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410727
书中的世界全赖作者创造,所以作者的三观尤为重要!
钱钟书先生曾说: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很难有意为之。
看一些作者的介绍,你常会发现不用深交,甚至不用认识他,单从他的个人照片,你就能看出作者和他作品的气质是多么的一致。反正我不相信我无法相信的作者能带来好的作品。
我相信本书的作者李如青,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作者,而是因为三月份的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到南京,为他的下一本新书做了一趟实地考察。让我认识到:
首先,他很厉害。
他在快五十岁、眼睛老花了之后才开始创作绘本,短短几年就已出版多本儿童绘本,3 次荣获中国台湾地区“金鼎奖”,6 次入选中国台湾地区“好书大家读”推荐好书,3 次入围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并凭借《拐杖狗》一书夺得第四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作品被改编成音乐剧、广播剧……
适度年龄:3-8
这是一本从两头往中间读的书,故事的结尾在书的中间。故事的一头,是高原的牦牛帮少年;另一头,是山谷的马帮女孩。这是一个运茶的马帮和运盐的牦牛帮在日光之城相遇的温情故事,更是一段两个孩子的成长之旅。
颠覆翻阅顺序,带来阅读惊喜
绝大多数的图画书都遵循一个几乎一成不变的准则:阅读时总是先左后右,从左往右读。因此,故事叙述的方向也总是具有从左到右的单一性。
这本书是一本从两头往中间读的书,两个孩子,带着各自的任务,一个往右走,一个往左走,不同的路线,想同的成长旅程。
这种形式对于作者来说是挑战,对于读者来说更是一种阅读游戏,让孩子在游戏间爱上阅读。
*终,两个勇敢的孩子,完成了任务,也碰面了——在书的中缝。(颇有点儿童版《向左走向右走》的趣味)
图
孩子需要这样的成长
这是一部抓住了孩子成长瞬间的作品,你应该也发现了,孩子的成长经常好像就在一夜间,昨天还不会扣纽扣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的孩子,今天得到了某个促使成长的原因、契机,一下子就长大了。
本书以孩子的视角切入,带着各自任务的两个孩子临行前,男孩的妈妈为他戴上绒帽,女孩的妈妈为她穿上背心,这种亲切感和温情,是儿童*能放心进入的世界。这样的作品,不是个只能令他们紧张地从外部窥视的世界,而是*能令他们拥有带入感的属于他们的世界。
途中,男孩吓呆了,女孩的马儿也紧张地抽搐,多么真实。这不是个孩子戴上绒帽、穿上背心就秒变“无敌英雄”的世界,但是在经历了恐惧和紧张后得到的成长,难道不才是真正的蜕变吗?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现实生活,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才不会彷徨无措。相反,粉饰的“甜美”世界会让孩子放下书本后,问你:为什么你给我讲的那些,我没有遇见过?
图画书,图画决定格调
童书可以具有游戏性,但不等于哄孩子玩。童书有它该有的格调。作者李如青*擅长的就是:将茶马古道这种大题材融入孩子能够理解的小叙事中,在充斥着甜美温馨故事,或奇幻想象童话的主流市场中,以贴近土地与自然的风格,开拓小读者的审美取向。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流淌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静谧。
色调变化表现意境(颜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一种颜色都会产生唯有那种颜色才会有的特别的力量)。
视角的变化。
细节彰显用心
图画书,如何简约不简单——趣味是饵
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开会,结果会上的一个笑话,却超越所有重要的内容,在会后被谈论了很久。一样的道理,我们要传递意义给孩子,如果方法不恰当有趣,不能吸引他的注意,那再好的意义也传不进他的脑袋里。
这本书,从封面就可以开始猜故事。
会讲故事的环衬。
扉页是通往正文故事的一扇门,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特别这本是双扉页)。
无中胜有的结尾,在你合上书的时候,故事仍旧没有结束。
单纯而丰富的内涵
大多数成功的绘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主题单纯。毕竟绘本不是小说,小读者需要一个明确的阅读核心,在开启阅读之旅的过程中,不被其他看似花哨却无用的杂乱元素干扰,就像本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带着自己明确的任务上路一样。
但这不妨碍我们为它添加一些能够帮助到读者的丰富内容,比如我们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两个主人公的相会路线,特意加了他俩的行进线路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