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31213
内容简介
本书继续关注和讨论了国际传媒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这些选自国际学界主流传播学研究学刊的论文,在全球传媒演化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究,学术规范,研究深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见解独立,对于加深理解有关东亚、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及地区近年传媒发展中的新问题有所裨益,在理论上有力拓展了相关议题的反思空间,尤其是发展传媒学、传媒全球化、新媒体的学术传统。站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立场,检讨这些学术成果,也许有利于激发新思想和新思路。
目 录
导论:亚洲传媒业结构变迁之反思
编 全球化与传媒结构变迁
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思考国家性
传播法律与政策:研究和理论的状况
受控商品化理论(上篇)
受控商品化理论(下篇)
互联网与韩国的参与式民主
一个世界峰会与一部电影:“信息社会”的多种景象
全球公司及本土伙伴——传媒公司印度合作战略的价值链分析
第二编 发展与繁荣: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
为印尼的公共和社区广播建立中间地带:一份行动研究方案
关于印度商业电视身份选择的受众分析
卫星电视的产业间与产业内竞争:对美、日、英和法的比较案例研究
竞争对于不同类型节目多样性的影响
有线电视系统与频道市场集团化
第三编 跨国视野下的民族电影:产业盗版配额制多样性
日本电影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配额制对近期国内电影市场自给率的影响
电影产业的文化多样性:一项跨国研究
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分析
第四编 网络技术与社会生活
互联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政治影响以及渗透/参与悖论
迎接电子媒体 抑制市民社会:新加坡巩固权威主义
日本之手机上网
在控制与自治之间:P2P音乐共享技术的一个本土景观
在线新闻付费意愿:关于订阅模式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第五编 网络与电信
加拿大、韩国、荷兰与瑞典: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管制
管制因素对互联网接入影响的比较分析
宽带互联网络——韩国和美国的比较优势研究
韩国移动电话补贴政策的历史分析与评价
后记
编 全球化与传媒结构变迁
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思考国家性
传播法律与政策:研究和理论的状况
受控商品化理论(上篇)
受控商品化理论(下篇)
互联网与韩国的参与式民主
一个世界峰会与一部电影:“信息社会”的多种景象
全球公司及本土伙伴——传媒公司印度合作战略的价值链分析
第二编 发展与繁荣: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
为印尼的公共和社区广播建立中间地带:一份行动研究方案
关于印度商业电视身份选择的受众分析
卫星电视的产业间与产业内竞争:对美、日、英和法的比较案例研究
竞争对于不同类型节目多样性的影响
有线电视系统与频道市场集团化
第三编 跨国视野下的民族电影:产业盗版配额制多样性
日本电影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配额制对近期国内电影市场自给率的影响
电影产业的文化多样性:一项跨国研究
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分析
第四编 网络技术与社会生活
互联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政治影响以及渗透/参与悖论
迎接电子媒体 抑制市民社会:新加坡巩固权威主义
日本之手机上网
在控制与自治之间:P2P音乐共享技术的一个本土景观
在线新闻付费意愿:关于订阅模式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第五编 网络与电信
加拿大、韩国、荷兰与瑞典: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管制
管制因素对互联网接入影响的比较分析
宽带互联网络——韩国和美国的比较优势研究
韩国移动电话补贴政策的历史分析与评价
后记
在线试读
编 全球化与传媒结构变迁
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思考国家性
五、语境主义文化研究:组合意义上的国家性
思考国家性问题的第五种理论观点实际上与空间自身的界定相关。国家究竟属于何类空间?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形成的?它又是如何维系,如何被瓦解的?正如我们所论及的,新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传统的、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国家性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推崇某种关联性的架构。许多全球化学者的研究也是从国家开始的,认为国家空间的稳定性受到资本主义、技术、移民、全球媒体这些去地域化力量的威胁。不过,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即完全把国家是一个自足空间这种假设摆在一边。与其把国家视为由外界力量决定的,或在抵御外界力量中形成的某种地域,不如把它看成是包含这些力量的一种叙说语境。
前面所讨论的各种批评理论质疑了媒体和大众传播理论中常见的、把国家视为理所当然的做法,但是它们常常把国家与其外部分割开来,重复了现代主义的空间二分法。正如戈若斯伯格(Grossberg,1996a)所指出的,这种二分法把当地与“地方”(place)、全球与“空间”(space)等同,把理论(和政治)关注点集中在全球性“去地域化”(空间)和当地地域(地方)之间的交汇点上。于是,国家被定义为特定的某个地方,它与其他体系和流动的关系不是由其派生,被其瓦解,就是与之对抗。这样一种架构把疆域性与规模结合起来:小规模和具有疆域界限的被视为是构成国家地域的因素,而大规模和去地域化则被视为全球性空间。
……
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思考国家性
五、语境主义文化研究:组合意义上的国家性
思考国家性问题的第五种理论观点实际上与空间自身的界定相关。国家究竟属于何类空间?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形成的?它又是如何维系,如何被瓦解的?正如我们所论及的,新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传统的、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国家性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推崇某种关联性的架构。许多全球化学者的研究也是从国家开始的,认为国家空间的稳定性受到资本主义、技术、移民、全球媒体这些去地域化力量的威胁。不过,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即完全把国家是一个自足空间这种假设摆在一边。与其把国家视为由外界力量决定的,或在抵御外界力量中形成的某种地域,不如把它看成是包含这些力量的一种叙说语境。
前面所讨论的各种批评理论质疑了媒体和大众传播理论中常见的、把国家视为理所当然的做法,但是它们常常把国家与其外部分割开来,重复了现代主义的空间二分法。正如戈若斯伯格(Grossberg,1996a)所指出的,这种二分法把当地与“地方”(place)、全球与“空间”(space)等同,把理论(和政治)关注点集中在全球性“去地域化”(空间)和当地地域(地方)之间的交汇点上。于是,国家被定义为特定的某个地方,它与其他体系和流动的关系不是由其派生,被其瓦解,就是与之对抗。这样一种架构把疆域性与规模结合起来:小规模和具有疆域界限的被视为是构成国家地域的因素,而大规模和去地域化则被视为全球性空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