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45605
★现实精心编就残酷的故事,等待我们一脚闯进去。
★蒋林对结构和写作技巧的要求颇高,用忧伤而不失节制的笔调,讲述当下国人、尤其是青年的生存境遇。
《故事或现实》由十四个精心编织的故事组成:一个漂泊多年的青年在大年夜回到了认定他已经死去的家乡,但他依然没找到“成功”;儿时偶然目睹的一场残忍事件,成了他一生的宿命;一个遭遇几乎无穷尽的苦难的女人,依然带着倔强与力量活着;一名作家创作了一个残忍的故事,第二天他忽然发现故事竟然离奇地来到了他的生活里……它们或关注当代青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新的挣扎与苦闷,或探讨都市青年的情感与生存困境,于不动声色的残酷中透露出生的温情和希望。
孤山回响
鱼在心底游
取暖
寻找张国荣
蔷薇
马不停蹄的忧伤
一条名叫儿子的狗
夕阳无限好
蒲公英
劫后
镜像
故事或现实
梦游者
谋杀者
1
冬日的细雨绵长得像一场没完没了的抽泣,雨丝中夹杂着 冰冷的惆怅。头发蓬乱的黄松穿着肥硕而陈旧的棉衣,从检票口 逆流而上。尽管他客气地对每一个人说“请让一让,谢谢”,但 还是没人让他半分。拥挤的过道里,男男女女都一脸疲惫地往 前挤,担心错过远行的列车。用了七八分钟,黄松才艰难地从人 群中逃离。十五年过去,他不知道回家的列车已经改在另一个车 站。十三年前,黄松曾经故意放慢脚步,等待回家那趟列车在轰 鸣的汽笛声中远去。当“您乘坐的列车已经停止检票”的声音传 来时,他长出一口气,在车站广场兜一圈后又默默离开。现在, 归心似箭的黄松却无法从这个车站顺利抵达故乡。九年前,这个城市修了一个新车站。 黄松从车站广场一路小跑来到街上,手里的车票被捏得皱皱巴巴。一辆出租车疾驰而来,他使劲地挥舞着手臂,生怕司机看 不见。跳上车后,他对那个络腮胡司机说,师傅请开快点,否则 我就赶不上回家的火车了。司机看都没看黄松,对着对讲机吼了 一句:“看样子这天是要下雪咯。”黄松扭头看了看窗外,觉得这不像是要下雪的天。不过,他也不知道城里下雪到底是什么样子。关于雪的记忆,黄松记得的还是站在故乡的山顶眺望天地之间一片苍茫。 出租车的速度不慢,但黄松总觉得还可以更快。离家十五年来,现在的黄松比任何时刻都想回到故乡的老屋。这种情绪来自 前几天获知的消息。一个星期前,社区民警在登记外来人口时发 现黄松没有身份证,便敦促身份证丢失已经半年的他补办。黄松 不想回到在记忆中空缺十五年的故乡,但他又与那个凋敝的村庄 切断了所有联系。他想把资料寄回老家找人补办,却苦于找不到 一个熟悉的人。后来,在民警的帮助下,他终于查到村支部书记 的办公电话。这个电话让黄松刹那间被悲伤和绝望笼罩,也让他 想马上要回到曾经生活了十七年的山村。村支部书记还记得黄 松,电话一接通他便急吼吼地问:“你还活着呀?”黄松“嗯”了一声。 “我们都以为你死了呢。” 黄松没吱声。 “你爸十年前就被你气死啦。” 黄松差点哭出来:“你说什么?”“你妈三年前也被你气得瘫在床上啦。” 黄松一愣,嚎啕大哭。 “全村人都以为你死了,没想到你真的还活着。” 村支部书记还想说什么,但被黄松鲁莽地挂断。在寒风凛冽的街头,他不顾周围往来的人群,肆无忌惮地仰天长啸。半晌, 他突然收住哭声,然后是一长串令人窒息的沉默,仿佛整个城市 都停止了呼吸。那天接下来的时间,黄松在漂泊十五年的城市茫然地行走。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村支部书记的话不断地在耳边回响。当天晚上,黄松买了一张回家的车票。二十五分钟后,出租车顺利从一个车站到达另一个车站。拉 开车门后,黄松捂着胸口一路狂奔,后一个冲过检票口,风一 般跳上即将关门的火车。上车后,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火 车便在汽笛声中缓缓前行。用了好几分钟,黄松才疲倦地在第八 排第六号坐下来,争分夺秒带来的紧张情绪慢慢平静。车厢里人头攒动,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而密 闭的噪音储藏室。黄松旁边坐着一对中年夫妇,看样子与对面的 两女一男认识。他们叽叽喳喳地聊着天,好像在说老家村子里的 一桩见不得人的风流韵事。听了半天,黄松才明白他们说的是某 家女孩未婚先孕,举办婚礼当天因为挺着大肚皮不好意思见人, 其父便让儿媳妇代替女儿完成仪式,结果儿媳妇与未来女婿情 投意合假戏真做,一桩喜事变成一场闹剧。在五个人嘎嘎的笑 声中,黄松成了一座孤岛,木然地坐着。他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 识,好像就发生在十五年前自己生活的那个村子里。火车已经驶离市区,窗外是萧瑟的田野。干枯的树木,刚从 褐色泥土中冒出的麦苗,泛黄的枯草。风一吹过,漫山遍野都飘 飘忽忽。一切都很熟悉,一切都很陌生。偶尔有座孤零零的小山 一晃而过,引得黄松扭头瞩目,直到它在轰隆隆的车声中消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天空中开始飘舞着雪花。黄松的思绪一 下便回到十五年前,想起那个大雪封山的夜晚。那场大雪的记忆 让他终生难忘。埋藏在心底的往事一层层泛起,泪水在黄松的眼眶里慢慢沉积,终顺着脸颊默默滑下来。
2
十五年后,黄松孤独地坐在回家的列车上,脑子里全是十五 年前逃离故土的记忆。那时候,他才十七岁,在镇中学读高中二 年级,成绩谈不上好但也不差。尽管整个冬季都被阴冷笼罩,但 是千禧年即将到来的喜悦依然让村子里的年轻人欢呼雀跃。从天 南地北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光鲜亮丽地走家串户,吸引了众人的 目光。人们谈论得多的是谁家的儿媳妇漂亮,谁家的女孩找了 个长得帅气又有钱的男朋友。孤独的黄松看着这一切,就像在看 冗长而乏味的电视剧。腊月二十三那天,几个在外打工的老同学约黄松在镇上的小 酒馆里过小年。他本来不想去,但待在家里又十分无聊。参加聚 会的有刚刚辍学打工半年的张晓波、初中二年级就开始跑江湖的 陈正涛和在广州一家电子厂当领班的王科,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 和光亮的皮鞋,搂着花枝招展的女朋友在黄松面前谈笑风生。刚 坐下来,黄松就感到氛围不对,全身上下不舒服。他们一个劲儿 地聊外面的花花世界,不再关心读书的事,甚至只字不提童年那 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往事。每隔几分钟,他们都会与自己的女朋友 旁若无人地做出亲昵的动作,让黄松感到十分尴尬和刺眼。张晓波、陈正涛和王科口若悬河地吹嘘大城市里的美好生 活,体面的工作、高额的收入、在KTV唱歌的痛快和刺激。王科 刚说到泡妞的事情,他的脸就被身边的女朋友掐了一把,这个话 题便在哄笑中结束,然后举杯喝酒。聚会的前半段,黄松坚决拒绝喝酒。但是,当同学们的夸夸其谈让他越来越感到烦躁时,不知道在谁的怂恿下他悄然地喝起来。后来,当他醉醺醺地往家赶时,才恍惚想起口酒下肚的苦涩和灼热。 参加聚会前,父母对黄松千叮万嘱,不准喝酒抽烟,天黑前一定要回家。但是,他直到晚上九点才醉醺醺地往家走。乡村的 冬夜弥漫着雾气,零零星星的犬吠从黑咕隆咚的山坳传来。黄松 拨开在冷风中飘绕的迷雾,摇摇晃晃地走着。一个多小时后,他 才气喘吁吁地站在院子门口。熟睡的老狗只哼哼了一声,便对着 黄松欢快地摇着尾巴。他拍了拍它的脑袋,蹑手蹑脚地钻进屋 子。父母的屋子里还亮着灯,他不敢惊动他们。躺在床上,黄松全身酸软头痛欲裂。 这个夜晚的相聚,给黄松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来自于三位老同学描绘的花花世界和炫耀的西装、皮鞋 和手表,而是他们对读书的贬损。在杯盘狼藉时,黄松听见王科 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们车间有五六个大学生,都被我 管得服服帖帖。”已经成为装修公司项目经理的陈正涛接话说:“我初中都 没读完,依然能当上项目经理。”然后,他又对张晓波说,“你 千万别以为自己是辍学的打工仔,外面的世界不认这一套,只要 努力就有大把机会。”张晓波嗫嚅道:“这几年大城市里的确是天地广路子宽,只 要努力干都会出人头地。”黄松没说话,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一股强烈的灼烧感从喉咙 蔓延到胃里,呛得他咳嗽咳得后脖根子上青筋暴起。夜越来越深越来越静,仿佛整个村子只有黄松一个人。虽然他双眼紧闭,但是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脑子里全是几个小时前在小镇酒馆里的场景。他努力抑制自己的大脑,不去臆想大城市的美好生活和困顿的前途。在昏昏沉沉中,他开始无聊地对比三个 老同学的女朋友,她们的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唇,以及 各种各样的表情,像照片那样一张张闪过。终,黄松还是觉得 王科的女朋友漂亮,不仅脸蛋好看,性感的身材也在他的脑海 里挥之不去。但是,当他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又开始纠结人生选择的难题。三位老同学关于读书无用的言论在黄松心里形成的影响越 来越强烈,如一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让他不得不直面山村的 凋敝和家庭的困境。这个偏远的村子,教育十分落后,几十年没 有出一个大学生。当黄松考上高中后,羡慕的声音中不乏冷嘲热 讽,大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读高中,因为终归考不上大学。虽然 黄松的父母为儿子的成绩感到骄傲,但是他们心中有数,儿子上 大学的机会十分渺茫。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周末回家后,黄松偶 尔能听到爸爸妈妈悄然地谈起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黄松明白, 自己读书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这些年来,靠卖猪肉、花生、小麦和大米获得的微薄收入,仅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黄松的 学费。当那些孩子没有读书的家庭靠着儿女在外挣钱修建起二层 楼房时,黄松一家人还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以前,黄松对于这些仅仅是看在眼里,昨天晚上聚会回来后便堵塞在心底。他开始 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外出闯荡也 是一条出路。这个念头就像潮湿而凛冽的空气那般缠绕着黄松,使得他骨 髓里都渗着焦躁的寒意。气温越来越低,山风如刀般削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天空似乎在酝酿一场大雪,小小的村子完全被阴沉套住。迷茫的黄松完全没有心思学习,每天在荒芜的田野上走来走去。羊肠小路纵横交错,弯弯曲曲地交织着,勾勒出一种奇 怪的图形。他埋着头,仿佛在循着地图的指引寻找某种改变命 运的宝藏。第三天,黄松打定主意放弃读书;第七天,他决定悄然出 逃,不告诉任何人。大年三十,蓄谋已久的雪终于落下。早上起床后,雪花便在 空中恣意飞扬,安静地落在黄色的泥土和干枯的树枝上。这场雪 来得看似在情理之中,但又有点令人措手不及。吃过午饭,整个 村子就完全被积雪覆盖,四顾之下一片刺眼的白色。从下午一两 点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夜饭,被积雪包围的烟囱里冒着 缕缕炊烟。父母忙着准备饭菜、打理清洁,黄松心不在焉地坐在 屋子里,脑子里想着什么时候离家以及到底去哪里。他就像一只 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每天都想飞出牢笼,但是真正把门打开后, 广阔的天空又让他不知何去何从。暮色慢慢降下,鞭炮声零零星星地响起。黄松从遐思中回 到现实,仿佛听见有人扯着嗓子眼说“瑞雪兆丰年,明年挣大 钱”。他打了一个冰冷而疲倦的哈欠,确定刚才那个大嗓门就是 住在村子东头的王科。他磨磨蹭蹭地来到堂屋,桌子上摆满了好 吃的饭菜。爷爷奶奶和二伯一家都已坐在桌子上,他们热情洋溢 地招呼着黄松,叮嘱他过年就不要学习了,一年之中总要休息几 天。黄松木讷地笑了笑,呆呆地坐着。父亲在院子里摆弄鞭炮。 一连串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后,全家人开始了这顿年年岁岁都雷同 的年夜饭。每个人都感到欢欣,说了很多笨拙而真诚的祝福,唯独黄松沉默着扒拉饭菜。吃过晚饭,屋子又安静下来。爸爸妈妈盯着那台陈旧的电视机,看着淡如白水的联欢晚会。黄松沉闷地坐在卧室里,外面此 起彼伏的鞭炮声敲打着窗户,搅扰得他心神不宁。突然,他想出去走走。大年三十晚上,白雪封山,夜色如水。黄松推门而出,沿着 院子外的小路缓缓走着,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积雪很厚, 一脚踩不到底。自由延展的乡村小道,牵引着这个迷茫的小伙 子走向不知名的方向。黄松边走边想,自己到底应该去哪里才 能闯出一番天地,像张晓波、陈正涛和王科那样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半个小时后,黄松不知不觉地爬上村子的后山。这是村子里 的山,仿佛一座沉静的人物雕像,宽厚的肩膀上耸着一颗硕大的脑袋。村里人喜欢把那颗脑袋形容为凳子,闲暇时喜欢爬上这个巨大的凳子眺望远方。这个白雪皑皑的夜晚,黄松踏着鞭炮声来到凳子上。放眼望去一片苍茫。不过,在混沌之中,黄松的 心里却是一片清朗。他终于明白自己将要去向何方,北京成为 好的选择。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工厂密集的南方打工,从未听 说有人在北京。黄松不想去南方,他不想重复别人的道路,他不 想在陌生的城市遇见熟悉的人。所以,他希望到北京闯荡,到经 常在电视上看见的大城市追逐自己的梦想。然后,他张开双臂紧 握拳头,朝着朦胧的远方大声呼喊:“北京,我来啦。”声音穿越苍茫的夜色,一缕一缕飘向远方。 从山顶回到家后,黄松还没来得及关好门窗,便听见了密集的鞭炮声。他知道现在时间是十二点,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每年春节,十二点时村子里就会沸腾起来,鞭炮声仿佛要将盖在村子上面的天空炸开。黄松站在窗前,透过锈迹斑斑的铁栏杆看着天 空中闪烁的火花,心里荡漾起一股暖流。
3
火车像一头眼神浑浊的老黄牛那样不知疲倦地奔跑,累得大 口大口地喘白气。黄松趴在桌子上睡了一觉,醒来时外面的雪花 早已不见踪影,但依然是一片冬日的萧瑟。他问了旁边那个神色 倦怠的男人,才知道火车刚过南阳。黄松半天都没有估算出南阳 到家还有多少公里,但他明白现在只走了一半路程。回家路很漫长,就像当初离家的路一样。 千禧年天,黄松在凌晨离开了万籁俱寂的山村,一步步走向远方。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摸了摸安睡在院子里的老黄狗, 头也不回地走了。黄松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因为他无法忍受分离 带来的哭泣和泪水。但是,他不知道雪地里深深的脚印会给含 辛茹苦的父母留下多少伤痛。来到小镇车站后才深夜两点半,唯 一一趟开往县城的汽车六点才出发。雪已经停了,但风吹在脸上 好像可以刮去一层皮。黄松安静地蹲在路边,心里一直在规划自 己的未来。三个半小时里,他给自己制订了严苛的计划,如果混 不出名堂,这辈子坚决不回家。在黄松的眼里,出人头地的标准 就是像王科那样在工厂里当个小领导,或者像陈正涛那样当个包 工头,回家过年时穿着时髦的衣服、带着漂亮的老婆。从小镇到县城,然后转车到市里,第二天傍晚时分黄松才买到前往北京的火车票。正月初四那天,他终于筋疲力尽地来到梦寐以求的北京。不过,从双脚落在偌大的城市那一刻起,彷徨便围绕在黄松身上。他分不清东南西北,找不到地铁出口在哪里。 没有像样的学历,没有谋生的手艺,黄松像只迷路的蚂蚁在高 楼大厦之间徘徊。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明白开弓没有回头 箭,即便头破血流也只有一路向前。两个星期之后,当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差不多快用完时,走 投无路的黄松只得选择在一家餐馆打杂。这家藏身在小巷子里的 餐馆不大,吃饭的人基本上是漂泊在北京的外来务工者。虽然那 条悠长的巷子总是遍地垃圾,但是餐馆的内部环境还不错。老板 是河南人,五年来一直靠着餐馆养家糊口。他对机灵、勤快的黄 松很满意,发工资时总是背着其他员工悄悄多给两百元。安定下来后,黄松曾想过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不过,思来 想去后还是无奈地放弃。他能猜到电话打通后对话的内容和结 果,他们无非是苦口婆心地劝自己回家读书,然后因为意见不统 一而争吵。黄松不想听见父亲的咆哮和母亲的哭泣,因为自己内 心早已断了继续读书的念想,一心只想混出个样子来。接下来的 几个月里,他多次拿起电话又放下,矛盾一直持续到春节。春节前两个星期左右,餐馆的生意便冷淡下来。腊月二十六 那天,老板带着妻儿回老家后,餐馆便正式停止营业。发过年钱 时,老板特意多给黄松发了八百元,叮嘱他给父母买点礼物。接 过钱时,黄松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告诉老板今年过年自己不回 家。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如王科那样体面,收入也没有陈正涛那 样多。是否回家过年成为黄松年前痛苦的思考,终还是决定 明年再回。2001年的春节黄松过得孤零与落寞,独自一人窝在出租屋里看电视,看到腰酸背痛眼冒金星后就在大街小巷里穿梭。拥堵与嘈杂的城市,似乎一夜之间变得空荡荡的。一路走过去,车稀人 少,店铺大多关门歇业。这让忙碌了一整年的黄松极不习惯。在 一条幽深的巷子里,黄松看见一条黄狗夹着尾巴慢悠悠地走着, 蓦然想起一年前离家时那条喂养了九年的老狗温顺地看着自己, 泪水情不自禁地落下来。整整二十天假期,黄松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他想念家乡,却 不想回去;他牵挂父母,却没有勇气给他们打个电话。开年不久,黄松便着手寻找第二份工作。他要找个更体面 的工作,他要找个更能挣钱的职业。两个月后,黄松到一家电器 公司做销售。在黄松看来,这次应聘有些侥幸,他觉得自己没有 能力做这份工作,但那个肥头大耳的营销部经理居然同意自己入 职。回到出租屋后,他兴奋得手舞足蹈。看着窗外一幢幢耸立的 大楼,他神情严肃地发誓要干出成绩来。但是,事与愿违,三个 月试用期结束后,他失去了这份工作。虽然黄松有些失落,但是 他对公司的决定并无怨言。离开公司那天,找他谈话的还是那个 越来越胖的经理。他耸耸肩膀说:“如果我不辞掉你,我就会被 老板辞掉。”黄松颤巍巍地说:“明白。” 三个月时间,黄松的业绩在团队里差,尽管他想尽了办法踏破了客户的大门,但是依然没有签下一笔单子。灰溜溜地离开 公司后,他倒在床上蒙头大睡。可是,起床后内心的沮丧并未消 散。而且,这种打击带来的消极情绪持续了大半年。九月中旬,连续在几家公司经历了应聘、试用和辞退之后,黄松终于在一家地板销售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与销售相比,维护客户关系要轻松得多,至少没有经济指标的考核压力。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黄松把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几乎没有客户能挑出他的毛病。黄松现在的月收入比以前略高,年终奖也比在餐馆打杂时 领得多,但是这一年因为好几个月都在飘荡,整体收入还不如年。这让黄松回家过年的愿望成为泡影。年初时,他计划带着一笔不错的收入,回家给父母一个惊喜。遗憾的是,囊中羞涩的黄松只得像去年那样,独自待在陌生的城市回味着童年的年味。小时候,他每年都会穿着新衣服,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亲戚家拜年。的安慰来自幻想,黄松认为明年应该可以体面地回家。 按照现在的月收入,加上一笔不错的年终奖,明年可能是他来北 京打工后收入多的一年。不过,春节后刚上班没几天,残酷的 现实便击碎了黄松美好的幻想。老板觉得地板销售利润太薄,准 备改行开餐馆。听到老板要开餐馆后,黄松的情绪十分低落,他 不喜欢餐馆的工作。不过老板也没有给黄松机会选择,直接辞退 了他。再次失去工作的黄松比以前平静很多,他已经不再惧怕寻找 新的工作。短短两年时间,他前后在七八个公司工作过,发现每 个公司的人员流动性都很大,对失业已经见怪不怪。黄松逐渐认 识到现实的残酷,也愿意接受命运的挑战。接下来的十三年里, 他在不同行业和各个单位兜兜转转,艰难而又顺利地生存了下 来。横在黄松面前真正的障碍,是十五年来从未返回过故乡。在 那个贫瘠的村子里,他成为莫名消失的人。整整十五年不见人影,所有人都认定他已经死了。
4
黄昏时分,火车已经来到安康站,停留三分钟后又马不停蹄 地飞驰起来。黄松知道,三四个小时后他便能回到阔别十五年的 故乡,看见那座孤独而又骄傲的山。他已记不清十五年前到北京 时是否走过这条路线,但此刻的心情却与当年完全相同。有些忐 忑,有些不安,有些期盼火车长出翅膀直接飞到终点站。黄松歪 着脑袋望着窗外,陌生的乡野不断进入眼帘又瞬间消失,干枯的 树叶和光秃秃的远山与故乡的景象重叠在一起,牵扯着他的神 经。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电话,黄松会一直沉溺于对故乡的回味 与幻想。黄松觉得电话号码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到底是谁的。他正 琢磨电话是谁打的时,一声哭泣和呼唤便如一颗炸弹炸得他支离 破碎。一个老人在电话里说:“松儿呀?”“妈……”黄松的泪水决堤而下。 “松儿,你还活着吗?” “妈,我还活着,我在和你说话呀。” “松儿呀,你啥时候回来?” “妈,我在回来的路上了。” “松儿呀,还有多久能到家呀?” “妈,我马上就到家了。” 黄松无法抑制巨大的悲伤,仰头号啕大哭。十五年后,黄松与妈妈刚说几句话便泣不成声无法言语。他不知道,电话那端的母亲把头深深地埋在被窝里,泪水哗啦啦地流淌。片刻后,电话里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黄松听出来了,是村支部书记。他嚷嚷着:“你别哭啦,快点回来吧。知道你还活 着,所有人都高兴着呢。”黄松挂断电话,哭泣慢慢停下来。突然,他想起支部书记刚 才的话,心里一阵莫名的慌乱。黄松的脑海里出现一幅画面,当 自己出现在院子里时,全村老老小小都前来围观,院子里挤得满 满东东的,大家争相对自己品头论足。他非常清楚,这些人中有 一部分是来打听自己赚了多少钱,或者是否结婚生子。这样的情 形曾经多次出现,当某个年轻人打工几年回家后,人们都会集中 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只要穿得时髦并且带个女朋友,一定会赢 得羡慕的眼光。火车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窗外的一切都是一晃而过,无法 在黄松的脑海里留下印象。黄松问刚好从过道经过的服务员还有多长时间到终点站,那 个声音甜美的女孩说:“多半个小时。”黄松说了声谢谢,默 默地望着窗外。他盘算着,下火车后坐一个小时大巴车便能到达 小镇,然后走大半个小时乡村小道就能回到家中。那么,两个小 时后,黄松就将接受村里人的检阅。这让黄松感到惶恐。在外漂 泊这么多年,他没有多少积蓄,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且三十多岁 了还孤身一人。离家越近,黄松越觉得自己可能是全村活得糟 糕的人。此刻,他想起十五年前那个满地积雪的凌晨,混不好就 不回来的誓言还在心底回荡。十五年来,黄松一直没有回到故乡,的确是觉得自己混得不 好。这种誓言如一座孤傲、冷酷和荒芜的大山。黄松无法翻越,也没有能力将它推倒。他只能沉默地站在山的一边,想象着山那边的风景。离开家乡第三年,黄松重新在餐馆找到熟悉的工作。但是, 一年下来没有存多少钱,依然不敢回家过年;第四年,他在一个 工地当监工,收入还不错,但过年时又不想回家;第八年,他在 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卖房子,刚刚入行没有经验,缺钱的他又 选择在城里孤独地过年;第十三年,他进入房屋中介公司,但随 着市场的萎靡工作越来越开展,他又没有心情回家过年;第十四 年,他从普通业务员做到片区经理,收入和职位都有所改观,当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时,他已经忘记了还需要回家过年。十四年来,每个大年三十的晚上,无论黄松在什么地方、抽 什么烟、穿什么衣服和吃什么饭菜,他都会在十二点来临之前想 起离家出走的那个夜晚。那一声坚定而悠长的呼喊,透过泛黄的 岁月从记忆深处穿越而来,在心底卷起巨大的回响。这种回响与 现实的窘迫交织在一起,引发的共振把对回家的念想震成飘在异 乡天空的粉末。第十五年,时间不是春节,也没有任何人敦促,黄松义无反 顾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父亲去世留下的遗憾,母亲病倒在床带 来的焦急,如一根巨大的绳索紧紧地勒住他的脖子,使劲地把他 往千里之外的小山村拉。两个小时后,黄松从那辆污迹斑斑的大巴车里钻出来,站在 十五年前离家时的车站。旧日的景象不复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 候开始,狭窄的街道两边耸立起了楼房。冬日的黄昏暮色沉沉, 小镇的街道冷冷清清,如果不是几丝寒光从楼房里射出来,黄松 感觉不到这里真的有人居住。夜色仿佛一瞬间从天空倾倒而下,天说黑就黑了。黄松一声长叹,迈着蹒跚的步子朝回家的路走去。
5
这条路很熟悉,他曾经多次往返;这条路很陌生,他已十五 年没有踏足。原来的泥土路已经变成水泥路,两边土地上种满了各种树 木。手臂一般粗细的树木掉光了叶子,突兀地站立在夜色里。漆 黑之中,他叫不出那些树的名字,只能回忆着曾经麦苗葱茏的景 象。两天一夜的奔波让黄松极度疲乏,但藏在鞋子里的两只脚却 充满力量。它们匆忙地交替着,把黄松沉重的肉身带向生命出发 的地方。走过一个山村,翻过一个小山坡,黄松终于回到自己所在的 村子。站在天鹅绒般的夜色里,他远远地望着那座孤独的高山, 再次想起那个雪花飘飞的大年夜。十五年前的呼喊再度在心底回 响,但此刻他已毫无顾虑,急切地想回到母亲的身旁。山脚下就 是黄松的家,低矮的土墙房子被夜色淹没。天空散发出寒冷的星 光,他依稀看见家里亮着。灯光十分昏暗,若隐若现。黄松的眼 泪夺眶而出,他明白那是母亲在等待消失十五年的儿子。一股热血在黄松浑身上下涌动,他的脚步越来越快。不知 不觉地,他居然跑了起来,行囊在背上左右摇晃。从水泥路分叉 后,黄松已经很难在黑黢黢的夜晚看清荒草丛生的小路,只能望 着远处微弱的灯光凭着模糊的记忆往家跑。转过一个小弯便是一 条长长的下坡路,慌乱之中黄松一脚踩在路边的野草上,整个人顿时向前倾斜坠入深不见底的漆黑中。他紧紧地抓住背包,毫无反抗地一路滚下去,直到掉进约有三米深的坑里。半晌,黄松才缓过神来,脸上火辣辣的,好像被什么东西刮 伤了。从泥坑里爬出来后,黄松放慢了脚步,战战兢兢地走在熟 悉而又陌生的小路上。距离越近,灯光越亮。灯光越亮,黄松的心情就越激动。当 他站在院子里时,听见屋子里有人在说话。他不想猜测与母亲 说话的人到底是谁,一边敲门一边说:“妈,我是小松。我回来 了,你快开门呀。”他忘了村支部书记的话,母亲三年前就已瘫 倒在床,根本无法走出来为他开门。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后,门吱呀一声开了,苍老的二娘出现 在门口。她说你是小松吗,黄松说是我。二娘又说,你总算回来 了。说着,她低垂着头悄悄抹泪。黄松说二娘别哭,我回来了。 然后,他径直往里屋钻。当他看见母亲斜靠在床头泪水长流时, 咚的一声跪在地上。黄松说:“妈,我回来了。从此以后,我哪 里也不去,就在家里陪着你。”“回来就好……”喜极而泣的母亲已经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 话,十五年的悲伤和期盼突然转换成巨大的幸福,她感觉这像是 在做梦。她说:“我做梦都没想到你还会回来。”她伸出干枯的 手想要抚摸儿子的脸庞。黄松站起来靠近母亲,伏在她身上哇哇 大哭,声音如一条老狗被打断双腿后的嚎叫。这个夜晚,黄松不顾旅途的劳顿,站在母亲的床前看着她幸 福地进入梦乡。黄松已经决定不再去北京,外面任何地方都不去,就在凋敝 而宁静的村子里陪母亲终老。从第二天开始,他开始收拾家务,给母亲做好吃的饭菜;他开始翻耕荒芜的田地,补种农作物,希望来年能够丰收。有太阳的日子,他就把母亲抱出来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说那些以前觉得枯燥无聊的家长里短。 从妈妈的口中,黄松得知了这个村子十五年来的变化。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加起来还剩下不到二十个人,几乎都 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残疾人。即便是老人,平常都在镇上陪 孙子孙女上学,周末和放寒暑假才回来。村里的小学早已因为学 生人数不够无法正常开课,孩子们都集中到镇里的学校读书,留 下来照看孩子的人都在镇上租房子陪读。母亲的牙已掉光,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她慢慢地说,他耐心 地听。黄松看着杂草丛生树木葱茏的村子,张晓波、陈正涛和王 科三个人家的房子几乎难以看清。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问 道:“张晓波现在怎么样?他有几个孩子?”“上次听说在湖北打工,具体也不是很清楚。周末他妈要回 来,你去问问吧。”母亲说,“波娃有三个娃儿。前面两个是女 儿,后来又生了个儿子。”“的娃娃应该都读高中了吧。” “他结婚晚,大女儿才上六年级,二女儿上三年级。小的那个儿子,他带到外面去了。” “王科去年过年回来了吗?” “王科的父母都死了,他好像有几年没有回来咯。” 冬日的暖阳金灿灿的,母亲眯着眼睛看着黄松,突然话锋一转:“你都三十二岁了,怎么还没有成家?” 黄松没吱声。“有没有女朋友?”“本来有一个,后来又分了。”黄松想了半天才这样回答,其实他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女朋友。这些年来,他与几个女孩交往过,但都还没有进入恋爱阶段时便无疾而终。“过几天,我托媒给你介绍。” “妈,不急嘛。”“三十二岁了,你不急我都为你着急呢。”接着,她又叹息 地说,“不过,现在的人都在外面打工,村子里好像都没有年轻 女子了。”“陈正涛呢?”半晌,黄松突然问道,“这段时间你从来没 有说起他。”“他死了好多年咯。” “死了?怎么死的呀?” “我听他妈说,在外面包工程亏了,欠了一屁股账,被讨债的人砍死了。”停顿片刻,她接着说,“他死后第二年,老婆丢 下两岁的女儿嫁给莫家村的李海林了,听说又生了一儿一女。” 黄松看着太阳下荒芜的田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很想 大哭一场,但悲伤的情绪始终像淤泥那样堆积在心底,激发不出一声哭泣和一滴眼泪。 没事的时候,黄松经常独自一人来到父亲的坟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不说话也不哭泣,就那么沉默地看着被青苔和荒 草缠绕的坟墓,眼前总会浮现出父亲那张朴素而又严肃的脸。 每次,黄松从父亲的坟前离开后,都会顺着弯曲的山路爬上村 里那座的山。站在巨大的石头凳子上,他神情凝重地眺望着 远方,十五年前的呼喊像洁白的云朵,从记忆深处翻越群山飘过来,巨大的回响将他紧紧地包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