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62911
中国经济的非典型化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非典型化趋势。
从亚洲新兴大国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亚洲发展和亚洲崛起的前景。亚洲高速成长与以往欧洲高速成长、美国高速成长的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存在、共同繁荣、共同融合的产物,也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高速成长,与其他大陆是一个相互交叉和彼此促进的过程。
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四个十年,我们始终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这种发展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可持续的?是只能在中国实现的因而是独特的还是具有着某种程度的普世价值呢?其实,我们对前三十年的解读功用也正在于此。
中国此前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无疑带有特定的历史痕迹,但这种特殊性在其与其他文明进行的各种深度交往中必然将会被提炼出来而且将得到升华,从而使其具有的内在的普世性价值充分地外溢出来,并且还将会反过来对自己的精神发展产生影响,而这一点也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精彩之处。
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变化很快的学科,《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是在当今中国已经深度进入全球经济时对世界经济的全新观察。本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产业革命的进程为核心线索,力图找出世界经济以及各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书中多次讨论了中国30年实践与西方道路的特殊之处,也多次论及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道路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第二,对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与产业结构变迁相关的城市化、国际分工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对传统的理论提出了修正,指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缺陷,论及了当前产业变动、贸易结构的新动向。
第三,将世界经济变迁、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关系体系联系起来加以整体分析。
第四,把世界经济研究的起点扩展到1500年以前,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世界文明的单线与多线发展问题,突破了以往世界经济的研究范围。
第五,将经济学中的宏、微观机制的理论概念融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史实叙述之中。
第六,将中国30年的高速成长放在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
本书是一本介于学术著作和教学辅导之间的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关系类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用书。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1章 导论
1 世界经济的含义
2 经济发展的典型道路与非典型道路
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2章 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
1 前现代世界的跨区贸易与区域贸易
2 “单线发展”与“多线发展”的问题
3 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3章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形成
1 第一次产业革命之谜
2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
3 第一次产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发生?
4 第一次产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其他国家?
5 产业革命本身的进程
6 工业革命的扩散链条之研究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4章 第二次产业革命与两次世界大战
1 关于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争论
2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展
3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点
4 对世界原有格局的挑战
5 战争与和平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1 从“美苏冷战”到“美苏争霸”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三足鼎立
3 新兴经济的崛起与多极化时代的到来
4 对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判断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6章 战后世界经济宏观机制的发展
1 宏观经济的概念
2 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
3 国家宏观调控的理念
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 就业政策和收入政策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第7章 战后世界经济微观机制的发展
1 “经理革命”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2 资本市场的演进
3 大宗商品贸易制度
4 工会和福利社会
5 企业竞争与企业并购
6 反垄断法
推荐阅读书目及文章
……
第8章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与改革
第9章 创新、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
第10章 当今世界的产业与贸易格局
第11章 世界城市化趋势与中国的策略
第12章 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秩序
第13章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世界意义
第14章 海外经济合作与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
Reflections………
从美洪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研究的思考………
丁学良
姜洪同志的新书《世界经济论纲——典型与非典型发展道路研究》的“自序”里有一句话,引起我的跨世纪联想:
“吴大琨先生作为我研究生的导师,对于我研究世界经济的方法影响至巨,……吴先生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本书思路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大琨先生1978年春读到意大利学者Umberto Melotti(梅洛蒂)的专著 Marx and the ThirdWorld,立刻冒风险予以大力推荐,使该书得以很快翻译出版,这便是当年在中国理论界造成深度影响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第一版)。该书讨论的主题是:马克思基于欧洲历史研究而概括出的四大生产方式——古典的、奴隶制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只限定于欧洲;而把亚洲几个古老文明的经济社会形态,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此乃人类历史演进多元化的依据。过去如此,未来呢?
因为这个主题在当时的中国太过敏感,所以此书只是内部发行。我当时受于光远和苏老师等前辈的叮嘱,该书译本一问世便认真阅读,并要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挑战作评论。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主题的深刻涵义仍然有着实际价值,特别是对中国下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意义深远。
而今,正逢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世界经济论纲》一书以产业革命的进程为核心线索,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探索其规律和发展机制。力图找出世界经济以及世界各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道路问题提出了新的考问。相信此书的面世,将对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和未来战略的探索都有极丰富的启迪意义。
我将姜洪教授的著作《世界经济论纲》推荐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等世界十所最好的大学图书馆收藏。希望此书能够引起全球学界的思考和讨论,希望学界有新人参与,拓展这一思路。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世界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在中国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尼克松访华、中日恢复邦交,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往来。出于干部教育的需要,推出了一批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相对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那些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枯燥的教条,这些书籍因提供了鲜活而又生动的西方经济知识而广受欢迎。作为“世界经济学”的前身,这些读物远远谈不上学术规范性,但在当时,却帮助那些有识之士系统地了解到外部世界的经济情况。
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了。了解西方经济、掌握国际经济知识,一下子成为当时紧迫的教育培训任务。在一批有西方经济学背景知识的学者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运而生。在这批学者中,姜洪教授的老师吴大琨先生是领军人物之一。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学已是热门学科。姜洪和一批青年学者倡导了一种新的学科规范,以产业经济学和技术革命为线索,探讨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姜洪写于1986年的专著《从曼彻斯特到硅谷》就是其中一本广泛传播的作品。那时我在新疆的一所党校当教员,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就选用了这本书作为主要课程读物,深受学员好评。说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以新技术革命为线索,使用产业发展理论来把握世界经济走向,对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姜洪和那个时代的世界经济学的学者们的贡献,应当被我们记住。
有趣的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各行各业纷纷与国际接轨,世界经济学反而渐渐地冷清了。各种各样更加专门、更加系统的经济学科逐渐取代了世界经济学这样的总论型、概论型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大约是在1997年秋,我在上海初识姜洪,那时他刚写了一篇分析亚洲金融风暴的文章,与我做交流。我们在交谈时,共同感到有个时代主题的变化,亚洲金融风暴是个标志性事件。此前,世界经济对中国而言,是纯粹外在的、客观的、有待我们去认识的外部世界;而这场危机则表明,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之间开始发生交互的关系,那个外在的客观的世界经济已经开始转变为包含中国经济在内的新的世界经济了。由此,世界经济学也面临着时代主题的转变:世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应当聚焦于这个新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应当聚焦于中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相互关系上。可惜,当时我们各有庶务在身,这个话题未及持续下去。
光阴荏苒。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邀请姜洪以紫江教授的身份为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开设世界经济学课程。姜洪和我商量这门课的结构时,我们又重拾十几年前的话题,感到这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影响已是世界性的,我们确实需要发展出一门新的世界经济学,实践中有这个需要。巧的是,这门课刚刚上完,国家开发银行陈元董事长就命姜洪带开发银行工作组去非洲考察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情况,并安排我作为顾问一同前往。在出发前和我们谈话时,陈元提出了“中国经济成长与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存在内在一致性”的重要判断,并据此向我们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现在看,这是一次有长远意义的谈话。随后我们开始了持续的对非工作,逐渐形成了在非洲实现上述内在一致性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的体制设计。这些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认识到,“中国成长与亚非拉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包含了未来世界秩序的逻辑起点。这个逻辑的历史展开,就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的全新构造,就是基于中国成长的新世界政治学和新世界经济学。
可以说,世界经济学的这个简短的学科发展史,也折射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变化,包含着姜洪他们这一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就此而论,这本脱胎于三年前讲课笔记的《世界经济论纲》的出版,当然也是这代学人继往开来的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
我们正在目睹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的一幕:中国历史已经不可逆转地内在地融入到世界历史发展之中,在这个进程中,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未来都将重新定义,这个进程需要并且也一定能够唤醒民族自觉的世界历史意识。而一门新的世界经济学,是这个历史自觉的一个小小的但也是重要的脚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