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20302
编辑推荐
中国本微信体诗集。作者以新体诗的方式,抒发了对江南小城慈城的热爱。本书收录了百首诗歌以及作者走遍慈城拍摄的400多幅精美照片,慈城的影像通过作者的特殊处理,拥有了莫奈印象画的朦胧气质。书中每一首诗歌、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这个江南小城独特风土韵味与人情,在这些淳朴的影像与自由奔放的文字背后,我们将发现现已失落的优雅与文明。
内容简介
慈城小镇,以审美之眼,可以直接读取自然和历史的线索很多,处处都是“年代资本”的颓垣,含着利润在未来兑现的金匙,这些都是文化复兴的支撑点。这座唐代龟型格局的古城,带着它与生俱来的天地福气,滋养那带有“灵魂眷顾的思想”,在此固执着“不成长主义”、“不发展的自由”。我们依旧能从屋脊城墙上,看到乡愁的天际线;在颓垣上,感受到绽放着古典的未来意识;在老宅乡绅的餐桌上,品尝到中产阶级的“共和”滋味;在走过民国时代的小巷中,去凭吊《早春二月》的雪里桃花。
目 录
立春的红豆说莫奈来了 009-075
夏的光影启示打开诗囊 077-137
秋的思想实验涂鸦印象 139-203
腊月的纪念章太阳点赞 205-257
夏的光影启示打开诗囊 077-137
秋的思想实验涂鸦印象 139-203
腊月的纪念章太阳点赞 205-257
前 言
中国人写诗的传统,算起来也有两三千年了吧? 中国诗人之多和诗歌作品之多,你恐怕数都数不过来。尤其科举制以后,写诗与政治体制挂钩,训练写科考的格律诗,可以看成是政治一体化的一部分和政治文化化的诗性表现。 所以,用格律诗的方式来管束诗人的自由意志,是诗人为从政所做的文化准备,也就是文化政治化。 朝廷以“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录用方式来确立诗歌的格律化标准,表面上,虽可见一代王朝的政治风雅,但其背后却暗藏了“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王权主义的政治神话。 原以为有了科举制的选拔和格律诗的教化,就再也不会有人说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那样没文化的话,且以为无人这样说,便没人敢这么做了。但,不 是所有人都可以被格律诗教化的。李白格律诗写得很好,可他还是不愿受格律束缚,喜欢在古风里大喊大叫:“安然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没被教化好,所以,在科举制里就“大道如青天,独我不得出”。而黄巢之流以及洪秀全等,也都是被科举制淘汰后,从格律诗里挣扎出来,异化为帝王学之暴徒的“我花开后百花杀”!并且,他们同样也会拥有一个“吾彀”的政治神话。本来,写诗就是诗人的事,不管你怎样“诗言志”,都不关政治什么事。诗人的本分,既不以诗干政,也不被政治所干预,可一旦被政治录用,就与政治脱不了干系,不仅以政治性作为评价诗的标准,还以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给诗打分,把参政、议政的诗当作好诗,结果,便是诗人干了政治,同时也被政治干了,彼此,彼此,也就怨不得有什么文字狱。革命时期,运动了,诗也跟着运动,不光跟着,为运动提供文艺范,还为运动打了诗的激素,使运动转化为群众性的民歌运动,正是在“求民主”的民歌运动中出现了《东方红》。越来越政治的诗歌运动,使诗歌走进了政治路线的越来越窄的小胡同,当诗歌以朦胧诗的方式告别了民歌运动时,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同政治脱钩,而是以持不同政见者的姿态继续投入到政治抗争中去了,未能回到它自身,从来就没有人问过:离开了政治,诗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记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作过一本白话诗叫作《尝试集》,它的价值,在于它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就其作为诗本身而言意义并不大,由于诗本身的平易和口语化特征,使诗歌易于向着民歌转化,现代民歌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其兴起,当亦有着《尝试集》的契机,当顺口溜都以白话的名义入诗,群众运动中那些铿锵有力的口号就更以豪放的姿态堂而皇之地入诗了,群众运动的诗歌,也就是政治化的民歌。传统民歌都是生活化的,与群众运动无关,当诗人以其政治立场介入时,民歌也就政治化了。如果说群众运动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尝试”,那么民歌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尝试”了。胡适没有想到,诗应自有其本质,即便以常识写诗,也要写到诗的本质里去,起码,要向诗的本质靠拢。那么,诗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个体本位的人的自我意识所表现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即使强调诗歌的人民性,那也要以个体性为前提,短缺了个体性的人民性是空的。为此,我要做一个新的文艺复兴的“尝试”,不仅让新诗再次获得一种古典形式:“我有新诗若古体,五言七言似绝句。”还要重新提撕一下诗的本质:“诗贵自由当自律,唯以自我作法式。”
媒体评论
本书为著名独立学者刘刚的微信体诗歌精选集。书中百首新体诗配以作者意蕴隽永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一个独特的江南小镇——慈城,图文的编排匠心独具,诗与图可谓相互辉映,既令人赏心悦目,又完满地呈现了诗歌的意境。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