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50205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区间流通产业发育程度差异体现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如何准确评价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等缺陷。通常而言,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而且,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为此,《经管学术文库·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作者着实在选择评价方法和构建指标体系上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分别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中国东、西部22个省区市流通产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从中选出准确性较高的一种,确定为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合理也更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取舍,最终建立了一套由6个一级指标和5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6个一级指标是:流通基础竞争力、流通密度竞争力、流通结构竞争力、流通效率竞争力、流通创新竞争力和流通发展竞争力。根据研究需要,《经管学术文库·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还将每个一级指标分解为多个二级指标,力求评价具体而准确。毋庸讳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受到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如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能否收集到省区统计数据并作实证分析,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条件。故而,作者只能在限制条件许可范围内,设计评价指标,构建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目的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竞争力评价尺度选择研究述评
1.3.2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1.3.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述
1.3.4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赋权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局限
1.6 研究展望
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2.1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
2.1.1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直接效应
2.1.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间接效应
2.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2.2.1 流通对消费贡献的实证分析
2.2.2 流通对就业贡献的实证分析
2.2.3 流通对GDP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2.4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总效应的实证分析
3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3.1 竞争力的含义
3.2 竞争力的层次
3.3 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3.3.1 国家竞争力来源理论
3.3.2 区域竞争力来源理论
3.3.3 产业竞争力来源理论
3.3.4 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
3.4 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4.1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4.2 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4.3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5 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原理
3.5.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3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4 熵值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5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4 省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4.1.1 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4.1.2 产业竞争力的内容
4.1.3 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
4.2 省域经济竞争力理论
4.2.1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4.2.2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4.2.3 省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4.3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
4.3.1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4.3.2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的类型及指标类型选择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5.2.1 基础竞争力指标
5.2.2 效率竞争力指标
5.2.3 密度竞争力指标
5.2.4 结构竞争力指标
5.2.5 创新竞争力指标
5.2.6 发展竞争力指标
5.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与综合评价
6.1 主要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6.1.1 聚类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
6.1.2 熵值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
6.1.3 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的异同
6.1.4 小结
6.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2.1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2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3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4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5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6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7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因子分析法)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3.1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2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3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4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5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6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7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主成分分析法)
6.4 基于熵值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5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评价方法结果比较与选择
6.6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比较研究
6.6.1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6.6.2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分析
6.6.3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关系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本书主要结论
7.2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7.2.1 稳强增强
7.2.2 培优扩优
7.2.3 补弱减弱
7.2.4 突破瓶颈
7.3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
7.3.1 推动流通创新
7.3.2 优化流通结构
7.3.3 明确流通产业定位
7.3.4 西部地区应当注重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7.3.5 充分发挥政府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7.3.6 注重协调经济综合竞争力和流通总竞争力二者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资金短缺曾经是制约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本来源区域、目标区域的投资环境条件,以及现存的资本流动限制等。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必然会在全球之间和地区之间流动,从利润回报低的地区向利润回报高的地区流动。因此,区域间的利润率差别是资本空间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存在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要素的区域流动取决于技术来源区域发明者的输出意愿、目标区域潜在接受者的接受意愿,以及信息渠道的提供能力。区域发明者的输出意愿又取决于该技术的创新程度、技术创新的阶段,以及技术输出所能获得收益的大小。目标接受者的接受意愿取决于接受者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应用配套能力、是否具备相关技术使用人才、接受者的资金实力,以及技术引进给接受者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因素。技术要素与劳动力、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相同的。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只能投入到一个空间点使用,再加上要素存量减少会形成收缩效应,因此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流出一般会使输出区域的生产潜力降低,而新技术知识的输出并不会改变该区域的要素存量,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产生衰退效应。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