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1746146丛书名: 珍本医籍丛刊
内容简介
《苏沈内翰良方》,习称《苏沈良方》,或名《苏沈二内翰良方》。诸本、诸家著录,均题:苏轼(子瞻、东坡),沈括(存中、梦溪)撰。二人都曾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别称内翰,依时俗称二人苏内翰、沈内翰,书因以为名。
《苏沈良方》并非苏、沈二人当时合著之书,也非后人把二人的原著方书合并而成。南宋初年,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提出:《苏沈良方》乃后人将苏轼医药杂谈附于沈括原编《良方》一书中而成。后人多从其说,而无他论。现存可见最早刻本为明嘉靖年问刊刻的有图本。正文前有腧穴图十一帧。全书共分为十卷,约十余万字。分列为卷一论药、卷二风病、卷三伤寒暑喝、卷四脾胃病、卷五肺病、卷六论养生、卷七头面诸疾、卷八小肠二便疾病、卷九疮疡等外科疾病、卷十妇人小儿疾病。
苏轼虽为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但也从当时风气,研究医理,掇拾方药,其论医论药,颇有见地。其一生颇多坎坷,老而耽迷佛老,对于养生炼丹,很是留意,身体力行,留下了大量的记录和心得。
《苏沈良方》并非苏、沈二人当时合著之书,也非后人把二人的原著方书合并而成。南宋初年,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提出:《苏沈良方》乃后人将苏轼医药杂谈附于沈括原编《良方》一书中而成。后人多从其说,而无他论。现存可见最早刻本为明嘉靖年问刊刻的有图本。正文前有腧穴图十一帧。全书共分为十卷,约十余万字。分列为卷一论药、卷二风病、卷三伤寒暑喝、卷四脾胃病、卷五肺病、卷六论养生、卷七头面诸疾、卷八小肠二便疾病、卷九疮疡等外科疾病、卷十妇人小儿疾病。
苏轼虽为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但也从当时风气,研究医理,掇拾方药,其论医论药,颇有见地。其一生颇多坎坷,老而耽迷佛老,对于养生炼丹,很是留意,身体力行,留下了大量的记录和心得。
目 录
原序
苏沈内翰良方序
苏沈内翰良方序
杨寿祺题跋
提要
苏沈内翰良方总目
腧穴图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一
辨脉记诸药议气风瘴劳灸法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二
论治诸风方治瘫痪偏枯治筋骨疼痛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三
治伤寒方时气瘴疫伤暑疟疾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四
服药治诸气方脏腹虚冷腹痛泻痢暴下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五
治劳积损肺痿咳嗽消渴痰壅化涎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六
养生秘诀神仙补益谷子煎法
炼秋石法丹砂龙虎诀附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七
治目口齿乌髭附头痛鼻衄 吐逆翻胃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八
水气肿满小肠诸病药歌附下脏诸病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九
痈疽肿毒瘰疬恶疮疥癞伤折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十
妇人诸方小儿诸方翻胃附集传记小说
附录
校后记
附
苏沈内翰良方序
苏沈内翰良方序
杨寿祺题跋
提要
苏沈内翰良方总目
腧穴图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一
辨脉记诸药议气风瘴劳灸法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二
论治诸风方治瘫痪偏枯治筋骨疼痛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三
治伤寒方时气瘴疫伤暑疟疾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四
服药治诸气方脏腹虚冷腹痛泻痢暴下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五
治劳积损肺痿咳嗽消渴痰壅化涎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六
养生秘诀神仙补益谷子煎法
炼秋石法丹砂龙虎诀附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七
治目口齿乌髭附头痛鼻衄 吐逆翻胃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八
水气肿满小肠诸病药歌附下脏诸病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九
痈疽肿毒瘰疬恶疮疥癞伤折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十
妇人诸方小儿诸方翻胃附集传记小说
附录
校后记
附
在线试读
苏沈内翰良方卷第一
辨脉记诸药议气风瘴劳灸法
脉说
脉之难,古今之所病也。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此古今所病也。病不可不谒医,而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亦因其长而护其短尔。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於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至於不救,则日:“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亦复参以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於平时默验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之诊,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
辨脉记诸药议气风瘴劳灸法
脉说
脉之难,古今之所病也。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此古今所病也。病不可不谒医,而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亦因其长而护其短尔。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於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至於不救,则日:“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亦复参以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於平时默验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之诊,虚实冷热,先定于中,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