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6835
前言 1
导言 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1
拿拉达 1
第1章 定义至高无上的爱 15
第2章 弃绝与忍让 61
第3章 圣爱之典范 79
第4章 人类生活的目标 103
第5章 如何获得至上之爱 125
第6章 寻找圣洁的同伴 155
第7章 预备虔信和至上虔信 187
第8章 圣爱的形式 201
第9章 伦理美德与对神的崇拜 239
译后记 255
“瑜伽文库”总序
古人云:关乎人文,化成天下。人之为人,其要旨皆在“文–化”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含摄深广,在悠悠之历史长河,不断摄入其他文明的诸多资源,并将其融会贯通,从而返本开新、发闳扬光,所有异质元素,俱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古有印度佛教文明的传入,并实现了中国化,成为华夏文明肢体的一个有机部分。近代以降,西学东渐,一俟传入,也同样融筑为我们文明的固有部分,唯其过程尚在持续之中。尤其是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实现中国化,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入,基础的工作就是该文化的经典文本之传入。因为不同文化往往是基于不同的语言,故文本传入就意味着文本的翻译。没有文本之翻译,文化的传入就难以为继,无法真正兑现为精神之力。佛教在中国的扎根,需要很多因缘,而前后持续近千年的佛经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佛经的翻译,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之发展,随着中国全面参与到人类共同体之中,中国越来越需要了解更多的其他文化,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心量与文化态度,这种态度必含有一种开放的历史态度、现实态度和面向未来的态度。
人们曾注意到,在公元前8-前2世纪,在地球不同区域都出现过人类智慧大爆发,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明影响了之后人类社会2000余年,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文主义、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正进入“第二轴心时代”(the Second Axial Age)。但对于我们是否已经完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学者们持有不同的意见。英国著名思想家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认为,我们正进入第二轴心时代,但我们还没有形成第二轴心时代的价值观,我们还需要依赖轴心时代之精神遗产。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张力,甚至冲突。这些冲突一时难以化解,故此,我们还需要继续消化轴心时代的精神财富。在这一意义上,我们需要在新的处境下重新审视轴心文明丰富的精神遗产。此一行动,必是富有意义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在这一崭新的背景之下,我们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理解到:,中国古典时期的轴心文明,是地球上曾经出现的全球范围的轴心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历史上的轴心文明相对独立,缺乏彼此的互动与交融;第三,在全球化视域下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互动与融合必会加强和加深;第四,第二轴心时代文明不可能凭空出现,而必具备历史之继承和发展性,并在诸文明的互动和交融中发生质的突破和提升。这种提升之结果,很可能就构成了第二轴心时代文明之重要资源与有机部分。
简言之,由于我们尚处在第二轴心文明的萌发期和创造期,一切都还显得幽暗和不确定。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来一次更大的觉醒,主动地为新文明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劳作,贡献自己的理解。考虑到我们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极有必要继续引进和吸收印度正统的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并努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甚至与尚在涌动之中的当下文化彼此互勘、参照和接轨,努力让印度的古老文化可以服务于中国当代的新文化建设,并终可以服务于人类第二轴心时代文明之发展,此所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一些翻译、注释和研究工作,出版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组织出版这套“瑜伽文库”的初衷。
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累积行动智慧,以慢慢推进这项工作。所以,我们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和各方朋友的支持,并期待与各界朋友有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互动。
“瑜伽文库”编委会
拿拉达
拿拉达是本书中所有经文的作者。不过很难确定拿拉达到底是谁。我们发现,首先提到他的名字的典籍,是世界性古代典籍之一的《唱赞奥义书》 《奥义书》是构成吠陀经之哲学部分的圣典,它教导关于神的知识,记录古代印度圣人们的灵性经验。因为它们处于四部吠陀经之末尾,所以它们被称为吠檀多,即吠陀的终结。《唱赞奥义书》是重要的《奥义书》之一。。在该书中,我们发现,拿拉达是一位试图接近伟大圣人萨纳库玛(Sanatkumar)的求道者。据说,拿拉达研习了所有学科的知识——艺术、科学、音乐、哲学以及圣典。但他对萨纳库玛说:“我还没有获得平静。我学习了一切知识,却不了解自我(Self) 此大写的自我(Self)指阿特曼或梵(参见一下关于阿特曼和梵的注释),而小写的自我(self)则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的自我,即私我(ego)。(在本书中,前者用标宋字体标明,即自我。——译者)。我从像您这样一些伟大导师那里听说,只有了解自我的人,才能克服悲伤。而我的生命一直与悲伤相伴。我祈求,您能帮助我克服悲伤。”
师徒就此讨论一番后,萨纳库玛这样教导拿拉达:“无限者是快乐的源泉,有限者之中没有快乐……无限者是不死的,有限者则终有一死……人如果了解、冥想并意识到关于自我的真理,即无限的存在——这样的人将因自我而喜悦、因自我而快乐、因自我而陶醉。他将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和一切世界的主人。认识不到这一真理的人形同奴隶。
“当人的感知得到净化(即当感知摆脱执着和厌恶而在感官对象中自由行走)时,心便得到净化;心一旦净化,就会对自我有持续不断的记忆;而一旦对自我有了持续不断的记忆,那么人就解除了一切束缚并获得了自由。”
在《圣典薄伽瓦谭》(Bhagavatam ) 世界伟大的宗教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室利·克里希那和早期圣人的传说将吠陀真理大众化。——译者一书中,我们再次发现了拿拉达的名字,这里他成了觉悟的灵魂。拿拉达请求毗耶娑 (Vyasa) 亦译广博仙人,他被认为是《吠陀》的编撰者和《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撰写《圣典薄伽瓦谭》。由于这个缘故,拿拉达向毗耶娑讲述了关于他并非一次诞生而是两次诞生的生命的故事。
“让我告诉你关于我过去的化身的故事,以及我是怎样发现我所具有的神圣自由和平静的。我母亲是那些伟大圣人隐居处的仆人。我在与这些圣人的密切交往中成长起来,我也侍奉他们。我生活在那些圣人的社会中,所以我的心得到净化。”
圣人的恩典以及与神人(men of God)的交往是达于神和圣爱的主要方式。当代的伟大圣人辨喜(Swami Vivekananda,亦译作斯瓦米·维韦卡南达) 原名纳兰德拉那特·达塔(Narendranath Datta,1863-1902),是室利·罗摩克里希那的修道弟子和主要的使徒。他被称为纳兰或纳兰德拉,后来叫斯瓦米吉。1893年他代表印度教参加了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并于1899年第二次旅行去西方,演讲并建立几个吠檀多中心。他是罗摩克里希那修道会(the Ramakrishna Math)的领导人,并创办了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the Ramakrishna Mission)。辨喜被认为是现时代吠檀多的解释者。但不止于此,他也是一个达到层面的圣人,在每一个存在物中崇拜神。说:“向已经获得解脱(moksha ) 从业与轮回中终解脱,即通过与神的联结或对终极实在的知识,从世间一切束缚中挣脱出来。之灵魂寻求庇护,他的仁慈将适时使你获得自由。更高的目标是向主寻求庇护,但这是困难的;一百年只能出现一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的人。”然而,假如你热切地向往神,你将遇见你的古鲁即灵性导师。一个合格的古鲁是觉悟的灵魂,或者在宗教道路上已经进入高级阶段的人。辨喜说,古鲁必须知晓经典的精神;必须清白无瑕;必须以无我的方式教导他人,不追名逐利。一个胜任的古鲁对其弟子的灵性生活负有责任,并且将引导弟子获得解脱。。哪里有爱神的人,哪里就是圣地,这就是神之子(the children of God)的荣耀。他们已经与神结合,并且出口即成经文。他们所到之处充满神圣的气息,而去往该地感受到这种气息的人,也将变得神圣。
拿拉达接着说:“我生活在那些圣人的社会中,所以我的心得到净化。某日,有个圣人出于对我深深的爱,将我引入了神圣的智慧奥秘中。无明(avidya) 即无知。从哲学意义上说,无明指人类个体的无知,而摩耶指人类普遍的无知。的面纱被揭开,我才认识到我真正的自我的神圣性。于是我获得启发,即对生命所有疾病——无论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将业(Karmas) 亦译羯磨,其基本含义是:(1)心理或身体的行动;(2)个人今生或前世行为的后果;(3)在道德世界起作用的因果链。的果实交给神。业将我们置于束缚之中,但通过将业托付给神,我们便获得自由。我们所作的侍奉神的业,将使我们自身产生爱和虔信。这种爱和虔信将依次带来智慧;借由这种智慧的指导,后我们将把自身托付于爱之神并冥想他。这样,我就获得了智慧和爱。”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发现了所有瑜伽 Yoga,即结合或联结的行动。含义有二:(1)个体灵魂与神性的合一。(2)借以达到这种合一或联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虔信瑜伽(虔信之道),智慧瑜伽(在永恒和非永恒之间作出分辨之道),业瑜伽或行动瑜伽(无私的行动之道),以及胜王瑜伽(冥想之道,即通过控制心意达到意识并终从世俗束缚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即通过无私的行动、虔信、智慧和冥想与神结合的道路(虔信瑜伽、行动瑜伽、智慧瑜伽以及胜王瑜伽)——的和谐。换言之,这四种瑜伽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倘若人们真诚并认真践行其中之一,其他瑜伽也会与他的生活不可分离。
拿拉达继续说:“我一直与圣人生活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此后我离开了圣人的隐居地,云游四方。后,我来到森林深处寻求独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坐于一棵树下,在神的爱中忘却了整个世界,我冥想神。随着我的内在视觉逐渐清晰,我看见仁慈的爱之神端坐于我内心的圣殿中。我被难以言传的喜悦所淹没,我再也无法想象自己独立于神——我发现了我与神的结合。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不长。我又发现自己身处感官世界中。天啊,当我万般急切地寻求再次达致那种喜乐状态时,却发现已无能为力。接着,我听见一个来自虚空的声音。神好像是在安慰我,他说:‘我的孩子,你在此生将无法再次见到我。那些无法熄灭欲望的人们无法见到我。但由于你对我的虔信,我已赐予你一次见面的经历。那些虔信于我的圣人,逐渐地放弃了一切欲望。与圣人为伴,服侍他们,并坚定地冥想我。这样,你终将实现你与我结合。那时我与你将不再分离,你也不再死亡。’
“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我放弃了肉身并与神结合。我在那种蒙福的结合中生活了一个轮回。下一个轮回开始,我又被投入到这个世界,但现在我过着一种纯洁而自制的生活;借着神的恩典,我可以在所有世间的所有地方云游。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弹着维那琴, 吟唱着赞美神的颂歌,爱之神越发显现在我的心中。那些听过我吟唱的颂歌的人,找到了平静和自由。”
室利室利(Sri)一词有三个意思:(1) “受崇敬的”或“神圣的”;用作一个神祇或一个圣人或一部圣典的前缀以示尊敬。(2)相当于英语中的Mr.(先生)。(3)神母拉克斯米(Lakshmi)即吉祥天女的名字。·罗摩克里希那(Sri Ramakrishna)常说,拿拉达与苏卡兑瓦(Sukadeva)都是永远自由的灵魂。为了人类的利益,他们一次又一次转世,且每一次转世都带来了关于神的知识。
在《圣典薄伽瓦谭》中,我们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当一个求道者心中升起对神的真诚渴望时,拿拉达就会作为古鲁而出现。如前所述,来自觉悟灵魂的恩典对个人灵性生活的进展是必不可少的。你可以阅读和理解经典,也可以信仰经典。但这种理解并不能带给你宗教,也不能带给你关于神的知识。关于经典或神学的学术知识并不能使你具有灵性,而你自己灵魂深处的体验却可以使你具有灵性,这样的体验会在你的心中昭示:你需要与古鲁即觉悟的灵魂相接触。借用辨喜的话来说:“神的化身 英文为Avatar,音译阿瓦塔,意为神的化身。根据印度教信仰,神在不同时期会以有限者的名字和形象下凡,为的是在人间重建被人类忘记的宗教真理,并通过其鲜活的榜样向人类显示如何与神合一。——耶稣、佛陀、罗摩克里希那——能带给人宗教。他们的一瞥,一触,便足矣。那是圣灵‘按手礼’的力量。这种力量实际上是通过导师传递给弟子的,此即‘古鲁力量之链’。”
这一古鲁力量之链是连续不断的。在任何时代都不再可能有像耶稣、佛陀或罗摩克里希那这样的古鲁了。但他们传递给弟子的力量犹在,并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可以这么说,它以种子的形式,通过求道者选定的理想的神的圣名传给弟子。弟子们吟唱圣名,为种子提供营养,使它逐渐成长为一棵开花结果的大树。相应地,弟子将成为古鲁。古鲁力量是一种非人类的力量,但是按照罗摩克里希那的说法,它是一种“神本身的存在–智慧–喜乐(Satchitananda)” 指的存在、的意识和的喜乐,是梵的一个别称。的力量。
在着手学习任何学科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学习目标。例如,倘若你想学习物理、化学、文学、医学或法律,你必须设定目标。同样地,在着手研习任何经典之时,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目标有明确的理解。这个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找到通向神的道路。
神存在。如何证明它的存在?确实,人们提出过许多看起来是具有逻辑性甚或科学性的论证来证明这一点。同样真实的是,有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否认神的存在,他们的论证与其对手一样具有逻辑性。印度先知哲学家之一商羯罗(Sankara) 亦写成Sankaracharya,印度伟大的圣哲之一,不二论吠檀多的主要解释者。他生活年代在6-8世纪之间。在其32岁短暂的一生中,商羯罗建构了一个一直存续到当今的一元论的宗派体系。他的大量作品包括:对《梵经》、主要的《奥义书》和《薄伽梵歌》的注释;两部主要的哲学著作,即《千说》和《分辨宝鬘》;还有许多诗歌、赞美诗、祈祷文和论述吠檀多的小作品。指出,神的存在的假设,可以通过理性加以证明,但是由于我们无法召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学者和哲学家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无法达成终的结论。那么,真实的依据究竟在哪里?真实的依据就在于,神可以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正如商羯罗所说的那样,仅有经典不足以证明神的存在的权威性。因为除了研习经典,关于神的真理“人们还必须具有个人的体验”。
辨喜说:“恪守经典,直到你足够强大以至于可以脱离经典,其后方可超越经典。书籍并非终极之物。只有亲证才是宗教真理的明证。人人都必须自己亲证;不能相信那些声称‘我见证了,但你不能见证’的导师,只有那些认为‘你也能够见证’的导师才可以相信。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所有经典和所有真理都是吠陀(Vedas) 又称吠陀经,印度教古老的经典,被正统印度教视为直接来自神的启示,在所有宗教问题上都具有至上的权威。共有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每一部吠陀都由仪式或“活动”部分和哲学或“知识”部分构成。每一个知识部分都包含《奥义书》。,因为这些真理都可以被见证,且任何人都可以发现它们。”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人相信,吠陀是无始无终的。
所以,如果你仅仅研习经典而不打算在自己的生活中亲证这些经典所包含的真理,那么,你的研习就毫无价值。那些只通晓经典而不在个人生活中亲证其真理的人,无异于穆罕默德(Mohammed)所说的扛着一大堆书的蠢驴。
当然,目前无人亲眼见到过神,无人亲耳听到过神的声音,但是神是可以被见证的,人们是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并且终达致与神结合的。在《薄伽梵歌》 又名“神之歌”,它是印度教的福音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共18章,是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薄伽梵歌》以神的化身室利·克里希那与他的朋友兼弟子阿周那之间的对话为形式,教导人们如何通过知识、虔信、无私的工作以及冥想的道路而实现与至上实在的联结。里,室利·克里希那对其弟子兼朋友阿周那(Arjuna)说:“因此你不能通过人类的眼睛见证我(以宇宙形式而真实存在的克里希那),所以我赐予你一双天眼。”《圣经·诗篇》有这样的话:“主啊,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119:18)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天眼的开启被称为图利亚(Turiya),即“第四种意识状态”,它超越了常见的三种意识状态——清醒状态、做梦状态和无梦睡眠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这种超然知识的能力。但是,为了打开我们的天眼,为了我们生于灵中,我们需要给我们指路的古鲁的恩典即觉悟灵魂的触摸,并需要对古鲁和经典的言辞的信仰。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古鲁的开示与洗礼一样——即耶稣所说“从水中生的”;而“从圣灵生的”则意味着获得天眼。假如一个人努力遵循古鲁所教导的道路,那么终他将意识到,他之所以获得天眼并与神结合,并不是他由于个人的努力,而是因为神的恩典。这确实是神的赐物。
接下来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需要天眼?”答案早已在我此前引用的萨纳库玛对拿拉达的教导中给出了:“无限者是快乐之源,有限者之中无快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