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9871
▲
美国中国画史研究专家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毕生重要论文,首次在国内结集出版。
▲
篇目作者自选,白谦慎组织校订,各篇由刘晞仪、刘和平、李慧漱、黄士珊、严守智、王仲兰、王正华、赖毓芝等曾经直接受教于班宗华的华人学生翻译。
▲
文章内容主要集中于宋画研究,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是美国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这本文集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20篇重要论文,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既有早年之作,也有新近的文章,展现出他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以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史的持续关注,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其毕生的治学思路与成果,可资国内读者借鉴。
作者自序
编者序
早期论文选例
传巨然《雪景图》
李唐和高桐院山水画
陈嘉言画作系年
山水画中的人物
宋代山水画研究
传高克明《溪山雪意图》研究
闪耀之河:宋画中的潇湘八景
公元1085 年前后的中国山水画
弗利尔美术馆藏《秋江渔钓图》——李唐问题再探
三幅宋代山水画
《李源与圆泽》——一幅传为牧溪所绘的13 世纪画作
宋代绘画中的“拟真”实验
20
世纪对宋代绘画的再造——来自美国博物馆的三个案例
从传为张训礼的《灞桥风雪图》谈金代北方山水画
元明绘画研究
吴兴姚彦卿(廷美)考
异代宗师——探寻两幅宋元画的风格与意义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狂邪学派绘画
孙君泽《雪景山水图》及一些相关作品研究
弗利尔美术馆的一件新近收藏以及画坊经营运作之问题
中国艺术的外来影响研究
董其昌与西学——向高居翰(James Cahill)致敬的一个假设
亚历山大在中国?——关于中国考古学之提问
编者序
(白谦慎)
本书所收班宗华先生论文20 篇,由他本人自选。除了少数文章早有中译本外,参与翻译的多为班先生在耶鲁大学培养的博士,他们是黄士珊、赖毓芝、刘和平、李慧漱、刘晞仪、王正华、王仲兰、严守智和我本人。此外,还有四位年轻同道也帮助了我们的翻译,他们是陈霄、华蕾、王明玉、俞乐琦,在此深表感谢。由于班先生的论文发表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杂志,部分文章的体例(特别是注释部分)有差异,若要完全统一,颇有困难,希望读者见谅。
由于我的中国绘画史素养不够,编辑过程定有疏漏,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大陆和港台关心艺术史的读者对班宗华先生并不陌生。但由于这是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部论文集,我想借此机会向读者们介绍一下班先生的生平和他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贡献。1934 年2 月4 日,班宗华先生在美国宾州的匹兹堡出生,在匹兹堡和周边的两个小镇(Ligonier 和Latrobe)长大。他的父亲是钢铁业的工程师,他所从事的行业在二战中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蓬勃,所以,虽有大萧条和二战,班先生早年的生活是愉快而又无忧无虑的。他的母亲在大学时学的是表演,终身参加业余的戏剧演出。班先生从少年时就喜欢艺术,1952年高中毕业后,到辛辛那提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在这个学院的一年中,他的主要兴趣是美术、音乐和文学。除了学习素描和绘画外,他还创作漫画书,并在不同的乐队中吹长号和弹钢琴,参加当地的合唱团。
1953 至1956 年,班先生在美国陆军服兵役。在此期间,他曾在位于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进行了一年的汉语强化学习。21 岁抵达日本大阪,随后驻扎在东京和台北。在这些地方,他开始了与东亚接触的经历。1956 年退伍后,到宾州艺术学院学习,直至1959 年。1960 年1月,班先生到匹兹堡大学继续汉语学习,他的老师包括柳亚子先生的哲嗣柳无忌(“班宗华”即柳先生所起)、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语言学家梅祖麟先生。此后,班先生转学至斯坦福大学,在那里他师从高友工先生和刘君若先生,并在1963 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62 年春,台北故宫藏中国艺术精华展在旧金山的杨博物馆举行,班先生随高友工先生去参观,他被范宽、郭熙、宋徽宗、马远、夏圭、赵孟頫、董其昌等的画作和书法所震撼,当即决定报考研究生院。此后,研究中国绘画成为他终生的事业。1963 至1967 年,班先生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在方闻(导师)、牟复礼(Fritz
Mote)、高友工、陈大端、岛田修二郎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1964 年的夏天,他曾到哈佛大学短暂地从罗樾先生(MaxLoehr)学习。对于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令人振奋和充满挑战的时代,虽说个人与个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学术竞争触目可见,学者之间在理解中国绘画史时也产生了巨大歧异,但是,为以后西方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奠定下重要的基础的那些学者,正是在这个时期涌现的。
1967 年,班先生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并开始在耶鲁大学教书。除了曾在1970 年代后半期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四年外,班先生的执教生涯都是在耶鲁大学度过的,直至2000 年退休,退休前为耶鲁大学John
M. Schiff 讲座教授。班先生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维度很广,从五代绘画到20 世纪的中国画家,从浙派院体画家到八大山人这样的文人艺术家,他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和研究,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的兴趣”,他也是国际艺术史学界公认的宋画研究权威。
班先生是一位负责而又严格的老师。记得我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学生们的每一份学期论文,都会有他批注和评语。凡有同学要参加学术讨论会,他都会亲自主持试讲会,让试讲者听取大家的意见,以做改进。他和博物馆、收藏界、鉴定界保持着密切关系,在研究和教学中始终注重作品本身。我刚到耶鲁大学读书的个学期,正值班先生休学术假,他请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何慕文博士(Maxwell Hearn)为我们上宋元绘画史的课。每个星期五的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出发,坐火车到纽约,在大都会的库房里看画讨论,回到耶鲁已是晚上七八点钟。开车带着学生访问公私收藏,也是班先生的教学内容之一。我当学生时,他就曾带着我们一起去王季迁先生家和王南屏先生的儿子家看过他们的收藏。
在三十多年的教授生涯中,班先生培养了三十多位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博士生。由于美国博士教育的周期通常在6—8 年,这个数字在西方中国艺术史领域中是相当可观的。如今他的许多学生都在重要的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任职,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界在近年来开始反思过于注重理论话语而出现的一些偏差,“作品”重新回到人们关注的视野。近两年来,梅陇基金会联合数个大博物馆为美国在校中国艺术史博士生举办了一系列仔细检视作品的工作坊,多位班先生的学生直接参与了这些工作坊的策划和教学,这也可以被视为对班先生从作品出发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的肯定。
班先生退休后,和妻子住在美国西北部普吉湾的一个小岛上。在那里,他重拾画笔,每日作画自娱。但他对中国绘画的热爱依然如故:到美国各地的博物馆观看中国绘画,出席学术会议,发表演讲,撰写论文,他还活跃在艺术史学界。除了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的持续关注外,近年来他的学术兴趣还涉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的早期历史,并开始发表这方面的论文。回首一生,班先生说,他花了33 年的时间成长、获取经验、接受教育,在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33 年,目前他正处在人生的另一个33
年轮,享受着退休生活中对艺术和智识的追求。我们衷心祝愿班先生健康长寿,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和读者们分享他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心得。
白谦慎
2016 年6 月12 日拜撰于杭州
count:2.0;
line-height:150%’>总体来说,集中所收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可资国内读者借鉴。书稿整体由白谦慎组织校订,各篇由刘晞仪、刘和平、李慧漱、黄士珊、严守智、王仲兰、王正华、赖毓芝等曾经直接受教于班宗华的华人学生翻译。
尽管班先生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维度很广,从五代绘画到20 世纪的中国画家,从浙派院体画家到八大山人这样的文人艺术家,他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和研究,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始终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的兴趣”,这也使得他成为国际艺术史学界公认的宋画研究权威。
—— 白谦慎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是美国前辈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早年喜欢艺术,50年代服兵役期间学习了汉语,在日本和台湾接触了东方文化,之后继续学习汉语,1963年在斯坦福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自称,是1962年台北故宫在旧金山的文物精华展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这次展览上,他被宋代画家李成、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深深震撼,于是决定报考中国绘画方向的研究生,在普林斯顿大学跟随方闻、牟复礼、高友工、岛田修二郎等教授学习,也短暂到哈佛跟随过罗樾。60年代是美国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汇聚了来自中国、日本、欧洲的研究者及藏家,亦涌现出一批为之后的学科发展奠定方向的青年学者,班宗华即为其中之一。1967年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耶鲁大学(1967-1975;1979-荣休)、普林斯顿大学(1975-1979)执教,并为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馆(Indianapolis Art
Museum)、大都会艺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作顾问指导。其著作《大明的画家》(Painters of the Great Ming,1994)曾获得由美国学院艺术协会向博物馆学者颁发的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 Barr, Jr.)奖。尽管班先生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维度很广,从五代绘画到20 世纪的中国画家,从浙派院体画家到八大山人这样的文人艺术家,他都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和研究,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始终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的兴趣”,这也使得他成为国际艺术史学界公认的宋画研究权威。2000年从耶鲁大学荣休之后,宋代的绘画,包括宋代的传统——比如元代、明代画家如何受到宋代的影响,以及后世人如何修补、购买和收藏宋代绘画(其中很多不一定是真的宋画),仍然是他特别关注和持续研究的话题,多以会议论文形式发表,受到国内读者的关注。
在耶鲁执教33年,班宗华培养了三十多位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博士生。如今他的许多学生都在重要的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任职,成为各自领域的中坚。白谦慎是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一位。2015年,为了纪念先生八十华诞,白谦慎提议和其他同门组织编译一本先生的画史论集,交由三联书店出版。选篇、目次由班教授亲自拟定,书中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20篇重要论文,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既有早年之作,也有的文章,比较全面地反应了班宗华的治学思路与成果。
班宗华本人早年接受过绘画训练,又曾跟随注重形式分析的方闻、罗樾等老师学习,因此特别重视从作品出发进行研究和教学。从个性上,他也喜欢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本论文集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些特点。比如《传巨然〈雪景图〉》一篇,针对一幅曾被董其昌鉴定为巨然之作的山水画,无论是与董其昌同时代的鉴赏家,如王时敏、顾复、安岐,还是当代的艺术史家,如李雪曼、方闻、喜龙仁、李铸晋、傅申,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人沿用董其昌的观点,把此画定为巨然或巨然传派的作品;而有人认为它与李成、郭熙的画风有着更紧密的关联。而班宗华通过细致地画风比对,以及题跋、印章、书法笔迹分析,重新判定作品归属,打破前人主观臆断的名家神话,重新发现了冯觐这位鲜为人知的画家;又比如李唐、姚彦卿两篇,皆是论证画家一个人可以具有截然不同的多样风格,从而打破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二分法,挑战按照身份揣想画家风格的定式。
在宋画研究方面,班宗华结合文献与分散在中国、美国与日本等地的传世作品,尤其对宋代山水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首先是鉴定断代与作者归属问题,这是横亘在所有宋画研究者面前的难题,其中的情况错综复杂,有些是博物馆与收藏者把后世的作品错认为宋画,但也有把真正的宋画错定为晚期作品的情况,比如班宗华认为李唐的《秋江渔钓图》就被错误判定为明代作品而未得到足够对重视。之所以如此,往往都是受了晚期评论、仿作和造伪影响,导致学者们对宋代画家及其作品缺乏共识。关于宋代山水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变化,班宗华在多篇文章中有所涉及,比如《传高克明〈溪山雪意图〉研究》、《闪耀之河——宋画中的潇湘八景》讨论了宋代的组合分段山水,照此分析,目前许多传世作品其实只是原初组画的局部,因此应该有着不同的展示和观看方式;《三幅宋代山水画》通过王诜、赵葵、楼观的三幅宋代画作,既讨论了徽宗的钤印系统,也提出了与“文人画”相对的“武人画”,展现出宋画中不为人知的多样面貌;《公元1085 年前后的中国山水画》讨论了北宋山水画从郭熙“煌煌山水”到王诜“流放山水”的一个重要转变,前者体现了王权下的君臣秩序,后者体现了个人的精神自由和被放逐的经历。《李源与圆泽》讨论对后世日本影响巨大的禅师画家牧溪的作品;张训礼的《灞桥风雪图》则涉及到与宋同时期的金代北方山水画。《宋代绘画中的“拟真”实验》是这组文章中比较重要的一篇,探讨了唐宋之际中国绘画所展现出的对于自然客观世界之兴趣以及取得的成就,这一兴趣随着宋朝的覆亡而终结。《20 世纪对宋代绘画的再造——来自美国博物馆的三个案例》是比较近的一篇文章,讨论后世的修补改造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认识宋画所产生的影响。1890—1920年是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黄金期,其中宋代山水画受欢迎。弗利尔博物馆得到了一些断为宋代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所谓“宋画”其实是由明清两代的宫廷画师和职业画师伪造的。这三十年涌现了许多将明清时期绘画改造成宋画以满足国际市场的实例。
元明绘画研究部分的五篇文章亦与宋画有关。《异代宗师》探寻了两幅宋元之际画作的风格与意义——《寒江独钓》可能是宋代遗民画家所绘与文天祥有关的图像;《临流独坐》亦是在重新利用李成、范宽的传统来追忆故国。《狂邪派绘画》探讨的是随着1530年画院的解体以及董其昌的批评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对院体画的传统和知识失去兴趣,以至于把众多明代绘画加上了宋代大家的名头。17、18世纪对判定作品的真伪、价值和理想形态所采取的观点,成为后人遵循的准则,但此准则的奠定却不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姚彦卿、孙君泽是两位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仍然延续宋代传统的画家,但由于新的批评标准兴起而被后人忽略和遗忘。《弗利尔美术馆的一件新近收藏以及画坊经营运作之问题》涉及画稿粉本的问题,旨在说明元明时期对宋代绘画的大量仿制,导致明代中晚期批评与鉴别标准的混淆。
中国艺术的外来影响研究部分收录了两篇相对独立的文章。《董其昌与西学——向高居翰致敬的一个假设》试图论证传教士带来的西方铜版画与董其昌画风转变的直接关联;《亚历山大在中国?——关于中国考古学之提问》将中国早期艺术放置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来做平行比较,试图论证如秦始皇兵马俑般的大型写实雕塑并非本土独立的产物。
总体来说,集中所收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可资国内读者借鉴。书稿整体由白谦慎组织校订,各篇由刘晞仪、刘和平、李慧漱、黄士珊、严守智、王仲兰、王正华、赖毓芝等曾经直接受教于班宗华的华人学生翻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