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3165049丛书名: 中国教育通史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更为合适的治国安邦之道,使春秋以来的“养士”之风愈演演烈。这就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一时之间,学派林立,处士横议,儒、墨、道、法、纵横、农、兵、名、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竞相在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亮相,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立场上,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写下了中国学术文化*为辉煌的一页。诸子百家学术思潮的勃兴,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次教育思想发展的高潮。
章 战国时期教育制度概述
节 儒家经籍教学体系的成形
一、从孔子到荀子:儒学经籍的传授体系
二、儒家经籍内容体系的成形
第二节 百家争鸣与各家私学的发展
一、百家争鸣之源
二、儒、墨私学的分化
三、道、法学派的兴起
第二章 战国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变迁
节 孟子对儒家“教人做人”思想的弘扬与发展
一、对孔子“教人做人”思想的弘扬
二、“明人兽之别”的论述
三、创立人格教育的论述
四、人格教育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孟子论教学与德育的基本思想
一、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
二、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对人的作用
二、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取用
三、论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
四、论教学的基本思想
五、论教师与师生关系
第四节 苟子对儒法教育思想融合的贡献
一、多规格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二、隆礼与重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三、学思行结合:教学方法论的贡献
第三章 《礼记》综合儒家各派的教育思想
节 《礼记》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总结
一、对学校体系和学制建设的论述
二、对视学典礼和养老制度的论述
三、对学校奖惩制度的论述
四、对考核升级选任制度的论述
第二节 《礼记》论早期教育的思想
一、论早期教育的基本过程和内容
二、论早期教育的择师及其条件
三、论早期品德修养和行为礼貌教育
第三节 《礼记》对儒家教育基本理论的总结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二、论教育与人的关系
三、论教学认识过程的知行观
四、论仁、义、礼、乐之教的巨大作用
第四节 《礼记》对儒家教师论的理论总结
一、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儒者(教师)的独立人格
三、论儒者教师的职业意识与道德修养
四、论教师的智能结构与师生关系
第五节 《学记》的教学思想
一、《学记》的作者及其成书
二、论教与学成败的关系
三、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四、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章 战国时期道、法、兵、阴阳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节 老、庄和道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老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韩非与法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法家先驱与法家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韩非与法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三节 兵家的军事教育思想
一、论富国强兵、教战爱民的思想
二、为将之道的教育思想
三、训卒教士的基本思想
四、军事教育的辩证原则
第四节 阴阳家与纵横家的教育思想
一、阴阳家邹衍的教育思想
二、纵横家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名家与货殖家的教育思想
一、名家的教育思想
二、货殖家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稷下学宫及教育思想的争鸣与交融
节 稷下学宫的兴建
一、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二、学宫创办渊源
第二节 齐文化与稷下学宫
一、齐文化的形成与表征
二、稷下学宫的兴学思想
第三节 稷下学宫的教育思想争鸣
一、教育思想争鸣的内容
二、稷下学者争鸣的原则与艺术
第四节 兼容各家的稷下教育思想
一、具有首创性的教育价值观
二、稷下黄老精气说与德、智、体统一论
三、道、德、法、智融合的教育思想
四、丰富和扩大教育内容的思想
五、兼容德法的社会教化思想
第六章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教育思想百家争鸣的终结
节 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分化、融合与杂家的出现
一、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分化
二、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融合
三、杂家的出现
第二节 先秦教育思想百家争鸣的终结——《吕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一、《吕氏春秋》的成书及其特点
二、《吕氏春秋》的教育思想
结语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除以上三种观点之外,近来又有学者提出一种全新的见解,认为齐国的大学,自西周以来即被称为“稷下学宫”。春秋时齐桓公称霸,齐国官学趋盛,稷下学宫从此成为研讨和传播管子之学的基地。战国时田氏代齐,稷下学宫复盛,逐步发展成为会聚百家的学术大本营。①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推测成分过多。将稷下学宫创设时间上溯到春秋乃至西周时期,史籍并无确载。
当今教育史著作之中,基本上采用了上述第三种观点,即桓公田午时始创,至威王、宣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足信,因为《中论》所说“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是明显的错误。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桓公田午死时,孟子才15岁,当然不可能游于齐桓公田午的稷下学宫,而一般史料记载孟子首次入齐,是在齐威王时期。此外,被誉为“稷下之冠”的淳于髡在徐干《中论》中并未提及,也是一个疑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比较倾向于上述第二种观点,稷下学宫当是齐威王(前356-前321年)所创设。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淳于髡、孟子等此时已游于稷下,淳于髡还受到了齐威王的器重。《史记·田氏世家》载:“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而9年之后,励精图治,使齐国“强于诸侯,自为称王,以令天下”。这一局面的出现,与齐威王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直接关连,而稷下学宫的创设,就是招致各国贤才的途径。由即位初的不治到王令天下,淳于髡等稷下先生们功不可没。因此,《新序》的观点当是接近历史事实的。
稷下学宫的创设,既有历史的原因(战国时代用士养士之风的发展),也有现实的因素(齐国统治者的现实需要),而齐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又为稷下学宫的创办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