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11622
史界权威共著恢弘巨作 当代中国史学不朽丰碑——《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发行
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江西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多卷本大型通史《中国通史》(第二版)近日已顺利出版。《中国通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创造性地以新综合体的形式,记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20世纪几代史学家编撰同类图书总结性和创造性结合的巨著。
《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历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代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既勾勒了中国1949年前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又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创造的伟大成就;既叙述了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又对相关史料作了介绍,兼备学术性与资料性。
《中国通史》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认识,显示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在体例上,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史书体裁的形式,创立了“新综合体”,除**卷《导论》、第二卷《远古时代》外,各卷都分为
“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大部分,在内容上,除涉及文献资料、研究现状、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外,还重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全面、立体、系统地描绘各历史时期的全貌,真正做到了“通”。该书开辟了21世纪中外读者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新途径。有学者指出,《中国通史》“*全面、*详尽、*系统,是真正的通史”。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作者阵容强大,汇聚了国内一流的历史学家,有近五百位作者参与编撰。各分卷的撰写者,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研究功底,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果与影响。第二版的《中国通史》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成果,也是建立在相关历史研究之上的,其洞察力、思想性等相比书写同一历史主题的历史学家更加敏锐,见解也更加独到、深刻。
从197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召开**次编写工作会议,到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全部出齐,《中国通史》历经整整20年。
《中国通史》出版后,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史学界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
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成立了《中国通史》(第二版)出版工作委员会,对全书进行了全面审校,根据新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些补充,部分照片调整为彩色,封面和开本进行了新的设计。《中国通史》(第二版)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通史》(第二版)的出版,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编辑学会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和白寿彝先生著作权法定继承人的大力支持,更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期待。《中国通史》(第二版)的出版,既是对白寿彝先生以及所有为编撰此书作出重要贡献的已故史学家的告慰和纪念,更是时代的需求和召唤。
供媒体宣传发布的重点推荐词:
——史界权威共著 世纪恢弘巨作——多卷本中国通史新版问世
———新时代读史聚焦优选 大通史**如椽之笔
——–迄今规模*宏大 论述*权威 内容*完备的大通史
———汇聚集体智慧的恢弘巨著 当代中国史学的不朽丰碑
——–举全国史学界之力 二十年磨一剑, 数十位一流史家担当分卷主编 ,近五百位作者共同撰写。
《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1975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6月完稿,约三十万字,同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1979年开始工作。1983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10月,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1988年开始出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中国通史》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卷、第二卷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绦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发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通史》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齣全面分析。1981年6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导论的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容。1981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
卷导 论一册
第二卷远古时代一册
第三卷上古时代二册
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二册
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册
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二册
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金夏时期 二册
第八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 二册
第九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 二册
第十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 二册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1840一1919) 二册
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1919一一1949) 二册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
三国时期,匈奴人、氐人、羌人、鲜卑人等人居内地,跟汉人杂居。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
件也增多了。此后,经历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南北朝的对抗、北朝的分裂,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兴替、南方民族在南朝影响下所起的变化,经历了南诏的兴
起和吐蕃的强大。在长时期的历史性的变化中,民族分分合合,使汉族本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一些少数民族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提高,全国封建化过程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隋唐正是在民族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兴盛的皇朝。它们的朝廷上有来自少数民族的臣僚,它们的后宫坐着出身少数民族的皇后。
五
代时,在五个小朝廷中,就有三个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北宋的北境,契丹占有燕云诸州,西北境有西夏。北宋号称统一,实际上并没有统一起来。在北宋
时,契丹继续强大起来,女真也强大起来,蒙古更强大起来。在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宗教上和婚姻上
的原因,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组合。在葱岭以西的许多民族的成员,也有不少人进入中国,日子久了,变成中国人。这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居民被称为“契
丹”,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的汉人,其次是女真人和原来的契丹人,还有别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氐人、羯人等。长江以南的人是称为“汉人”,实际上
也包含更多民族的人。“契丹”和“汉人”的名称,在当时主要表明政治上的不同身份,但也可见若干不同民族问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向淡薄了。据记载,在
蒙古人、回回人的家庭中,有时包含几个不同的民族成分。蒙古人当时在政治上是等人,但蒙古人也有被卖给回回人、汉人为奴的。。当然,这些蒙古人就可能
变成回回人或汉人。安西王阿难答部下的蒙古人和唐兀人,因阿难答信奉伊斯兰教,这些人大量地成为穆斯林,后来可能都成为回族人了。元代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大
时代,其深度和广度超过隋唐。在一定范围内,元代的民族重新组合还包含有世界性的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组合,到了元代,可以说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其后
虽有满族的人关,变动并不太大。在这一次民族重新组合中,汉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力量继续占有优势,不断地对其他各族人民施加影响。
这两个时期
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都有专门的记述。这首先要说到鲜卑族。在所谓“五胡十六国”中,鲜卑族所建之国就有五个,在数量上居于首位。北魏崔鸿
著《十六国春秋》,有一百二卷之多,可惜原书久佚,仅有十六卷节抄本传世。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载记,部分记十六国史事,在今传史书中是比较详备的。南
北朝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鲜卑族宇文部建立北周,北齐魏收和唐令狐德菜等分别撰《魏书》和《周书》。在隋唐时曾一度强盛起来的吐谷浑,也是鲜卑族的
一支,但居于青海,自成一个系统。梁沈约所撰《宋书》,和唐魏征等所撰《隋书》、后晋刘晌等所撰《旧唐书》,都有吐谷浑传。其次,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
立金,元脱脱等撰《辽史》、《金史》。党项族,为羌族之一支,建立了西夏。元脱脱等修《宋史》,有夏国传上、下卷,主要记政治大事、夏宋关系,后记夏之
军制。《辽史》以西夏跟高丽合为一卷,称《二国外记》,主要记夏的风土习俗和辽夏关系。《金史》有关西夏记述有一卷,主要记夏金关系。三书所记互有详略,
可能是在撰述时有所规划。契丹人、女真人都有民族文字流传下来,但还没有出现史书。蒙古族建立了蒙古汗国,建立了四大汗国。明宋濂等修撰《元史》,这书在
纪传体史书中是一部颇为芜杂的史书,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材料。蒙古人有自己写的史书,如《蒙古秘史》,还有波斯人写的蒙古历史,如《史集》、《世界征
服者传》等,都是有名的撰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