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012864
★入选《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
★儿童文学大师作品“华语文坛祖母”林海音,写给孩子的温暖与感动。读林海音,让孩子遇见美好童年。
★林海音经典自传体小说,每个孩子都不可错过。纯美清新的文字,温暖感动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北平漫笔》主要写林海音在北平(老北京)度过自己愉快的童年生活。瓜果满街的秋,戏园子里的茶房,天安门的华表,太庙的松林,故宫的角楼,景山的五峰……美不胜收。除了此篇,本书收录了很多作者的经典散文,内容涵盖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童年的回忆、对师友的杂忆等,对于林海音的北平生活、台湾生活都有涉及。
目 录
苦念北平 …………………………………………… 001
家住书坊边 ………………………………………… 007
天桥上当记 ………………………………………… 021
在胡同里长大 ……………………………………… 031
北平漫笔 …………………………………………… 037
虎坊桥 ……………………………………………… 070
老北京的生活 ……………………………………… 078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 083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 111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 116
地坛乐园 …………………………………………… 126
难忘的两座桥 ……………………………………… 161
访母校•忆儿时 …………………………………… 165
我的童玩 …………………………………………… 173
英子的乡恋 ………………………………………… 184
友情 ………………………………………………… 198
寂寞之友 …………………………………………… 202
黄昏对话 …………………………………………… 206
旧时三女子 ………………………………………… 213
婆婆的晨妆 ………………………………………… 228
三只丑小鸭 ………………………………………… 233
平凡之家 …………………………………………… 237
林海音主要生平记事 ……………………………… 241
我漫写北平,是因为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稿纸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林海音
在胡同里长大
欣赏喜乐的六十多幅画北平的彩色图片,一面细读这一篇篇有趣的散文,也就一阵阵勾起我的第二故乡之思。 尤其在这些画片中,很多是画到胡同风光的,使我这自小在“胡同”里长大的人,不由得看着看着图片,就回到椿树上二条、新帘子胡同、西交民巷、梁家园、南柳巷和永光寺街这些我住过的胡同里去——在北平的二十六年里, 从五岁到三十一岁,我只住过两次大街,那就是虎坊桥大街和南长街。在北平一年四季的生活,在胡同里穿出穿进 的,何止是“春天的胡同”(喜乐给小民画插图的书名)。 北平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像台湾这样四季常绿,记得 我的母亲生前曾讲她次到北平的笑话:到北平去时是 二月,树还没发芽,都是干树枝子,我的母亲竟土里土气的说:“怎么北京的树都死光啦!”
在干树枝上,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鸟巢,或者下大雪的日子,满树银白,一碰,雪花抖落下来,冰凉的掉在你的后脖里,小孩子都会又惊奇又高兴地缩着脖子吱吱叫。
冬夜的胡同里,可以听见几种叫卖声,卖半空儿花生的,卖萝卜赛梨的,卖炸豆腐开锅的。开门出去,买个叫 做“心里美”的萝卜,在一盏小灯下,看卖萝卜的挑出一 个绿皮红瓤的,听他用小刀劈开萝卜的清脆声,就让你满 心高兴。北平俗话说:“吃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在一炉红火上,开水壶冒气嗡嗡地响了,吃着半空儿花生 或萝卜,喝着热茶,外面也许是北风怒吼,屋里却是和谐 温暖,这种情况,北平老乡都曾经历过、体验过。
夏日的胡同,记得黄昏时光,太阳落山热气散了,孩子们放学回家。有时放了学的哥姊,要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就大大小小的推开街门到胡同里玩。黄昏里的胡同风光,我记忆深刻的是卖晚香玉的。把晚香玉穿成一个个花篮,再配上几朵小红花,挂在一根竹竿上,串胡同叫卖。卖花的多是家庭妇女,买一只晚香玉花篮,挂在卧室里, 满室生香。使孩子们兴奋的,是“唱话匣子的”过来了,
他背负着一个大喇叭,提着胜利牌俗名“话匣子”的手摇留声机,那时有几家有自备唱机的呢?所以这种租听留声机的行业,就盛行于我的幼年。唱片中,以平剧(即京剧, 编者注)、地方戏为多,开头说着“高亭公司特请梅兰芳老 板唱《贵妃醉酒》”等语。兼也有歌曲,但教人兴奋的, 是他送听一曲“洋人大笑”的唱片。那张唱片,从头到尾 是洋人大笑,哈哈哈,嘻嘻嘻,呵呵呵,各种笑声,听的 人当然也跟着大笑。这张唱片,相信许多人都听过。
胡同里虽然时有叫卖声,但是一点儿也不吵人,而且北平的叫卖声,各有其抑扬顿挫,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好听。比如夏日卖甜瓜的过来了,他搁下挑子,站在那儿, 准备好了,就仰起头来,一手自耳朵后捂着,音乐般地喊着:“欸——卖哎好吃得欸——苹果青的脆甜瓜咧——”他为什么半捂着耳朵,是为了当喊出去的时候,也可以收听自己的叫喊声是否够味儿吧!上午在胡同里出现的,有卖菜的,卖花的,换绿盆儿的,换取灯儿的,送水的,倒土的,掏茅房的……都是每天胡同生活的情景。
说起“换取灯儿的”,使我回忆起那些背着篓筐、举步蹒跚的老妇人。她们是每天可以在胡同里看见、听见的人物之一。冬日里,她们头上戴着一个绒布或绒线帽子,手上套着露出手指的手套,来到胡同,就高喊着:“换洋取灯儿咧!换榧勒子儿啊!”
“取灯儿”就是火柴,“洋取灯儿”还是火柴,只因这 玩意儿的形式是外来的,所以后来加个“洋”字。那时的洋取灯儿,多为红头儿的丹凤牌,盒外贴着砂纸,一擦就 迸出火星。“榧子儿”(“勒”是我加诸形容她的叫卖声)是 像桂圆核一样的一种植物的果实,砸碎它泡在水里,浸出 黏液,凝滞如胶,是旧时妇女梳好头后搽抹的,也就是今日妇女做发后的“喷发胶”。而榧子儿液,反而不像今日发 胶是有毒的化学制品,浸入头皮里有危险。无论你家搬到 哪条胡同,都会有不同的“换取灯儿的”妇人,穿梭于胡同里。
“换取灯儿”的老妇人,大概只有一个命运好的。很小就听说,那就是四大名旦尚小云的母亲,是“换取灯儿 的”出身。有一年,尚小云的母亲死了,出殡时沿途有许 多人看热闹,我们住在附近(当时我家住在南柳巷),得见 这位老妇人的死后哀荣。在舞台上婀娜多姿的尚小云,重 孝服上是一个连片胡子脸(旧时孝子在居丧六十天里不能刮胡子)。胡同里的人都指点着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孝子,并且说死者是一个怎样出身的有后福的老太太。 在三十年代小说里,也有一篇描写一个“换取灯儿的”妇人的恋爱故事,那就是许地山(落华生)所写的短篇小 说《春桃》,是我记忆深刻,而且非常欣赏的小说,它感人至深。主角“春桃”是一个很可爱的不识字的旧女子。《春 桃》一开头儿,就描写的是北平的胡同景色:
这年的夏天分外地热。街上的灯虽然亮了,胡同口那卖酸梅汤的还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他的铜鼓。一个背着一大篓子纸的妇人从他面前走过,在破草帽底下虽看不清她的脸,当她与卖酸梅汤的打招呼时,却可以理会她有满 口雪白的牙齿。她背上担负得很重,甚至不能把腰挺直, 只如骆驼一样,庄严地一步一步踱到自己门口。
再说到北平的交通工具,穿梭于大街上、胡同里的,也多是洋车;洋车就是人力车,这个“洋”是代表东洋日本,因为它早是从日本传入的。洋车在胡同出入,不会碰到在胡同玩耍的孩子,跑得慢嘛!北平因为是方方正正的城,如果偶有斜巷,就会取名斜街,如杨梅竹斜街,王广福斜 街,东斜 街,西斜 街,上斜 街,下斜 街,白米斜 街……所以拉洋车的如果要转弯,就叫“东去!”“西去!” 而不是像现在所说“左转!”“右转!”要下车叫停,也是 吩咐“路南到了”、“路北下车”等语。
喜乐所画的胡同风光,是画的典型当年北平胡同和谐 生活的真实情景。胡同里不管是大宅门儿、小住家儿,生 活得都很安静,因为北平人的生活,步调一向不快。胡同里的宅墙,该修补该见新的,也都年年做,所以虽属小门 户,在胡同里看下去,也是整整齐齐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