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6816153丛书名: 旅人蕉文丛
001 总序
001 自序
辑一闲居所思
003 闲居时的断想(之一)
007 闲居时的断想(之二)
011 闲居时的断想(之三)
015 闲居时的断想(之四)
019 在美国读《论语》
022 灯下的思维
025 烧
028 在霍桑的“字汇”里
032 1965年的话题
035 人话
038 赫鲁晓夫的细腻
041 雍正、卡耐基与王石
043 吃不消
046 关于“堕民”
050 对“杂文”说几句话
054 “生存”与“存在”
057 “分寸感”拾遗
060 看不懂
辑二闲笔所绘
065 方寸天地——周志俊素描
070 第四杯酒
075 金色的梦
079 美的历程——冯远、冯越、冯节小记
086 荒漠甘泉
089 与笑结缘
091 风,继续吹
094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099 翠河浪
102 翻山越岭寻儒商
105 这个世界会好的
108 会说话的手
112 门
119 空山新语
122 妙
124 西湖浪花
127 “古董”
130 人生不相见
134 情有独钟
137 魂系水彩
140 吃局
142 临河斋里闻书香
146 刻刀
148 长生
154 深山里的周瑜子孙
157 “诚壹”
159 雅事
162 寻寻觅觅
辑三闲情所寄
167 吃了“李觏炒饭”之后
171 变了形的成语
176 悬河泻水滔滔不绝
181 笑的幅度
183 夹缝中搭“戏台”
185 析微察异
189 文人宜散也宜聚
191 写花
193 走出小圈子——我的2007年
195 自由
198 “竹枝词”里看民俗
201 明朝皇孙的甜酸苦辣
204 契诃夫的手记
206 小路上的梦
208 风韵
210 淡雅恬适的月光曲
212 偶感
215 快乐写作
217 奇特的眼睛
219 当铺前
221 一段奇怪的树根
丛书总序:
在酝酿组织出版这套丛书之时,我们取名为“旅人蕉文丛”,意在希望这套丛书像旅人蕉一样,为在求知跋涉中的读者,提供一片心灵遮风避雨的所在,奉献一掬清香的生命之泉,充分释放文学怡情悦性之效。于是,我邀集几位作家、老友,向他们索阅样稿,承蒙他们及时惠以支持,才得以完成这件有意思的事儿。
所谓丛书,应该是“文以类聚”,但千人一面,就失之平俗,所选的六本书,力求风格各有侧重,有说文谈史,有杂文随笔,有海外游踪,也有国内见闻,更有历史人物考证,长有韵味,短不谫陋,妙趣横生,“五味杂陈”,实如尝鼎一脔。
顾农说文谈史,言近旨远,所写之文多为“自己读书行路的收获和感慨”,他用闲谈式的随笔,将可谈与不可谈之物之事一一呈现,以飨读者。朱大路用“一寸见方”之文,说文表意,唱好了属于自己的“道场”,让遗落在“夹缝”里的题材,经过他的私人订制,成为富有个性色彩的符号。
三位女作家的散文,文笔清丽灵秀,情感细腻,别具一格。赵蘅用四弦之琴弹奏出人生岁月的丰富多彩,在记录书写生命故事之时,让我们感悟生命传承的意义,在追问“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翻看历史,体悟亲情。尤今用洞箫里流出的缤纷色彩将读者带进精神的伊甸园,将所见所闻所思形诸笔端,于轻松的述说中将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教诲娓娓道来。朵拉笔调清新活泼,洒脱的行文中蕴藏着对人生、世态的情感和见解,其自出机杼,独树一帜,这大概就是“六经注我”的精神吧。
在初冬季节,读着出版社寄来的书样,感慨油然而生。读一本好书,犹如拜访一个高尚纯洁的灵魂,与之作心的对话,从作家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取材、他的角度、他的发现,我看到他的快乐与痛苦,了解他的希望,我于是受到启迪,得到智慧,懂得感恩,变得聪明。
南方的冬季,不算太寒冷,找个僻静处,带上几本书,在暖暖的阳光下,静静地、寂寂地读起来,真有羲皇上人的味道。借此机会,向丛书的作家、教授致以谢意,向出版社的编校人员致以敬意!
但愿这套丛书,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以它独到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简朴的思想,哺育更多的心灵。
刘克定
2015年11月27日
自序:
这是继《乡音的色彩》之后,我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所收文章,都是我在新闻工作之余,陆陆续续写成的。回首来时路,寻检片片足迹,自有一番滋味。
书名叫《方寸天地》。方寸,既是指一寸见方,言其小;亦是指人的内心,言其深。书中那篇《方寸天地——周志俊素描》的散文,正是讲某位“一溜演员”,一辈子,只演上场几分钟的配角,却一本正经,每次接下角色,都要设想与众不同的“角色自传”,设计独出机杼的“角色化妆”,在极有限的时空里,将角色演绎成不能替代的“这一个”。人家说他“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值得,他却说自己很开心——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每天推石头上山式的开心。
这种开心,感染了我。
忽然觉得,手中的散文随笔,越来越像“螺蛳壳”了,几笔一涂,就该收尾了,容不得再铺张。即便如此,一个作者,也必须唱好“道场”,忠于审察地球、观照内心的职责,不能因篇幅短小,而窒碍意志之伸展、思想之腾飞。写作时,想一想那位年高德劭的“一溜演员”,想一想他那“不想震天动地,只爱方寸天地”的职业操守,手中的笔,还能漫不经心吗?
另一位感染我的,是郑逸梅先生。
老人家生前住上海长寿路,人也长寿。九十多岁时,皓首辛勤,笔耕不辍——这是我去他家时目睹的。他的成就,是在被别人忽视的“补白”领域,写了一辈子文苑逸事、艺坛趣闻,文字简古纯粹,内容瑰玮可观,替正史补罅漏,让读者广视听,被公认为“补白大王”。“大王”可不是随便封的,需要由聪明的策略来造就。这种策略,或可叫做“夹缝里的成功学”。
是啊,写作要成功,不可能在别人的“戏台”上搭“戏台”,只能是在别人的“夹缝”中搭“戏台”。写散文随笔,就是要寻找“夹缝”,让遗落在“夹缝”里的题材,成为你笔下富于个性色彩的符号——现如今,这叫“私人订制”!
继我的《乡音的色彩》之后,此书依然讲究一个“闲”字,所以开头便是四篇《闲居时的断想》。全书篇目,辑为“闲居所思”“闲笔所绘”“闲情所寄”三块,无非是让分类显露一点构思。不论是对家国民生、历史烽烟,还是对传闻逸事、雕虫刻篆,总要闲得下心来,才能铺采摛文,引申触类。闲居,只能是退休后的专利,但“闹中取静”的活法,在我,倒是一以贯之、心向往之的,所以书中有些篇章,虽是壮年、中年之作,却也多少能瞅见一点忙忙碌碌中的闲情逸致。约30年前,与上海“白云观”道士的交往,又让我对“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箴言,作了一回哲学上的仰视。
零思碎想,在此一吐。并借纸端,向刘克定先生聊表谢忱,是他的热心,促成了这套丛书的面世。
朱大路
2015年1月30日写于上海
淡雅恬适的月光曲
一弯新月,从云间探出头,洒下薄纱似的清辉——读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犹如在这新月下信步,一篇篇,韵味别具,就像月光那样,淡雅、恬适。
作者爱月,到了痴迷的地步:“我常想,我们这个时代,该是一个月亮的时代呢。”“美丽的月亮照着我们所有的人,也给了我们所有人多的情绪和多的幻想了。”他咏月、颂月,并像探索月亮的奥秘那样,去探索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底蕴。正如前人的词句所云:“小溪微月淡无痕”,作者的这种探索、追求,是含蓄的,不露痕迹的,表面清淡,却蕴含着内在的美。
这本散文集中的34篇作品,大都有这样一种性格。如《对月》,是作者站在月亮这面“高悬的明镜”下的低回吟咏。他同月亮娓娓地交谈,诉说道:“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整啊!”“老和少是圆的接笋。”“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几行素淡的文字,一个深深的意愿:月亮,寄托了作者的心。还有些篇章,通篇看来都是平淡的,但这种平淡,不是枯淡,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苏东坡所谓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丑石》,写“家门前的那块丑石”,人人讨厌,个个咒骂;而有个天文学家路过此地,发现这是块陨石,“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作者随即用“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话,点出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并把一腔敬意,献给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着的人。
晋代文人的笔下,也不乏简淡、玄远的作品,有些篇章由于逃避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人一种“超然世外”之感。而贾平凹《月迹》中的散文,尽管也闲适飘逸,尽管也驰神于青山(如《读山》),忘形于绿水(如《溪》),或孜孜于描述小河边一个神秘怪僻的钓鱼人(如《钓者》),或抒写空山幽谷间那“悠悠忽忽”的箫声(如《空谷箫人》),然而我们却分明感受到,这些并不是《桃花源记》,而是生活的新篇章——同20世纪80年代息息相通。
是的,月光再恬淡,也依然是火热的太阳光的反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