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130630
内容简介
由吴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以“范式”理论作 为切入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与弊端 ,从范式转换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人本思 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深刻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重要影响,寻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 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针对性地提出 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路径,为深入推进以 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有效 的实践指导。
目 录
第1章 导论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 1.2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意义 1.3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相关视域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转换的一般解读 2.1 范式及范式转换 2.1.1 范式的含义 2.1.2 范式转換的含义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转换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释义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 2.3 文本教育范式与人本教育范式 2.3.1 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特征及其表现 2.3.2 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內涵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动因 3.1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精神的缺失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 3.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远与教育过程中“情感”的缺失 3.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法和手段上存在“错位”现象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外部动因 3.2.1 全球化及多元文化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挑战 3.2.2 互联网时代到来对于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冲击 3.2.3 市场经济对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诉求 3.2.4 主流价值导向与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矛盾 3.2.5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多重压力.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力 3.3.1 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內在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之间的矛盾 3.3.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的内在矛盾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论基础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奠定了理论基础 4.1.2 教育及德育理论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借鉴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实践基础 4.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和內容的设计日趋成熟完善 4.2.2 注重人文关怀,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4.2.3 建立了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学科基础 4.3.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4.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已经形成 4.3.3 学科建设各项功能呈加强趋势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取向 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从工具化到人本化 5.1.1 工具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5.1.2 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 5.2.1 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 5.2.2 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 5.2.3 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换 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消极适应到适应与超越并存 5.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功能 5.3.2 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 5.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与超越功能的并存 5.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统一单样到多样化 5.4.1 文本范式下统一单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5.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 5.4.3 人本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5.5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 5.5.1 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5.5.2 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教学形态的危机 5.5.3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物化人的单向灌输转向发展人的 平等对话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路径 6.1 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6.1.1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6.1.2 服务理念 6.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6.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6.2.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含义 6.2.2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结构及其特征 6.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结构的优化 6.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6.3.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含义 6.3.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內容 6.3.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途径 6.4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6.4.1 理论素养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6.4.2 强化角色的话语权 6.4.3 加强网络信息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