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36127
《说倭传》是一部十足的奇书,真实地记录了甲午战争始末,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说倭传》,全书三十三回,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全过程,起于朝鲜东学党之乱,迄于台湾军民拒日侵占斗争,其中重点描述了令人难以释怀的马关春帆楼会议。小说后一部分重点写台湾被侵占的过程,刘永福率黑旗军与日帅桦山斗智斗勇,为保卫国家领土孤军奋战。其间浓墨重彩描写了台湾人民耻于亡国,保卫家乡,尽掷家财,在战场上又以性命相搏的英勇事迹。
真实保留了记述马关条约签订过程的《中日议和纪略》,而这份史料国内并未留存。通过本书,国人可以洞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背后鲜为人知的谈判过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中,日方咄咄相逼,中方无可奈何,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本书作者不详,或托名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之子,或谓李鸿章幕僚,时至今日,都已经不再重要,唯愿此书激励国人,励志自强,洗却耻辱!
回东学党无端生叛逆朝鲜国平地起风波
第二回保商民藉端启衅救属国大义兴师
第三回李傅相力持和局倭政府横索兵资
第四回流火月中倭失和中秋日釜山开仗
第五回毁王宫韩君被捉焚禁地世子出奔
第六回叶志超芽山传假捷伊腾氏水道建真功
第七回失芽山李中堂被议毙东沟邓管带追封
第八回复平壤左宝贵中弹毙命逃汉地马玉昆盗马背尸
第九回左夫人为夫报仇宋将军登坛点将
第十回减兵丁叶志超全家下狱吞军饷卫汝贵兄弟捐生
第十一回倭人进取旅顺口宋帅镇守凤凰城
第十二回斩倭将聂功亭立功贺新君黄之春出使
第十三回聂功亭耐寒御敌倭主帅畏冷退师
第十四回吴清帅自请从戎宋宫保临危大战
第十五回除夕夜倭人犯威海元旦日华将救登州
第十六回丁提督退守刘公岛宋宫保二复天妆台
第十七回伊东氏上书劝降丁禹昌献船媚敌
第十八回山海关刘岘帅练军御敌顺天府翁司农请主迁都
第十九回请休兵干戈暂息议和约星使启行
第二十回赴和议李相就宾馆请停战伊侯索要地
第二十一回出公所倭人谋相国临驿馆日主送良医
第二十二回割台疆土人拒倭生变还东省俄国仗义执言
第二十三回举民主唐总统接印联生番刘大帅督军
第二十四回烧国库四方生劫掠焚抚署各处起猜疑
第二十五回刘大帅智弃台北生番主计守基隆
第二十六回倭人暗度打狗刘帅勇镇台南
第二十七回败倭将台疆患疫勇生番彰化复仇
第二十八回刘将军两次破倭阵勇生番乱箭助华兵
第二十九回桦山氏弄巧成拙刘永福乘机设伏
第三十回袭彰化倭人诡计镇台南勇将势孤
第三十一回猛将军积劳成病贤夫人劝主还乡
第三十二回看画图英雄堕泪谈战策奸细行凶
第三十三回淡仕途刘将军喜归珂里息烽火大清主
乐享太平
前言
一
2005年秋天,我在日本九州游学,期间到福冈拜访了九州大学教授竹村则行。竹村兄是日本流的汉学家,我们在书香氤氲的竹斋里品茗纵谈,因其夫人周龙梅女史美慧贤淑,记得当时我曾书赠一联云:立身如竹,相伴有梅。竹村兄莞尔受之,回赐他整理出版的中国清代小说《说倭传》,嘱我到马关春帆楼一游。
马关也称下关,在本州岛的南端,春帆楼乃一两层木制小楼,其门前竖一长条形木牌,上书“日清讲和纪念馆”,素雅简明,居高临下,面朝波涛汹涌的大海。此间原本是座小旅馆,风景秀丽而已,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作为中日和谈的场所,可能还是别有一番深意。据说时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就是马关所属的山口县人,于河豚情有独钟,得志后经常光顾春帆楼大快朵颐,因他别号春亩,故将此楼取名春帆。这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河豚宴,而且远眺波光粼粼的关门海峡,当年日本军舰冒着黑烟往来于海面,也许这正是要让中国代表看到的场景,它不仅显示了伊藤个人的胜利,更可以炫耀日本海军的军威。
旅店正门左侧,有一条小路,路口有指示牌,上书“李鸿章道”四字。1895年甲午战败后,3月19日,全权大臣李鸿章偕其子李经方、美籍顾问科士达等及随员抵达马关,次日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内阁总理)、陆奥宗光(外务大臣)开始谈判。李伊会晤是两个东方俾斯麦的相会,他们都被称为如德国俾斯麦铁血首相的人物,但无疑在当时世界,李鸿章的名声要响亮许多。可惜及至甲午一战,谁是真正的东方俾斯麦已经有了分晓。据《中国历史秘闻轶事》载文,在第三次会议结束后,李鸿章从春帆楼乘轿返回下榻处,途中遇日本“愤青”枪击,弹中左颊。李鸿章遇刺后,表现得很镇定,当他苏醒过来,看着浸满鲜血的血衣,立即嘱咐随员将血衣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并感慨地说:“此血可以报国矣。”在李鸿章去日本马关谈判前,日本已完全破译了清政府的密码,而李鸿章却全然不知,谈判期间,李鸿章一直跟清廷保持着电讯联系,而联系的内容完全被日方掌握,所以,日方对清廷允许的谈判底线了如指掌。于是日方大胆放心地制定谈判策略,逼迫李鸿章就范,终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的丧权辱国、割占中国领土台湾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当年,日本全国财政收入为1亿日元,而《马关条约》的赔款却合3亿日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为2亿两的赔款、3000万两的“赎辽费”,还有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战后3年间日本就实际得到2?315亿两白银,合3?4725亿日元,大大超过1896至1898年3年间日本全国税收26890万日元的总和。可见,《马关条约》使日本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并借此不义巨金进一步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
从正门步入会所,正中间是宽大而陈设简单的谈判会场,现在已用落地玻璃罩了起来。参观者只能透过玻璃罩,观看里面的摆设:一张长形大桌,将谈判者划分两个阵线。桌子一侧为清政府代表,有一把软靠椅和若干硬靠椅。软靠椅是李鸿章的专座,硬靠椅则为其余人员的座位。桌子另一侧,为两把软靠椅及若干硬靠椅,自然是日本方面的座位。每张椅子旁,都立有木板,上书当年某某人之座及其官衔、品级和谈判的身份。
春帆楼前的那块石碑,就得意洋洋地刻写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就是在这里,签署了《马关条约》。“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日本从此走向富强,中国从此走向衰落。
二
《说倭传》是一部记述甲午战争全过程的小说,全书三十三回,起于朝鲜东学党之乱,讫于台湾军民拒日侵占斗争,其中重点描述了令人难以释怀的马关春帆楼会议。其背景当然是那段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的历史。
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时,就狂傲地宣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还制订了所谓“大陆政策”,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作了长期的准备。1894年(光绪二十年),趁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出兵侵占了朝鲜。应朝鲜之请,清廷亦出兵朝鲜。6月23日,日本军舰在朝鲜半岛海域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中日战争爆发,史称“甲午战争”。让大清帝国始料不及的是,清军一触即溃、节节败退,而日军挥师猛进。8月17日平壤失陷。18日黄海大海战,北洋水师惨遭巨创。9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攻入中国东北;同时日第二军在辽东半岛登陆,攻陷旅顺。此后日军又接连踏破东北数城。数月之间,清军海上、陆上皆一败涂地,李鸿章的淮军更是被打得七零八落。清政府无可奈何,企图重温“中兴名臣名将”的旧梦,起用声名赫赫的老牌湘军挽回颓势。然而时过境迁,湘军早已不是咸同年间的劲师悍旅,敌方也非复大刀长矛的太平军,在近代化武装的日军的坚船利炮面前,才六天,湘军就被打得脾气全无。一战牛庄,二战营口,三战田庄台,兵败将逃,舰毁人亡,邸报飞传,朝野惊恐。一个面积不及中国三十分之一、人口不及中国十分之一的岛国,竟然将秦汉威仪唐宋风流康乾盛世的光环剥离得粉碎!清政府被迫求和,于是有了春帆楼之辱,甲午战争后以中国割地赔款而结束。
丧师失地,继之以城下之盟,奇耻大辱使全国民众愤慨痛心。当时谭嗣同就长歌当哭: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溟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而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联合十八省举子一千二百多人聚会,强烈抗议,慷慨陈词,公车上书,史无前例,朝野震动。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
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昧,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持“谴责”之旨,驭“讲史”之体,《说倭传》于是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然而,《说倭传》是一部十足的奇书。
这部书是日本友人竹村则行先生数年前在广州旧书肆购得,光绪二十三年(1897)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出版,铅字排印本,每页十行,每行纵二十九字,署名“兴全洪子弍撰辑”。这部小说过去仅见存于个别书目,从未单行出版,故亦未有人作过专门研究。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说“兴全洪子弍”即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之子”,然而证据阙如。按洪仁玕(1821—1864),广东花县(今花县东北)人,洪秀全族弟,自幼受儒家教育,屡试不中,曾任塾师。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他首先加入,并在广东清远发展教徒。金田起义后,曾应召去广西,因未追及起义队伍,遂折回广东。由于清政府迫害,1852年逃亡香港,结识瑞典传教士韩山文。韩山文根据其口述材料,写成《太平天国起义记》,记载洪秀全及拜上帝教的早期活动。1854年,由香港至上海。拟去天京,未遂。入墨海书院学习天文、历算。同年冬,又回香港入伦敦布道会,任宣教师四年,悉心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1858年再次离港北上,于次年4月辗转至天京。洪秀全破格封他为干王,总理朝政。针对太平天国时弊,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政新篇》获得天王批准,公开颁布,但未能实施。1860年,与李秀成、陈玉成等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彻底摧毁了江南大营。1864年7月天京沦陷,他即在浙江湖州护送幼主入江西寻李世贤部,以图恢复。10月,在江西石城被俘。他宁死不屈,在自述中痛斥“妖(清朝)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的罪行。11月,在南昌就义。洪仁玕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太平天国的大知识分子,有思想,有著作,亦有西方背景。史籍上没有洪仁玕子女的记载,小说作者显系托名,让读者产生“有其人也,有其著也”的感觉。其时太平天国失败已约二十年,经过甲午战争,国人痛定思痛,对太平天国中人自然产生了理解和同情。这种心情尤以两广人为甚。这时将小说闪烁含糊地署名“兴全洪子弍撰辑”,无疑增强了吸引力。
竹村兄研读《说倭传》后,发现其中第十九回至第二十一回与小说的体裁、文笔大异其趣,伊藤与李鸿章大段问答几乎是全文载录了《中日议和纪略》。这份史料是中方整理的,原应藏于清廷。竹村于是赴北京中央档案馆查检,却不见其收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三十八第二千九百九十三号史料题为《呈递钦差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往来照会及问答节略咨文》题下注云:“又与伊藤五次会议问答节略共订为一本,内多辩论紧要语。”而关于这一“问答节略”,史料中附记则赫然称“原阙”,亦即当年李鸿章的呈文并未在档案中保存下来。竹村大为诧异,又折返东京辗转寻觅,发现清廷所失官简却存于日本内阁文库(即国立公文书馆)。果如所料,其中“辩论紧要语”竟然完全出现在小说《说倭传》中。
醉心中国文史且对中国人民一贯友好的竹村则行先生立即感觉到了《说倭传》的分量,为避免文献湮灭,他以一己之力影印了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光绪二十三年版《说倭传》,后附影印日本内阁文库《中日议和纪略》。这就是现在我手中的日本花书院本《说倭传》。
耐人寻味的是,这份重要的春帆楼官简怎么会从皇家档案中消失,两年后竟然会混入小说《说倭传》中?作者“洪兴全”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为什么又会流入日本内阁文库?三者之间是按什么线路传递的呢?
四
早几年,上海复旦大学骆玉明先生访日后对此发表看法。他说:“反映马关和谈艰难过程和李鸿章顽强姿态的《中日和谈纪略》很快流播外界,恐怕与李鸿章本人的某种考虑有关——至少是他那一派人的有意行为。而《说倭传》的作者‘洪兴全’虽不知为何许人,但小说的立场,除了表达甲午战争后国内日益高涨的爱国激情,也有为李鸿章辩护的意图,他多少应与李鸿章一派人有些关系。”骆说虽无据,但在情理之中。马关签约后,全国上下一片反对,朝廷内很多人借此弹劾李鸿章,致使他告假养疴。这份李鸿章授意整理的纪略可能根本就没有传递给上级,可能是李鸿章本人出于某种考虑未交,也可能是他的对立面拖扣没有上呈,就像当时千余名孝廉上书“宜战不宜和”,结果被裕寿田扣压一样。晚清朝廷多有这样的荒唐事,早于此的李秀成自述,面对朝廷追索,曾国藩不就一拖再拖,一删再删,后隐瞒过半篇幅,呈上一个面目全非的整理稿了事吗?如果原件根本没有呈交,那么条约签订两年后,只有李鸿章集团中人手中才有此材料。材料应该是先经过“洪”手,有意漏给民间,后流入日本内阁文库的。作者在《说倭传?序》中曾闪烁其词地说:“种种实事,若尽将其详而便载之,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