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9092088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全景式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主要思潮和流派,更有助于从事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高校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把握学术前沿。
意识形态问题在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此后出现了一批意识形态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的视域、内容和和方法上还有待于创新和拓展。因此,亟待补充、梳理现当代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经典新作,以资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一、《意识形态》[英]大卫•麦克里兰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匈牙利]卢卡奇
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
四、《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五、《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英]乔治•拉伦
六、《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
七、《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英]乔治•拉雷恩
八、《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九、《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德]哈贝马斯
十、《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美]史蒂夫•富勒
十一、《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法]莱昂•罗斑
十二、《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意]贝内德托•克罗齐
十三、《历史与社会中的信仰》[德]J.B·默茨
十四、《社会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进步》[美]詹姆斯•B.鲁尔
十五、《宪政之谜:国际法、民主和意识形态批判》[英]苏珊•马克斯
十六、《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美]丹尼尔•贝尔
(一)
大卫•麦克里兰著述很多,代表作有《马克思:丰塔纳现代大师》(1975年)、《卡尔•马克思:圣骑士,他的生活与思想》(1976年)、《恩格斯:丰塔纳现代大师》(1977年)、《卡尔•马克思作品选》(1977年)、《马克思:弗朗西丝•品特——初的一百年 》(1983年)、《卡尔•马克思:遗产》(1983年)、《西蒙娜•薇依:从乌托邦悲观主义者到恺撒:基督教的政治关联性》(1989年)、《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与卡尔•马克思》(1989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1989年)、《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1998年)等。
一、《意识形态》写作背景
,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科学中难把握的概念,从开始诞生,激烈的争论就一直伴随着它,从未消失。随着“冷战”开始,意识形态的争论与对立一度达到高峰,有关它的理论快速发展,各种看法甚嚣尘上,不同思想家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国家体制、历史等因素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其研究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点,因此可以将其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条:一条推崇人的理性,认为唯有自然科学的思想方式才能产生可靠的知识,社会学方法应与自然科学方法一致。与之相反,另一条认为自然科学方法不适宜解决社会问题,不存在客观的研究方法,意识形态总是与社会的局部利益相联系的。在每条路径中又有着不同的分支,此外,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深奥的哲学性,所以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普通人尽管使用它但却不了解其含义。因此,作者的这篇著作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流进行了简洁的勾勒,有助于人们了解意识形态的概念的发展历程。
第二,随着“冷战”结束,有关“意识形态终结”的理论随之发展,针对这一理论,作者在这里较客观地加以介绍并且指出其中的某些不足。此外,对于当今某些新的思潮流派借用意识形态的概念,所产生的用于阐明自身观点的新的“意识形态”也加以介绍、评论,可以说很好地介绍了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三,有关意识形态的研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在本书中,作者忽略了由于政治因素而产生的学术对立,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专门论述了马克思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大家的观点与贡献。
(二)
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韦伯用“自下而上”的办法,以合理性涵盖资本主义所有领域,还是马尔库塞对近代自然科学观念的批判,指责技术应用成为强化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两者都存在片面性,原因在于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判断标准并不是抽象观念的产物,而是一种客观进程。韦伯确立的“价值中立”原则,与马尔库塞所采取的哲学批判,都缺乏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影响及中介环节的具体分析。“无论如何,技术的成就(这些成就本身是不能抛弃的)肯定不能用自然界(它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来代替。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即对作为对立面,而不是作为对象的自然界的设计,是同一种可选择的行为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即同有别于目的理性活动的、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两种设计是劳动和语言的设计,是全人类的设计,而不是一个个别时代的,一个既定的阶级的,一个可以超越的状况的设计。”韦伯没有看到技术设计所带来的合理性导入交往关系和政治制度时的局限,而马尔库塞虽然意识到这种局限,但否定了技术作为劳动工具现代发展形式的客观实在性。
韦伯和马尔库塞在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工具系统的性质上并无太大分歧,二者观点差异集中在技术运用对人的价值选择的影响上。马尔库塞承认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批判技术被资本主义用以加强其现实合理性,而要解决技术价值取向方法是“全面置换”。韦伯确认技术“价值中立”,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原则,技术是社会的整体规划的一部分,技术选择的差异受主体价值取向影响。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中,“价值中立”的技术与价值选择成了几种可能的组合模式。“一般说来,对经验事实产生兴趣的方向首先将受到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的制约。与事实有关的某些问题的重要性为该体系的结构所固有。”这样帕森斯和韦伯都把价值所导向的目的性活动,看作个体所持的主观态度,这些取向之间则没有可比性。
(三)
,《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显著的成功在于作者仅用四百多页的文字更对希腊思想从起源到普罗克拉斯的整个历史发展给出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概述。本书另一个非凡意义在于,本书并没有过度的压缩感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概要。相反,作者的每一个特定的论点都很充分,甚至是从容论证。本书的题目充分解释了本书的目的。本书的第三个成功之处在于本书作者无论在资料的详尽还是在昭示希腊思想的思辨品格和人文意蕴,以及表述的理论深度和逻辑严谨方面,都比同类著作高出一筹。本书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各个方面都加以讨论和评价是不可能的。罗斑在对待和评价每个论题的细节上自然不同于同题材的其他作者。罗斑深信自己知识丰富、学识深厚、见解平衡和合理。他在相对短小的文献中提供给读者尽量多的信息,这不仅仅见于他的结论,而且从他的论证和证据,甚至有关已经持有的其他结论上都体现出来了。
第二,本书给予思想史或观念的历史重要的地位,证明了写希腊史是可能的,并且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本书将观念史作为根本要素,研究普遍的观念或纯粹的观念,而不是的观念或理念具有怎样的地位。书中,作者要讨论知识进展的历史,就要提到科学的地位问题,就必须着重指出科学思想的起源,这就必须指出科学史的重要性,必须把科学史融入人类思想史及一般的文化史之中。而这样的思想史,在它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古代思想方面——是非常难于重新构作的。本书值得推崇之处就在于它的不掩饰困难,相反则强调了不确定及有漏洞的地方。罗斑完全能够掌控这些困难,能够以清楚、明确的设计解决无数的问题。罗斑有着丰富的知识,正由于他所研究的对象的提示,他懂得了哲学不能与人生绝缘,而是与人类的根本需要相联系。另一方面,希腊思想史涵盖的范围广、材料丰富和结构复杂,但罗斑知道怎样来利用和控制他了不得的、渊博的知识,对各种学说的明锐而谨慎的解释,对各种系统及学派的鲜明特征的揭示,使各章的首尾有可贵的明晰的衔接。必要而毫不多余的节引,都是形成叙述的主要部分的各位思想家的原文,并附有哲学家的异常生动的画像。
第三,本书是希腊思想史的一本经典之作,由法国希腊哲学史和思想史专家莱昂•罗斑著、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家和翻译家陈修斋先生译。本书在国内的出版尤为重要和珍贵。这一方面是因为罗斑在西方学术界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希腊思想史或希腊哲学史专家;另一方面,他的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在昭示和刻画希腊思想或希腊哲学的思辨特征和人文意蕴方面却甚至为许多大部头所不及。本书使外行得以读取一段真正的希腊思想史和对古典的研究;而专家会经常使用,以刷新他们的思想或澄清他们的想法。它建议从事哲学和历史研究的人,书中每个人的科学,不论是否专业的,都有人类思想发展和衰落的评论以及从不对它绝望的理由。
第四,在希腊思想演进的主要阶段方面,作者很难再有创新,但罗斑在具体寻找每一阶段的特征上,频繁地突显了新的思想。梯利认为,希腊哲学从探讨宇宙的本质为开端,初对外界的自然界发生兴趣,自然哲学的发生渐次倾向于内,而探究人的生活,初的问题是由何谓自然,而推及何谓人,其后的问题是由何谓人,而推及何谓自然,由注意到自然而转到注意人类,引起对于人类心理及人类行为的研究,于是生发了逻辑、伦理、心理学、政治学、诗学等科学,其后更注意到伦理问题。伦理问题成为思想的主流,逻辑与玄学变成辅助解决伦理问题的科学,后以神学问题为中心。罗斑的《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同梯利有着类似的结论。但是同其他作者相比,罗斑在对希腊思想的特征和品格论述要深刻得多。罗斑对一些重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尤其是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论述,多有独到之处。对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思辨特征和人本主义内容的强调,对古希腊哲学与科学和神学的内在关联的刻画,注重用世界和现代哲学的眼光审视古希腊哲学思想等是本书区别于同类专著的重要特征。罗斑在书中还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希腊哲学思想的个体性质,昭示了每位思想家的“活生生”的哲学思想,昭示了诸多鲜活具体的哲学形态以及这些哲学形态的具体的流变过程。
第五,希腊思想中科学精神尤其是理性精神的探源,对于当代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罗斑的《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尤为突出思辨理性及科学精神的起源、发展和内容,认真研读和领悟本书,对当今处于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盛行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尤其是反科学主义、反本质主义及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思想泛滥的背景下,坚定理性精神的信念,坚定走有益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道路,无疑是作用非凡、意义重大的。
(四)
克罗齐1866年2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阿布鲁佐大区的佩卡索罗里的一个富裕之家。早年的克罗齐命运多舛,1883年,十七岁的克罗齐在和家人度假时,遭遇了地震。在地震中,他的父母以及妹妹不幸身亡。这段经历给克罗齐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很久之后才平复了心情。克罗齐的学术之路开始于罗马大学,在那里他先是学习法律,后又转向了哲学与历史。
克罗齐的一生可以分为两部分,政治的部分和学术的部分。克罗齐是著名的政治家,在长达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贯彻他的自由主义立场,为民主和公正奔走呼号。一战时期,他在意大利王国担任终身参议员的职务,那时候克罗齐的反战色彩就很鲜明地表露出来。他到处奔走,呼吁人们反对意大利参加一战。战后,克罗齐曾担任意大利王国的*长。墨索里尼上台后,克罗齐坚决与法西斯政权做斗争,他也因此被免除了这一职务。因为强烈的反法西斯立场,在二战时期,克罗齐受到墨索里尼政府的迫害。但是在二十年之中,他始终未向墨索里尼低头,并成为意大利反法西斯的精神领袖。战后,克罗齐曾出任自由党主席和制宪会议参议院等职。晚年的克罗齐依然奋战在反抗压迫和暴政、为自由而发言的战线上。1952年11月20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
在学术思想方面,克罗齐主要坚持将历史学与哲学统一起来,反对超验哲学。克罗齐深受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费希特影响,倾向于承认“唯心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理念。他因此被归为新黑格尔派,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克罗齐深受维科的影响,认为历史不是编年史,也不是科学式的考察分析,而是人类精神在不同阶段和方面的展现,是同一个精神的永恒表现,这一表现就成为历史。克罗齐认为历史比传统的哲学地位更高,这一点使得他不同于黑格尔。克罗齐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即历史学是由当下的问题意识所产生的,没有当下问题意识的历史学不是真正的历史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