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764524
内容简介
为探索中国边缘海演化与重要资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建立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模式,丰富全球动力学理论,推动大陆边缘裂解与增生机制、洋陆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特提斯构造带空间展布、全球气候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的深化和发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围绕中国边缘海岩石圈结构、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东海沟-弧-盆体系形成演化、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边缘海沉积盆地形成及油气资源效应五个方面进行了多学科交叉联合研究。这部专著是对项目多年研究的总结。
目 录
章 绪论
节 中国边缘海研究的科学背景与研究目标
第二节 中国边缘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边缘海岩石圈结构
节 重磁场特征与地壳结构
第二节 热流分布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第三节 岩石圈强度与有效弹性厚度
第四节 岩石圈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第三章 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
节 东海前新生代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
第二节 南海北部前新生代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
第三节 南海南部前新生代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
第四节 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变
第五节 中国边缘海及其围区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及资源潜力
第四章 东海冲绳海槽弧后扩张
节 冲绳海槽张裂构造和张裂机制
第二节 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
第三节 冲绳海槽现代海底热液活动
第四节 冲绳海槽弧后扩张的沉积响应
第五节 天然地震数据反映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板片构造特征
第五章 南海陆缘张裂与海盆演化
节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张裂及其动力学机制
第二节 南海海盆形成机制与扩张方式
第三节 南海海盆俯冲削减及其动力学特征
第四节 泛南海构造演化与板块构造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边缘海演化的构造动力学模拟
节 天然地震的岩石圈应力场特征
第二节 南海重要边界构造带活动历史的物理模拟
第三节 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张裂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四节 东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弧后扩张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五节 东亚张裂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七章 边缘海演化的区域构造问题
节 黄海及邻区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的分界及其动力学意义
第二节 南海及邻区中特提斯展布及与古太平洋构造过程的复合
第三节 台湾构造带的地壳结构及其板块碰撞动力学意义
第四节 南海北部陆缘从主动边缘到被动边缘转化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第八章 边缘海演化的沉积响应与油气资源
节 珠江口盆地(张裂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第二节 万安盆地(走滑拉张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第三节 南海南部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运移和圈闭
第四节 台湾海峡盆地(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第五节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陆架陆坡沉积体系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第六节 南海东北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及其资源效应
第七节 南海油气资源分布的深部动力学
第九章 边缘海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节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第二节 天然气水合物带顶、底界识别方法
第三节 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
第四节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沉积成藏条件
第五节 南海北部陆坡特殊地质环境与BSR分布
第六节 东海陆坡及相邻槽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域分析
第七节 东海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性及资源前景
节 中国边缘海研究的科学背景与研究目标
第二节 中国边缘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边缘海岩石圈结构
节 重磁场特征与地壳结构
第二节 热流分布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第三节 岩石圈强度与有效弹性厚度
第四节 岩石圈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
第三章 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
节 东海前新生代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
第二节 南海北部前新生代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
第三节 南海南部前新生代基底组成和构造格局
第四节 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变
第五节 中国边缘海及其围区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及资源潜力
第四章 东海冲绳海槽弧后扩张
节 冲绳海槽张裂构造和张裂机制
第二节 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
第三节 冲绳海槽现代海底热液活动
第四节 冲绳海槽弧后扩张的沉积响应
第五节 天然地震数据反映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板片构造特征
第五章 南海陆缘张裂与海盆演化
节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张裂及其动力学机制
第二节 南海海盆形成机制与扩张方式
第三节 南海海盆俯冲削减及其动力学特征
第四节 泛南海构造演化与板块构造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边缘海演化的构造动力学模拟
节 天然地震的岩石圈应力场特征
第二节 南海重要边界构造带活动历史的物理模拟
第三节 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张裂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四节 东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弧后扩张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五节 东亚张裂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七章 边缘海演化的区域构造问题
节 黄海及邻区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的分界及其动力学意义
第二节 南海及邻区中特提斯展布及与古太平洋构造过程的复合
第三节 台湾构造带的地壳结构及其板块碰撞动力学意义
第四节 南海北部陆缘从主动边缘到被动边缘转化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第八章 边缘海演化的沉积响应与油气资源
节 珠江口盆地(张裂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第二节 万安盆地(走滑拉张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第三节 南海南部前陆盆地演化与油气运移和圈闭
第四节 台湾海峡盆地(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第五节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陆架陆坡沉积体系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第六节 南海东北部前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及其资源效应
第七节 南海油气资源分布的深部动力学
第九章 边缘海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节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第二节 天然气水合物带顶、底界识别方法
第三节 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
第四节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沉积成藏条件
第五节 南海北部陆坡特殊地质环境与BSR分布
第六节 东海陆坡及相邻槽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域分析
第七节 东海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性及资源前景
在线试读
章 绪论
自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边缘海的成因一直是地球科学关注的焦点。边缘海与岛弧、海沟一起构成全球构造运动为活跃的地带,是大陆边缘演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边缘海位于大陆和大洋两大构造一地貌单元之间,不仅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的过渡地带和大陆边缘的复杂而特殊的类型,同时也是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动力学机制认识较为薄弱的部分。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全球板块理论的认识。由于边缘海的形成演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还包含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计划研究的重要目标。目前国际上活跃的三大研究计划,IODP(综合大洋钻探)、Inter-Ridge(国际洋中脊计划)和InterMargins(国际大陆边缘计划)都将大陆边缘演化和边缘海成因机制作为其研究主题。
节 中国边缘海研究的科学背景与研究目标
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引发的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大陆岩石网分裂,洋陆板块聚敛、俯冲、碰撞、俘获导致的众多边缘海的形成是新生代全球构造中为壮观的地质现象,它不仅控制了该地区的海洋过程、气候变化、物质交换、能量传递、环境演变和资源分布,而且也构成了其他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本身蕴含着十分重大的地球科学理论问题。
两太平洋大陆边缘目前分布了约占全球70%的边缘海,这已在该地区形成了鲜明的构造特点,并在全球边缘海研究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图1-1)。中国边缘海包括东海(冲绳海槽)和南海,是两太平洋边缘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青藏高原到中国边缘海,无论在地形地貌还是地质构造上都构成了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变化为剧烈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是大陆岩石圈急剧增厚的场所,中国边缘海是大陆岩石圈迅速减溥的地区。青藏高原剧烈隆起的正向构造单元和边缘海剧烈下沉的负向构造单元,确立了中国东西均衡对比的构造格局,规定了中国壳幔演变的地球动力调整过程,也是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的控制系统。
……
自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边缘海的成因一直是地球科学关注的焦点。边缘海与岛弧、海沟一起构成全球构造运动为活跃的地带,是大陆边缘演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边缘海位于大陆和大洋两大构造一地貌单元之间,不仅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的过渡地带和大陆边缘的复杂而特殊的类型,同时也是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动力学机制认识较为薄弱的部分。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全球板块理论的认识。由于边缘海的形成演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还包含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计划研究的重要目标。目前国际上活跃的三大研究计划,IODP(综合大洋钻探)、Inter-Ridge(国际洋中脊计划)和InterMargins(国际大陆边缘计划)都将大陆边缘演化和边缘海成因机制作为其研究主题。
节 中国边缘海研究的科学背景与研究目标
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引发的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大陆岩石网分裂,洋陆板块聚敛、俯冲、碰撞、俘获导致的众多边缘海的形成是新生代全球构造中为壮观的地质现象,它不仅控制了该地区的海洋过程、气候变化、物质交换、能量传递、环境演变和资源分布,而且也构成了其他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边界条件,其本身蕴含着十分重大的地球科学理论问题。
两太平洋大陆边缘目前分布了约占全球70%的边缘海,这已在该地区形成了鲜明的构造特点,并在全球边缘海研究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图1-1)。中国边缘海包括东海(冲绳海槽)和南海,是两太平洋边缘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青藏高原到中国边缘海,无论在地形地貌还是地质构造上都构成了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变化为剧烈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是大陆岩石圈急剧增厚的场所,中国边缘海是大陆岩石圈迅速减溥的地区。青藏高原剧烈隆起的正向构造单元和边缘海剧烈下沉的负向构造单元,确立了中国东西均衡对比的构造格局,规定了中国壳幔演变的地球动力调整过程,也是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的控制系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