道还不够幸福吗?如果我对于它的短暂无为感到诧异,那只是我自己的错误。那些比我先死的人的声音,已充分警告了我。好现在看到真理,并接受它,以免在软弱的日子里陷入恐惧和忧虑,徒然怨天尤人。我宁愿高兴,而不愿悔恨,我不再为此忧思闷想了。
(郑翼棠/译)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奥地利〕茨威格
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做研究、写作。许多人都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觉得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炽热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琪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和《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会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那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他们两个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伟大的人是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不过这里什么也没有。礼拜天的时候,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儿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饭。他温和的目光凝视着我,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里,有已经完成的雕像,还有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条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个手指或者指节,还有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这是他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黏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道:“就是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走回去,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雕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他没有再同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用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情人肩上那种温存把湿布蒙在了女正身像的身上。于是,他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感到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扶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时间里加起来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整个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自己完全沉浸到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方敬/译)
太阳的话
〔日本〕岛崎藤村
“早上好!”
我向太阳隐身的地方致意。没有回答。今天仍旧是太阳隐居的日子。
让我在这里写下一点儿自己记忆中的事吧。我次发现太阳的美,并不是在日出的瞬间,而是在日落的时刻。我已经是十八岁的青年了。当时在我周围,虽然也有人教给我对大自然的很淡然的爱,但是没有人指给我说:“你看那太阳。”我在高轮御殿山的树林中发现了正在沉落的夕阳,为了分享那从未有过的惊奇与喜悦,我发狂般地向一起来游山的朋友跑去。我和朋友两人,眺望着日落的美景,在那里站立了许久许久。那时充满在我胸中的惊奇与欢乐,至今仍旧难以忘怀。
然而,更使我难以忘怀的,乃是我次感受到太阳在我的精神内部升起的时候。我青年时代的生活颇多坎坷不平,时时与艰难为伴,在漫长而暗淡的岁月里,我连太阳的笑脸也不曾仰望过。偶尔映入我眼里的,不过是没有温度,没有味道,没有生气,只是朝从东方出,夕由西天落的红色、孤独的圆轮。在我二十五岁的青年时代,我感到寂寞无聊而去仙台旅行,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懂得了自己的生命内部也有太阳升起的时刻。
我渴求阳光的愿望本是极其强烈的。但是,在似亮非亮的暗淡笼罩的日子里,我也曾非常失望过。我也曾几次失去了太阳。甚至连渴求太阳的愿望也时而变得淡漠。太阳远离我而存在,在我的眼里,它的面容永远是毫无意义的,悲哀痛苦的。
然而,曾一度懂得在自己的生命内部也会有太阳升起之时的我,几经彷徨后,又回归到等待黎明的心境。不论是在冬季要持续五个月之久的信浓山区,还是在好似新开垦的处女地的东京郊外的田野,或是在便于观赏那城镇上空日出的隅田川的岸边,我一直在翘盼着天明。
不仅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也曾沦为异邦的旅人。那时,无论从宛若紫色的泥土般的遥远的海上,无论从看上去如同梦境般流泄着蓝色粼光的热带地区的水波之间,也无论是在如冰的石头建筑鳞次栉比、林荫树凄冷昏黑、万物仿佛全都结冻了似的寒冷的异乡街头,我仍然在固执地盼着天明。甚至在梦中思念着遥远的日出,踏着朝霞向故乡迢迢归来。
我等待了三十多年。恐怕我的一生就要在这样的等待中度过了。然而,谁都可以拥有太阳。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要追赶眼前的太阳,更重要的是要高高地举起自己生命内部的太阳。这种想法与日俱增,在我年轻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现在我所想象的太阳,已经到了古稀高龄。仅就我记忆中的,自物心相合以后的太阳的年龄,如今已经是五十有三。如果加上我无从记得的从前的年龄,那么太阳是怎样一位长寿的老人,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知晓的。
人若到了五十三岁的年龄,不衰老者极为少见。头发逐年增白,牙齿先后脱落,视力也日渐减弱。曾经红润的双颊,变得就像古老的岩壁一样,刻上了层层皱纹,然而还在皮肤上留下如同贴在地上的地苔一样的斑点。许多亲密的人相继过世,不可思议的疾病与晚年的孤独,等待着人们。与人的如此软弱无力相比,太阳的生命力实在是难以估量的。看它那无休无止的飞翔、腾跃,以及每夜沉落不久又放射出红色朝霞的生气!真正拥有丰富的老年的,除太阳之外,更有何者!然而,在这个世上,古老的就是年轻的。这个道理深深地震动着我的心灵。
“早上好!”
我再一次致意,仍旧没有回答。然而我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而且感觉到了自己内部的太阳正在醒来,因此我坚信,黎明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光临。
(兰明/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