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0605
上篇为温病学的理论基础篇,分为六章,系统讲述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学术特征,以及温病学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方法与思路、治则及预防。
中篇为温病病证的分证论治篇,分为九章,系统归纳风温、春温、暑温、湿温四大病证及暑湿、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五小病证。
下篇为温病代表性医著选读篇,分为五章,对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陈平伯五位的部分温病学医著原文进行逐条解析,讲解诠释主要原著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前人对温病学新论、新法、新方的论述及对温病学的学术贡献。
上篇 温病学理论基础
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四、温病与伤寒
五、温病与温疫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邪的产生和致病特点
三、温病的发病因素
四、感邪途径
五、温病的发病类型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温病辨证体系的形成
二、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概念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四、温病辨证的意义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二、验齿
三、辨斑疹白痦
四、辨常见脉象
五、辨神色
六、辨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一、温病的治疗
二、温病的预防
中篇 温病学分证论治
第七章 风温
一、概念
二、分类
三、范围
四、历史沿革
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鉴别诊断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第八章 春温
概说
一、概念
二、分类
三、范围
四、历史沿革
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第四节 预防与调摄
一、预防
二、调摄
小结
第九章 暑温
概说
一、概念
二、分类
三、范围
四、历史沿革
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
第四节 预防与调摄
一、预防
二、调摄
小结
第十章 暑湿
概说
一、概念
二、分类
三、范围
四、历史沿革
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二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
下篇 温病学名著选读
32年完成这样一部讲稿,实在惭愧,在首都“教学名师”的声誉下,其实难负。将温病学讲稿作为一篇通稿,分为基础、论治、原文选讲三篇、二十章,以供教与学之用。
归纳三十余年的从教,感悟主要有两点。
一、教学是学术的结晶
中医学的教学古已有之,然以个体化教育教学为主,班级、群体、院校化教育不过百年历史。何况百年之中跌宕起伏,成系统、分学科教学起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本人1978年进入中医高等学府学习中医,那融汇古今、穿越时空、结合医药、绚丽多彩的学术思想,给予我们遨游畅想、挖掘求索、传承发展的无限空间。曾记得在大学课堂,一代名老中医赵绍琴、刘渡舟、任应秋、王绵之等讲授他们的学术研究,教授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刻感悟;也记得在临床基础课程学习中,一代新中国中医大学培养的年富力强、辛勤耕耘的新中医名家王永炎.翁维健、刘燕池、王沛、祁宝玉、聂惠民、钱英、田德禄、周乃玉等讲授他们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教授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记得进入临床实习跟随京城名老中医关幼波、王大经、王为兰、鲍友邻、王鸿士、柴嵩岩、许公岩等传授他们的临证经验和破解疑难病证的中医思维与实践方法。
二、教学是艺术的展现
有人说医者艺也,不无道理,而医学的教育更是艺术的展现,医学教育是面对人体的健康艺术。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话语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讲授人体生命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通过教师的言行得到艺术的感染。还记得在课堂上医古文教授周笃文、钱超尘将医学文稿讲得如诗如画;解剖学教授邱树华将人体的骨骼、血管、神经等各系统描绘得栩栩如生,语言之严谨、表述之清晰、记忆之深刻至今历历在目。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艺术的形式归结起来就是“言”“声”“像”,即语言、声音、形象。课堂教学讲授课程的步即“言”的内容准备是这三步中的关键,因此本人步入校门走上讲台前就开始了精心准备讲稿的历程,历经三十余年教学,不断修改完善终成此稿,使得中医温病学的讲授能够更完整、准确,逻辑关系清晰,条理分明,同时尽可能地符合学生思维与记忆。“言”虽不多,但倾心准备,力求精而不繁;“声”虽不闻,但言语通俗,力求如闻有声;“像”虽不现,但示以图表,力求逻辑缜密。
温病学讲稿与大家见面,力争做到条理清晰,思路连贯,融汇各家,综合概括,期盼能够在传道、授业、解惑三方面有所裨益。然虽精勤不倦于教学,但无奈悟性不高、天资愚钝,因此谬误、欠缺在所难免,祈望学者批评指正。
温病学讲稿的整理出版工作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临床基础学学系教学团队杜宇琼副教授、朱智耀讲师的支持和帮助,得到我的研究生团队王志强、郭新新、李光超、白辰、李文新、司远、王金光、刘晔、田甜等的编录支持,得到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名师专项资金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