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3695
挑战与对策: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探析【刘 玲】
新形势下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思考【董 强】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
——以国家治理能力为视角【朱 军】
世界少数人群体特殊政策:进程、实践与效果【程春华】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探析
——基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肖 斌 黄张平】
第二篇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民族国家”和“国族”问题的理论思考【陈玉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崔成男】
论抗战精神蕴涵的中华民族认同【吴秀兰】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四个维度【王换芳】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问题与边疆治理【刘永刚】
西方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研究
——兼评詹姆斯·雷博德的《重构中国民族主义:
从清朝的边疆和民族到中华民族》【李 臻】
第三篇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思考
——从格局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的内在有机性【严 庆】
刍议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李晓婉 彭 谦】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分异和现实误区【陈丽明】
民族走廊对当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王冬丽】
族际流动中的族性认知与表达【王云芳】
交往行动理论与促进中国各民族的“三交”
——基于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研究【王 伟】
第四篇 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来 仪】
宁夏城镇化进程中嵌入式社区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以吴忠市利通区为例【高 梅】
多重身份视角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的建构【李京桦】
关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思考【马晓玲】
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裴圣愚 唐胡浩】
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尺度分析【孙振玉 冯杰文】
第五篇 族际人口流动和城市民族工作创新
中、东部地区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社会关系融入状况
——基于武汉、广州、杭州、宁波的调查【李吉和】
城市融入中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觉的引领和培育【张 静】
郑州管城回族区民族关系状况调查【王明龙 刘淑慧 马惠兰】
多民族国家建构视角下清代流人与东北文化变迁【李德新】
第六篇 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创新和社会稳定
实效之求: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与载体【周竞红】
发展民族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程淑华】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形式的现状分析及反思【魏俊雄】
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关系研究【都永浩 左岫仙】
对当前边疆民族问题的几点思考【孙 懿 杨 璐】
附 录
——2015年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年会综述【张三南 魏俊雄】
王希恩
2015年7月23~25日,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齐齐哈尔大学举行,近百位来自各地的民族理论工作者齐聚鹤城,围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课题”进行研讨。本书即是大会论文的选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形式来全面部署、指导民族工作的惯例。自1992年开始,这样的会议已召开了四次,分别是1992年、1999年、2005年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但要对前一阶段的民族工作做出总结、确立新阶段的大政方针,而且会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做出重申和阐发。所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每次召开总是伴随着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相比以往,2014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相隔的时间长、面临的问题多,民族理论政策的进步也为明显。它呈现出的民族政策大框架和理论内容之丰富、应对问题之明确、话语特色之鲜明、对现实民族工作指导之积极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会议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民族理论工作者便对会议精神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对会议提出的诸多论点和问题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将本次年会的议题确定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反映了民族理论界的普遍要求,而会议的讨论和提交的论文实际上也是民族理论学界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研究的一次大检验、大交流。
根据参会者提交论文的情况,大会在主旨报告之后曾安排了五个专题的讨论,即:“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和制度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族际人口流迁和城市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由于个专题实际包含了“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和包括“道路”在内的“制度建设”两个大的内容,所以本书按此一分为二,加上原有的题目做了六个专题的分解。毫无疑问,这六个专题都是来自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属于研究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要集中讨论的新课题。
就民族工作领域而言,我们的“道路”和“制度”问题应该说早已得到解决,这就是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所以还被新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强调,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出现了分歧,以致不少人或明或暗地在质疑、否定,力图学习别的国家走另外的路子。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但坚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和主要任务等做了明确阐释。这一点,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无论如何都是应放在重要地位的。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原是十七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它引入民族工作领域是顺理成章的题中之义。因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的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中央不断强调四个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推动民族工作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要解决好。鉴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认同”问题的发生、各种分化力量的滋生,强调文化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和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方面问题都要解决好的必然要求。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中央2010年提出以后,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对“交融”的理解不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肯定了这个提法,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并就如何理解“交融”做了深入阐述。其中特别提到,要尊重规律,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所以,对这样一个方向性、趋势性问题,中央反复做出强调,理论界也给予充分重视,对于加强理解、正确推进,是极为必要的。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是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命题,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予以确认,有了指导全国民族工作的更广泛意义。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途径,自中央提出以来,各地在民族工作中已有了自觉的实践,学术界也就各自的理解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来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负面的教训,由此,如何认识和正确推进,也自然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族际人口流迁是全球化和现代化带给民族领域突出的现象,民族关系由此而发生急剧变化、民族发展过程也由此得到急速推进。人口流迁的永恒规律就是由相对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现阶段的中国就是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由农村流向城市;城市民族工作由此变得重要、突出,并成为一个方向性趋势。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趋势,并将其纳入中国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之一予以重视,而研究者们也当然地看到了这一趋势并做出了持续性的研究。
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更把加强民族团结提高到“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地位,同时提出要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实际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种活动年年在搞,但成效不显著。为什么?一方面用心不够,另一方面载体和方式不科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讲,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同时要适应形势,推进民族团结理念、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显然,比提高对民族团结认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做民族团结工作的诚心,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的效应。这方面,学术界的认识仍然是清楚的。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也即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虽然集中表达于党和国家的相关文献和会议精神,但其形成、发展和完善始终离不开民族工作的实践,也始终离不开学术界的理论支撑。民族理论工作者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正确阐释会议精神和深化民族问题的认识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每一项进步都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的文章是从提交会议的60多篇论文中选出来的,作者们的视角、观点、叙述风格都各有差异,但都是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进步的贡献。当然,包括上述六个专题在内的新课题毕竟提出的时间尚短,学者们的现有研究尚属于“探新”的阶段,其中的不足、缺陷也期望能在相互的交流和碰撞中得到补充与消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