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011598
编辑推荐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全国各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农村发展滞后于城镇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目前城乡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著作以井冈山红色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为大方向,立足保护与发展、更新与利用的双重标准。针对革命老区的农村普遍存在问题及特殊问题,从村镇建设、村落保护、民居建筑三大方面来细微探讨研究,结合实际案例与规划实践的力求提出全方位、可持续的建设规划方案。*篇章从宏观层面上解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联动建设规划与空间利益关系。根据对井冈山市厦坪镇村镇概况和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归纳出农村与城镇建设差距的问题所在,具体反映在村与镇之间“有形的”空间物质形态建设步调不统一和“无形的”空间利益分配不均匀上,并籍此提出村镇联动建设规划的构想。通过规划案例的研究与实践,提出自上而下的村镇空间形态联动建设和自下而上的空间利益协调的规划策略,即:针对不同的空间要素采取不同的联动建设规划方式,以此消除村镇之间不协调的因素,使其联合互动发展。厦坪镇村镇概况和现状分析。*篇章从厦坪镇总体概况入手,了解村镇总体概况(即空间规划的优势条件),分析厦坪镇特殊的区位特征、历史渊源、自然环境、产业优势和发展机遇;对规划区内的村镇空间的组成要素进行梳理,包括空间形态要素和空间利益要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厦坪镇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村镇联动的规划策略。一方面将空间形态联动建设规划策略运用到厦坪镇村镇规划的实践中,从村镇的整体空间布局到建筑形态再深入到基础设施的规划;另一方面将空间利益协调规划的策略运用到厦坪镇的建设规划中,引出村镇的生态空间、土地流转和产业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探寻物质形态背后的空间利益分配策略。第二篇章从中观层面上探寻如何能够有效的保护和延续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持村庄的集体记忆、延续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作为理论依据的铺垫,第二篇章着重研究了集体记忆与村落形态的价值取向,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传承与集体记忆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的记忆和认同因素进行了梳理和解析。研究表明:村庄记忆以集体认同为基础,村民的价值取向也要求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真实的反映村庄集体的利益并在互动交流中达成认同。同时,文中还结合史料的整理、田野的调查及空间的分析法,通过实际的调研成果针对其具备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了记忆的考察、探寻,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记忆要素细化归纳为时空、家族、场域、符号、感知、价值记忆六类;并针对菖蒲古村问题的普遍性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保护规划策略:1、相地为先、延续肌理;2、诗书礼乐、一脉相承;3、以人为本、兼容并蓄。以可持续发展为大方向,立足保护与发展、更新与利用的双重标准对菖蒲古村进行实践规划,从井冈山菖蒲古村的核心保护地带、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发展地带三个方面将村庄记忆系统纳入,找到适应传统村落的合理建设方案,保存村落历史文化与村庄特色。第三篇章从微观层面上探究村庄建筑整体风貌保护、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新建建筑模式等问题。赣西南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属于赣西南的特殊地区,拥有红色历史名城之称,作为红色革命发源地的特殊区位要求,且又作为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共存的区域,民居建筑具有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该篇章以井冈山市文水村为例,对建筑更新方式做深入论述与研究。第三篇章依据现状调研及民意调查结果,详细分析了文水村的建筑整体风貌与更新存在的问题,为建筑更新规划设计提出依据,确立民居建筑更新的导则与目标,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在更新方式的框架指导下,进行详细的更新策略实践探索,总结出更现实、可行的更新途径,为井冈山及全国其他区域村庄建筑更新思路提供一定参考。著作针对井冈山村庄建设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保护规划策略及适应传统村落的合理建设、确立乡村民居建筑更新的导则、提出乡村与城镇空间联动建设及空间利益协调的规划策略,为提供有力的建设规划指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